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1-09-05赵佳梦
赵佳梦
摘 要:随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方向和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成功改革,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读图时代下,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图片的有效利用,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图片中获取真实性和可靠性较高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且通过图片的学习,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因此在读图时代下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读图时代;小学语文;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读图教学时,需要改变学生以往文章阅读中的不足,实现文字和图片的有效衔接。教师要多方位了解在读图时代下,小学语文课堂所发挥的作用和主要的关键点,从读图时代的特征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在选择图片时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认识和培育,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读图时代的基本特征
教师在读图时代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需要明确读图时代的主要特征,从而奠定良好的开端,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从整体上看读图时代的基本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动性
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述上,并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并没有让学生认识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精髓以及主要的内涵,且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固定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在读图时代下,教师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创新,通过图片的运用不仅可以符合学生当前的阅读规律,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主要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视觉中枢是非常敏感的,并对学生的整个阅读学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图片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激发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积极性,且图片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能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多方位地帮助学生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1]。因此读图的生动阅读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和阅读需求,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信息和知识的快速传播
图片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且学生在观看图片时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读图的阅读方式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更便捷和快速地进行信息的传递,这是文字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在当前时代下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更多的精力、耐心进行文字的阅读。日常的积累和阅读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会影响学生实际学习的有序进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图的方式来阅读有关文字方面的内容获取较多的信息,并且这种读图方式也受到了当前小学生的喜爱。图像阅读方式,不仅可以更直观和概括性地向学生传递相关的信息,还有助于满足学生在信息和阅读方面的需求,节约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以及信息,帮助学生全面素质和阅读水平的提高。
3.信息表现力强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教师需要将一些抽象性的内容变得更生动、直观,从而方便学生的理解以及学习。但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将课堂教育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角度上,很少融入多样性的图片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并不能真实而快速地捕捉在课堂中的一些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通过读图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更具体、形象的学习,这主要是由于图像本身的概括力就较为明显,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信息表现力是在信息传递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在看图片时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历,对图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从而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2]。对一些图片来说,本身就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配合着文字来阅读图片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读图特有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引导,通过读图的特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成功改革以及创新,多方位地满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读图时代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1.浏览插图
在读图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在脑海中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从而为学生后续的课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在对学生读图能力进行培养时,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思路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本分析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初次阅读文章时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或者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就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猜想,不仅可以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编写者在融入教材时插入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和课文内容是相互匹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文章时,要对插圖中所渲染的意境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及学习体验,从而使学生有充足的动力进行文章内容的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由于学生在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偏差,教师先让学生浏览课本中的插图,在插图中所展现的是冬天的情景,小马、小狗、小鸭等一些动物在雪地里玩耍,地面上是这些动物的脚印。在学生浏览插图时,教师要向学生说:“同学们,看这些小动物玩得多开心啊,地面上全都是它们的脚印,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这些动物之间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教师在向学生说完这句话后,要让学生对插图内容有一个猜想,让学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为了验证猜想,学生就会更积极地进行文章内容的阅读以及学习,并结合插图中的内容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情感体验。通过插图入手,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文章的阅读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质量。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插图时代进行教学时,需要以插图入手,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并带着问题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