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产线营收大增134%圣湘生物上半年盈利11.2亿元

2021-09-05袁祎蔓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产线试剂核酸

袁祎蔓

8月30日,圣湘生物(688289.SH)对外正式发布了其2021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28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1亿元。据悉,2020年初受全球疫情爆发的影响,圣湘生物关于新冠检测的解决方案成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导方案,使得公司销售额大幅增长。目前,由于国内同类厂家新冠相关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价格普遍下调,使得公司业绩同比略微下降。

据了解,圣湘生物是一家以自主创新基因技术为核心,集诊断试剂、仪器、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为一体的体外诊断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当前已成功开发了性能优良的产品400余种,可提供各类优质检测服务2200余项,产品更远销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技术先进、产品齐全的体外诊断领军企业之一,而强大的综合实力和不断增强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公司未来持续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传统产线营收大增134%全场景化解决方案助力业绩高增

2020年新冠疫情改变了绝大多数人对IVD行业的认知,核酸检测作为感染性病原体检测的“金标准”,越来越受到临床和民众的关注和认可。而且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体外诊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20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超过115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而且根据Marketsand Markets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845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960亿美元,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在行业大趋势下,报告显示,上半年圣湘生物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发货量达8884.82万人份,较上年同期增长142.64%,提取试剂发货量达5245.13万人份,较上年同期增长53.84%。同时,上半年公司传统优势产线如肝炎、妇幼、血筛、呼吸道等均实现稳步增长,非新冠试剂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增了134%。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当前行业形势,圣湘生物也开始主动调整新冠相关产品结构与供应策略,上半年推出了“圣斗士”系列产品——移动方舱实验室、移动核酸检测车、硬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了全场景化解决方案,为公司业绩打下了坚实基础。

研发投入同比增近80%加速“出海” 深耕国际市场

一直以来,圣湘生物都十分重视研发创新,报告显示,上半年圣湘生物研发支出高达5242万元,同比大增77.66%,营收占比也同比增长了1.17个百分点。同时,其专业领域涵盖多个领域的研发人员数量也从232人大幅提升至320人。隨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圣湘生物当前已成功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精度“磁珠法”、国际领先的快速简便“一步法”和通用型“全自动统一样本处理”“POCT移动分子诊断”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并主导或参与制定了行业标准近50项,更代表中国参加全球新冠、肝炎等相关标准制定。而基于强大的技术实力,当前公司针对新冠全场景化方案、呼吸道精准检测、妇幼健康、血液安全、肿瘤早筛早诊等领域开展在研项目已多达60余项。对此,圣湘生物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开展肿瘤早期筛查、肿瘤个性化用药、病原体宏基因组测序等课题的研发,结合分子诊断产业的发展趋势,将有计划地推出新产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不仅如此,拥有优秀产品和强大创新实力的圣湘生物也在“加速出海”。报告显示,圣湘生物进一步增强了国际产品开发及注册投入力度,上半年新获国内外产品注册准入40项,其中境外注册准入为36个。同时,据了解圣湘生物已成功在国内外设立近30家分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筹建了子公司和工厂,且经过对国际市场的持续深耕,当前,“圣湘方案”已成为众多国家抗疫核酸检测的主导方案,在部分国家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了80%,报告显示,上半年圣湘生物海外新增了900多家终端客户,其中各地区头部终端占比超30%。此外,为了快速拓展海外市场,上半年圣湘生物更“大手笔”引进了10余名曾在罗氏、葛兰素史克、梅里埃、华为等全球跨国巨头企业担任高管的行业领军人才。对此,圣湘生物表示,“为公司加速在海外市场披荆斩棘、拓展国际化‘版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于此,上半年圣湘生物国际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营收高达9.85亿元,这也使得国际市场成为了公司未来保持业绩增长的重要拓展阵地。

猜你喜欢

产线试剂核酸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高端“智”造
基于5G通信的工业产线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冶金矿山企业以产线承包制为基础的跨地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冶金矿山企业以产线承包制为基础的跨地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三星出售液晶产线 中国企业接盘福兮祸兮?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核酸适配体在多肽研究中的应用
“四指定”脱离实际 有碍实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