科技赋能背景下中小银行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2021-09-05胡茂玲
作者简介:胡茂玲(1999-),女,汉族,四川西昌人。主要研究方向:银行的职能。
摘要:科技发展方兴未艾,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正在不断和传统银行业务结合,以新视角重塑银行业务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融合越来越深,现代科技为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科学技术如何进一步与中小银行契合发展,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课题。本研究将在梳理我国传统银行当前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分析金融科技对银行的赋能作用,并探讨银行转型后需进一步注意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能从实践角度为中小银行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科技赋能作用;中小银行转型
1引言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让科技创新在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作用做出了科学谋划。
当今时代,数字经济是创新的支撑,无论在哪个行业,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本行业改造升级,已成为当下行业内再发展的关键任务。科技赋能背景下,科技的发展给金融业带来诸多变化,二者的结合,不仅是将服务模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而是使银行驱动核心发生了变化,银行业商业模式面临重构。中小银行应在科技赋能浪潮下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在内部体制机制建设、业务流程设计、职能分工等方面下功夫,以适应新时代对中小银行发展的新需要。据相关报告,2020年,银行业在信息科技板块的投入已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速达20%[1],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银行业数字化的方向已十分明朗,但就目前中小银行转型发展来看,还有一些误区和困境需要理清。
2传统中小银行发展中面临的严峻形势
2.1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兼备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优势,集便捷性、安全性和实时性为一身,移动互联网技术以顾客为导向,注重客户需求,该导向反映到实际活动中,体现为用户体验至上、经营策略更具战略和长期视角,掌握金融运用新模式,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整合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金融行业的结合产生了新领域,互联网+金融,但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两者的简单并列或相加,而是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在安全、便捷的网络技术需求上,应运而生的新交叉模式和新兴业务。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用户日常生活习惯和支付模式,越来越多的客户青睐于移动支付。同时,客户体验成为顾客抉择的重要指标,根据著名客户体验管理咨询公司Temkin Group 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年收入10亿美元的公司而言,适度提升客户体验能为公司在三年内平均带来8.23亿美元收入增长。到2020年,大多数购买决策将取决于客户体验而非价格[2]。转账程序繁琐、验证繁多;网点办理时间成本高、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等问题日益成为传统银行客户选择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原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协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发掘客户潜在需求,降低营销成本。
2.2经济“新常态”与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目前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常态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发展速度、结构板块和动力驱动板块,在发展速度方面,我国由过去片面追求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更加注重质量;在结构板块,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动力驱动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双驱动。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气象台”,我国新常态特征与金融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受疫情的影响,银行业上半年整体不良情况呈现抬头之势,部分风险的暴露存在滞后性,预计未来中小银行不良贷款会有较大上升的压力,为资产质量管控带来挑战。同时,信贷业务行业分布不均,两高一剩行业(两高行业指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性的行业;一剩行业即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除增长速度外,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下降,同时,其他融资渠道拓宽,尤其是中小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下降,影响了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
2.3传统中小银行市场定位不清晰,业务创新度低
随着消费者个性化消费日益突出,传统中小银行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需要明晰自身市场定位和目标细分市场,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和营销方式,只有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因此中小银行需要在前期对客户的资金状况、风险偏好、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材料保存工作,优化对客户的精准分类,根据客观调查数据对客户群体进行划分,对不同子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但目前我国传统中小银行缺少对客户精细划分的意识,对潜在客户挖掘不足,在转型时期,中小银行需主动学习契合的营销策略,并在执行方面注重针对性。此外,创新才是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中小银行业务普遍创新力度较低,银行传统业务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同质化就像一个多层的圆圈,对于想在市场上抢占先机的银行来说,要突破层层包围圈就需要在创新板块多下工夫,带着战略眼光对终端消费市场做出预判,率先作出变革,以求在同质化现象下脱颖而出。
2.4传统中小银行自身发展要求
我国的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这些中小银行单个体量不大,经营各有特色,扎根服务于地方经济,已经发展成为践行普惠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重要力量。从我国传统银行发展历史来看,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传统银行经营重点在于网点柜台,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客户业务办理,竞争应对方式以网点增设扩建为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银行进入第二发展阶段,掌上银行、手机APP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银行经由传统交易型向服务营销型转型的转变[3],从规模扩张来看,我国传统银行营业网点规模扩展已经接近极限,银行网点间业务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甚至在某些业务上出现同一系统内部不同营业网点间“恶性”竞争的现象。中小银行面对着动态的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传统银行的科技转型发展之路,是顺应其自身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客觀选择。
3金融科技對中小银行转型发展赋能分析
3.1金融科技为吸引潜在客户奠定了技术基础
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顾客已经成为银行的战略性资源,争夺日益稀缺的客户资源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随着银行业务规模扩大,内部管理更柔性化和灵活化,灵活管理一方面可以下放权力,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更及时快速做出响应,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一方面规模的扩大也会增加管理难度,各事业部和业务间缺乏必要联系,降低内部管理一致性,银行的经营活动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难度增加。基于此,中小银行需引入金融科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点,为银行的战略决策奠定基础。通过大数据海量数据整合处理的优势以及洞察发现力,探索新时代新型的获客渠道,增强自身的影响力。过去,中小企业因缺乏抵押品及信用度较低而频频遭遇“融资难”的状况,中小银行转型在发展过程中,目标群体范围有效扩大,中小企业逐渐纳入发展客户群体中。利用金融科技的预测性和精准性,通过海量数据的整合,挖掘中小企业客户的潜在需求,推出更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扩大银行的目标群体和经营范围。
3.2 降低银行运行成本
金融科技对中小银行转型时期运行成本控制主要分为控制交易成本、运营成本以及渠道成本。首先,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帮助中小银行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对目标群体的精准画像构建,其获客成本有效降低,其次是授信成本以及合规成本。在授信成本方面,层层审批的核准流程已变成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工作[4]。其次,传统中小银行在业务流程中加之大数据的辅助,可以实现所有网点的资源共享,在实现资源内部流通和利用率的同时,也能为各地的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水平。在渠道成本方面,金融科技可以协助银行缩短渠道长度,减少渠道层级,科学分配客户的服务场地和形式,使银行渠道扁平化,从而减少渠道成本。
3.3有效融合线上线下模式,整合服务质量
传统中小银行主要倚靠分支营业网点提供服务,金融科技的融入,对中小银行线上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要求中小银行除线下服务外,需要根据顾客实际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获客模式和方案。在提升服务质量外,中小银行也需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理清线上线下业务办理,避免流程中明明可以线上处理的业务却让顾客转移线下操作,这样线上办事效率得以提高的同时,也让线下能够切实服务有需求的客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线下服务的提供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通过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场景,能为不同客户的不同金融需求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发掘细分目标群体的需求,让当前的金融服务工作更加灵活、人性化,从而提升中小银行的总体服务质量。
4 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4.1创新与监管的动态平衡状态
创新与监管像是一条船上的两端,两者应是相辅相成,互相映照的,监管力度过强会对创新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作用,但放手消弱监管,只注重创新,则会将创新置于失控的状态,创新若不能真实落地于执行,或与实践不相匹配,严重时会触发系统性风险。故创新与监管的动态平衡关系是传统中小银行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下转型的一大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新技术相同,有利有弊,若与银行发展相符,则会提升银行运营效率,改善并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与金融技术融合过程中,若契合度较低,则会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若金融技术难以操作,内部复杂性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基础,恐会触发金融风险。同时,金融业具有其他行业没有的特殊性,金融行业基于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会与各行各业打交道,银行业特许经营,监管严格,金融与科技结合使一些企业性质界定不清晰,增加了监管难度。故对转型阶段的中小银行而言,只有将负外部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科技转型的道路才能越走越稳,越走越远。中小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小银行未来发展趋势即是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便捷的模式。
4.2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隐私
随着大数据的蓬勃发展,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成为银行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大数据在采集诸多个人信息的同时,涉及许多个人隐私,如定位、手机相册、通讯录权限等,以上信息与个人其他身份信息关联紧密,稍加分析,即可获得关于消费者的精准画像,一旦信息泄露,极大威胁着财产和人身安全。故银行需不断加强内部管控措施,稳步提高内部员工的防范意识,加强对IT人员的操作监管、操作审计和事前严格控制。同时,从根源,即从技术上防止数据泄露,如进行HTTPS加密,防止数据在传送过程中被窃取、篡改,保证数据的完整性[5]。持续进行网络安全监控,遇到可疑或者恶意攻击状况时,及时处理和解决,防患于未然,其次,选择安全系数高、运行稳定可靠、防御系数高的服务商也十分重要。
4.3积极承担风险管理责任,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
传统中小银行积极承担风险管理责任是科技赋能背景下商业银行有效应对风险管理的核心关键,落实到实践应用场景为要坚持风险识别工作并有效进行风险协调分析。中小银行应在各流程中进一步梳理并明确风险管理的结点,并将具体分工和职责落实到个人,减少风险管理环节衔接遗漏。在目前发展中,中小银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重视程度角度,风险防范中具有较大的滞后性,这也是制约中小银行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和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原因[6]。故在后续发展中,中小银行需在风险管理板块增加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分析框架,以及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运营过程中使银行更好识别风险并作出相应反应,规避不必要的经营管理风险,使中小银行更科学和从容应对突发风险事件,以及将风险纳入可控范围内。
5 未来发展分析
要想发挥金融科技为传统银行转型赋能的作用,关键在于促进两者的深入融合,简单的机械相加并不能充分发挥两者优势,为促进中小银行朝着科技赋能既定目标稳步前进,有以下两点需要关注:
其一,强化科技驱动力。对中小银行而言,数据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未来,中小银行需进一步把数据驱动的思想运用到服务提供、运营模式、风险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发挥大数据在各个环节中的数据收集整合、分析和应用能力,但要注意在融合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发展,以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第二,优化银行监管体制机制。在科技发展浪潮中,未来中小银行在发展规模、运用模式等方面会呈现出新特征。老旧的银行管理体制机制已不能满足新模式的需要,因此需加快制度迭代,增加管理柔性,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和灵活化,提高信息在内部传递的效率和效度。同时,以更开放的心态鼓励内部创新,只有大胆将金融科技思维引入内部,才能更好激发创新驱动力。
6 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时期,金融科技与银行业的结合是银行进一步把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科技赋能背景下中小银行转型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中小银行传统模式发展的困境与不足,如何结合现代科技和银行业,实现1+1>2,这就要求中小银行能够以客户为导向,积极打通线上线下服务壁垒,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增强创新意识,通过科技赋能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多元化转型策略的共同作用下,有效提升中小银行的转型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章连标,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13(10):31-33.
[2]王宏起,徐玉莲.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06):129-138.
[3]黄峻清.金融科技在传统银行转型中的赋能作用研究[J].财经界,2021(02):6-7.
[4]高峰,万善.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实践探讨[J].金融纵横,2020(12):90-94.
[5]周月秋.科技赋能商业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J].现代金融导刊,2020(11):7-9.
[6]陆岷峰,虞鹏飞.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大数据”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经济与管理,2015,29(0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