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应对海啸般的负面评论

2021-09-05沈度

国际公关 2021年4期
关键词:匿名性传播者公关

沈度

数字化媒体时代为企业的传播工作带来了根本性的范式转换,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需要面临重新审视,否则会在瞬息万变的商业和舆情环境中产生误判。

负面评论在过去的传播范式中往往被看做是“主旋律”之外的“杂音”,社交媒体在放大公众话语权的同时,也因其匿名性带来了非理智与情绪化的网络蜂鸣,在近两年的一系列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点事件中,突如其来的负面舆论如海啸般快速爆发,迅速推高舆情热度,将一个企业性质的用户投诉事件上升为行业性质的公众事件,造成对品牌形象甚至企业商誉的实质损害。此类自下而上引发的舆论危机,正像是数字媒体的一体两面,成为当下企业舆情环境的常态,如何短时期内进行舆情判断与应对,成为数字媒体时代的舆情管理难题。

数字媒体是去媒体化的现场媒体(Present Media)。信息的传播链永远是现在进行时,没有信息中转和再加工,每个人都是在场。同时,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也逐渐模糊。受众也可以是传播者,转发、点赞等扩散行为加剧了二次传播的信息裂变;传播者也是受众,评论、弹幕等实时互动也把信息反馈给传播者,再次扩充了信息量。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认为:“广泛的去媒体化终结了代言的时代。现在,每一个人都想亲身参与,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言论经过任何中间人的阐释。”受这种变化的驱动,企业也从幕后被推至台前,过去通过媒体的代言反而会被理解为不透明和不高效。企业同样需要成为信息的参与者,争取更大的参与度与透明度。

扩散是数字媒体的冲动。一条信息,或者一个内容,即使没有特别重要的含义,也能在网络上像病毒般大范围扩散,这种扩散本身构成了数字媒体的意义,即大规模的在场。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预言:“我们正在步入的时代实际上将是一个大众的时代”。企业不得不面对一种新的权力,即大众的权力,而数字媒体因其无可比拟的扩散性,正在替代其他媒介,成為大众权力得以形成的关键工具。如今,每位网络居民都“在群中”,小至共同阅读的同一篇内容,大至聊天群、APP构成的兴趣圈层,都把人们汇集在一起,并且不断扩散、裂变。不论从媒体形态还是从媒体功能来看,数字媒体的演化正是朝向扩散能力更高的方向行进。数字化媒体无法与扩散彻底剥离,而传统危机公关的应对思路往往缺乏处理扩散的有效应对手段,甚至加剧了负面话题的热度。但是在一些案例中,扩散的趋势一旦形成便很难缓解,特别是现在舆情监测还存在不少技术盲区,实际的扩散面很可能大于监测数据。企业与其等待热度褪去,不如主动释放一些信息影响舆论关注的内容。归根到底重要的是,企业本身要熟悉数字媒体的扩散能力与扩散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舆情应对的节奏。

尊重是舆情应对的基石。韩炳哲认为,“尊重是与姓名相联系的,匿名与尊重相互排斥。尊重被削弱的地方正是喧嚣的网络暴力产生的地方。”网络负面评论的破坏力来自于匿名性,因为姓名是认可的基础,匿名性也就意味着失去交流的敬意。而企业与品牌所言所行都展现出价值观的倾向,因此消费者往往是基于尊重来感受到企业的责任,进而产生信赖关系。在传统危机公关中,企业只有通过媒体做出“澄清”和“改正”,相关事实才可能被公众知晓,才可能扭转不利的局面。而在数字媒体环境下进行危机公关,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对消费者的尊重成为了危机应对的第一要务。失去了传统媒体的中介,企业与消费者同时在场,企业单向度的话语权被消减、抹平,尊重是重构秩序的唯一路径。

数字媒体的发展意味着危机变成常态化,企业在追求高曝光、高流量的同时,舆论危机也会如影随形,突如其来。传统危机公关更侧重于渠道管理,也就是更加关注对媒体的沟通。但是在数字媒体环境中,媒体所代表的的中心化的话语权面临消解,海啸般负面评论所带来的扩散面与影响面更加深远,议程设置不再单方面取决于媒体,同样还受到网民解读的影响。在这种拓扑式的传播链路中,企业本身的所作所为也成为了传播的关键一环。解决问题的机遇正蕴藏在危机中,只有正视危机,理解危机,真正解决暴露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消费者的尊重与敬意,而这也正是通往正向沟通的关键钥匙。

猜你喜欢

匿名性传播者公关
专题报道[公关“她”力量]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向“黑公关”说NO
农资届公关指南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去个体化心理分析
微信弹性社交中的失范行为分析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公关意识
基于概率论的发送者匿名性度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