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会计准则下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思考

2021-09-05刘亚兰

商讯·公司金融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管理

作者简介:刘亚兰(1974-),女,汉族,江苏东台人。主要研究方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摘要:国内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及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工作标准。以此为依据,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背景下,通过阐述当前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以及简要阐述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受到的具体影响,进而剖析出现今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分析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落地实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方式出现显著变化,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对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要求更高,因此,这一变化也成为会计从业人员重点关注的一大话题。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强化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资金利用率,从而帮助事业单位始终维持良性的发展状态,因此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开展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研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会计准则实行背景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方面发生的改变

1.1固定资产的统计与披露要求细化

在2019年1月之前,事业单位中施行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了优化,主要是针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方式进行了优化,规定高于1000元的固定资产都要入资产帐。在此过程中,由于相关规定条例不严谨,使得会计资产统计工作的效率与精度较低。且数据披露可直接反映会计工作的状态,是会计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媒介,但针对这一媒介现行制度中还没有与之相关的规定,目前新准则只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将一些工作细化,加强了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现今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条件及会计账簿与财务报表的统计制度更加完善,使得不同政府会计主体大大提高了对同一经济业务和事项会计处理的可比性。

1.2“实提”折旧政策进入落实执行阶段

虽然现今的事业单位在进行核算时施行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其在施行过程和内容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并缺少针对医疗及少数特种行业的单位会计制度,在特种行业及医疗行业的事业单位中普遍采用“虚提”折旧的做法,在具体的计提折旧过程中,对于相应的成本或使用资金尚未有计入。具体会计分录为2个部分:其中之一是借:主要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多数都是固定资产,另一个是贷:累计折旧。此类“虚提”折旧的资产折旧方式应用范围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成本费用与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折旧会计数据作用。在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准则发展较大变化,为政府会计主体固定资产折旧制定了统一标准,并且与此同时也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后的金额需归入当期费用中,并按照实际的具体用途写明。与现今使用的的规定进行对比发现,在新会计准则下进行的“实提”折旧方案,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出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这对于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与管理都有更大的益处。

1.3提高了资产报告的项目与编制要求

事业单位的资产及负债数据在新会计准则落实施行后会更加清晰明了,随着资产报告的细化与数据精度的提高,事业单位将更加严格的开展资产管理工作。财政部门在2017年1月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度报告管理办法》,这一文件对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了明确要求,文件规定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对资产报告也有了更多的要求,资产报告需要做好编制项目细化、数据汇总、内容分析以及报送等一系列工作。与此同时还规定在各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统计报告中,需要明确写明各单位的日常管理数据,另外报告中的主要内容还应包括事业单位资产报表、填报说明以及分析报告等。这些要求表明了新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2现今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就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新会计准则发展背景下,单位领导需以发展为前提,做到“敞开思维看问题”,结合时代特色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有明确认识。随着我国不断完善各方面制度的建设,现今国内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随之不断取得进步。新会计准则的落实提高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但其管理现状仍处于旧制度体系下,其管理现状如下。

2.1责任人管理机制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在固定资產管理工作方面都存在管理漏洞,常常出现轻视管理的问题,具体管理工作缺乏对应的专门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工作部门敷衍工作,在对固定资产进行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未规定具体责任人,或者出现同时设立多个直接责任人的现象,导致相互推诿问题频发。由于没有完善的登记审批制度,造成了现今资产毁损严重及大量资产流失等问题无法解决。

2.2固定资产购置规划预算缺乏

若在固定资产购置的过程中缺少详细规划,则可能导致权利滥用、资金过渡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国内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审批制度尚未完善,对于必要的固定资产验收制度体系处于缺失状态。现今缺少固定资产的信息核对流程,并且固定资产数据的分类保管工作由个人负责管,进而造成了数据横向流动性较差,以及各个部门固定资产信息无法统一调剂的问题,造成部分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而其他部门又缺乏严重只能重复购置,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2.3缺乏相对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创新,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也逐渐适应时代潮流,由人工方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化,但国内部分事业单位未建设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仍以人工方式进行,在业务不断拓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资产数量与日俱增,导致部门财务人员的整体工作规模不断扩张,但管理工作的发展没有随之改变,进而造成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导致信息沟通不流畅的现象频繁出现。

3.行政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3.1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

在大力推行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工作机制方面也出现了巨大转变。新准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计量、折旧统计、税务处理方面的报告精度、项目要求显著提高,因此对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认清这一现状,从而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尚未满足新准则的要求,小部分在岗的会计人员由其他专业转调,缺少正规的会计专业技能知识,财会专业知识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系统。对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工作掉以轻心,忽视对于会计人员的考核,将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相关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3.2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要定期清查,针对资产的规模、类别、数量、价值等数据进行详细统计,避免国家资产流失”。但就现实而言,多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形成体系,资产管理意识薄弱,一味注重财产使用而忽视其成本折旧统计,缺少周期性的成本折旧分析,导致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金额与会计账目不对应。随着会计制度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加大了对固定资产审核、统计与折旧工作的重视,显著提高了对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然而许多单位内部还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购入之后,由于缺乏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使得管理方式方面缺乏条理性,部分专职岗位的人员配备存在问题,多数固定资产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3.3固定资产利率用有限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几乎都来源于中国财政部门,并且如今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大多都是收付实现制,导致固定资产成本费用核算时的项目数目缺失,因此在制度层面造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量化不准确,也导致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花费较多,甚至有时候全凭个人意愿决定,忽略了资产的运行效率,从而导致少数固定资产因使用效率低下而闲置或者直接被转卖,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产生许多可避免的浪费,还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影响了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动性。

3.4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问题

现今,多数事业单位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体系,但在某些细节问题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是固定资产监督与保管制度存在不足,以前很长时间内,不少单位都会将固定资产监管工作移交至财务部门负责,尽管财务部门无法针对固定资产进行保管工作,但依然承担固定资产监管工作的大部分责任,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方则不承担相关资产的维护与监管工作,致使事业单位的财会部门在固定资产监管方面有心无力,进而导致固定资产因监管难问题而出现损毁、丢失等问题。二是固定资产统计及处理流程存在问题。例如,现今很多事业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几乎都独立于会计明细账目存在,导致会计账目几乎没有起到监管作用;另外,少数行政事业单位还会由于会计账目记录的更新周期过长,无法及时更新账目,使得固定资产的实际金额与各个明细账目之间存在较大出入。同时有些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过于轻率,忽视了长远性,导致部分资产丢失、无法追回等,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资产流失问题。三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约束机制,并且现今的监管力度低下。财务与资产部门之间是相互制约关系,但在日常工作中两者之间缺乏沟通,并且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来控制固定资产的支出和购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起到负面作用,甚至造成了固定资产流失问题。

4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交接

4.1补提固定资产工作交接

全面检查截止至2008年12月31日之前,事业单位的原账中未计提旧及已经计入部分折旧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已使用年限。在此基础上,在2019年1月1日补提折旧或者计提自从新制度开始的计提折旧时点到2018年12月31日之间应计提折旧的累计数目与已经计提折旧的金额差额进行计算统计,借记“累计盈余”科目。如果发现原来确定的折旧年限与现今制度下的折旧年限不一致,不需要追溯调整原来计提的折旧金额,应按照从2019年1月1日起的资产的账面价值,在资产剩余折旧年限内计提折旧。

4.2固定资产的记账主体工作交接

针对公共基础设施类的固定资产记账主体应由固定资产的监管维护方进行账目计入工作的原则确定,并且要确保账目信息按照市政、交通、水利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四类进行明细核算。在实际执行阶段中,若出现多个部门多个责任人时,可暂按现有分管比例各自登记入账。

5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新思路

5.1注重会计人员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新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落地执行,中国的政府会计的核心工作机制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传统方式转为权责发生制,同时还规定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产生,这些转变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新的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可以在一个财务系统中同时运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交替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核算,并结合相关的数据分别给出相对应的详细报告,这些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是他们需要面临的新挑战。由于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对权责发生制的应用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因此,要切实执行新会计准则,需针对性培养相关会计核算人才,可通过积极参加市财政局组织的各类培训,同类单位借调培训,或邀请专业会计培训机构协同建立培训基地,同时提出标准、规范的培训方案,该方案应以短周期、高频率的方式进行培训,采用短训形式,连续对地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为这项新制度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5.2树立管理意识,优化管理模式

现在需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在培养管理意识方面可参考以下几点意见: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培养,设立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考核项目,并将这一项目归入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统计,通过此种措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施行,针对每个部门的责任人承担的责任范围,确定每个责任人应该担负的责任,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细化到个人,确保每项工作都有專人负责,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二是将具体责任落实至个人。对固定资产在购置、使用、维护保养到后期处理过程中责任规划问题作出详细规定,并严格遵守政府采购、验收、调拨、领导审批等各项手续。三是委派专业人士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做专业的评估,针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全周期,对固定资产各阶段的价值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和核算,明确固定资产在便于阶段的真实价值,为继续填置固定资产或者处理固定资产提供参考。

5.3拓展资源横向流动性,提高利用率

由于多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使用效率低问题,因此,相关责任人要结合资产使用及单位内部制度进行分析。若资产性能不佳,使用单位在申请预算前要需递交相关的使用性能报告;若单位固定资产在度过某个项目的有效使用期后应及时进行处理,如果单位中某些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相关责任人应灵活的制定固定资产调配机制,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探索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模式的方法。

6结语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落实施行,事业单位也在不断转变原有的理念,树立自身改革意识,调整原有的管理模式,尽快符合新制度的要求,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也加强了对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同时还通过不断探索,持续完善制度不足,这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发展提供了助力。

参考文献:

[1]陈静.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业务处理探讨[J].财务管理研究,2020(10):94-99.

[2]杜娟.谈事业单位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挑战与应对[J].大众投资指南,2020(19):145-146.

[3]李朝阳.新政府会计准则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7):39-40.

[4]缪汉阳.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0(15):136-137.

猜你喜欢

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管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管理的另一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