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地协同育人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1-09-05余慧玲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保障措施实施路径乡村振兴

余慧玲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这个重大战略目标,大量人才的供给才是牢固的基础保障。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广泛的普适性,未能就乡村振兴发展而针对性培养适用性人才。有鉴于此,如何有效改变这一教育现状,培养一批能够积极参与国家乡村建设、创新创业的科技骨干型人才应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开展校地协同育人、大力培育兴农人才,必然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校地协同育人;乡村振兴;保障措施;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有文化知识、热情主动且懂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的全面综合性人才。因此如何培育这样一大批青年人才,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则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所应思索的课题。

一、校地协同育人的理念

所谓校地协同育人也可理解为产教融合教育,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开展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应用高校的育人优势、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为国家未来培育更多振兴乡村的有用人才,从而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拉近城乡差距,达到教育、人才及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衔接,更好地助力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帮助农民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增产,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校地协同育人的主体还是高校学生,以学生职业导向为根本,借助社会和校方的最大资源,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其更好地完成学业目标,今后能为国家实现城乡全面发展奉献力量。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协同育人更要结合不同地区乡村的差异性,就人才培育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让高校最终培养的人才能够切实服务于我国的“三农”建设工作。

二、校地协同育人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措施

政策导向是开展乡村振兴、达成校地协同育人的主要依据。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政策性文件,其中包括《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產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国家针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方针制定出因地制宜化的地方性政策文件,如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而正是这些政策指导文件的大力保障和支撑,才能让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发挥作用,为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力量,确保国家宏伟战略目标能够尽早实现。

(二)资金保障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财政部门必然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支持。以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国家财政部门加大加快了对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针对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目标在人才培养及使用经费上增强了其精准指向性,这将大大促进校地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开展,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面向“三农”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导下,社会上会有更多企业及爱心人士参与到这项国家事业中,资金筹措的渠道则更为多元化、广泛化,借助资本发挥乡村振兴的推导作用,以此助力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宏伟目标。而一旦解决了乡村发展面临的融资贵、融资难问题,相对应的人才培育资金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校地协同育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一)建设创新型乡村文化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乡村文化环境是基础,以全新的视角重构乡村文化底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通过创新型乡村文化的引领,让乡村振兴工作贯穿于“三农”发展的始末。因此,科学创建新型的乡村文化体系,就要积极融合地区发展的差异性,主动挖掘本地区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元素,通过搜索并了解地方志、人物事迹、民俗风情等记录材料,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营养。比如有地域特点的集市或庙会,地方经济中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手工艺产品等,这些都可作为创新型乡村文化建设的起点。

(二)实现国家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均衡分散性发展

在国家经济快速转型的新时期,社会对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发求贤若渴,这正是职业教育实现大力发展的良好契机。因此,当前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国家发展规划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挥出职业教育的强大优势,强化我国职业教育的育人作用,促进国家教育的均衡分散性发展。通过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但彰显出我国科学正确的同步发展观念,还能让更多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主动向薄弱的乡村地区倾斜,以此提高更多乡村的职业教育水平。

(三)通过订单式培养大力储备乡村振兴人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地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通过订单式培养塑造一批具备高素质、懂技术和实践经验的乡村振兴人才,才能让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获得有力保障,化解乡村发展中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助力国家“三农”问题得以尽快解决,改善农村旧貌、注入新活力、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紧密与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在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中,双师型教师制度的落实是关键,积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选聘、任用、考核及评价标准,构建一支高素质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将是校地协同育人模式获得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帮助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五)创新校地协同育人模式

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必须以市场化引导基金为主、政府引导基金为辅,从而搭建形成院校与地区实现协同育人的桥梁。通过市场化基金的支持,一则职业院校方能有的放矢落地教育成果,二则可面向乡村地区构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此同时,立足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而培育针对性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力促进乡村企业创新发展;反之,良好的乡村创新创业机遇也会吸纳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形成市场与人才的良性循环。

(六)校地双方开放资源共享

要落实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助力乡村振兴,校地双方开放资源共享体系非常有必要。通过制定校地共享资源体系,共同确立管理办法,编制资源目录、发布资源信息,以此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协作方实现无障碍资源共享,整合形成优质的共享资源,完善教学设施设备的共享利用。此外,职业院校可主动对接乡村,主动向社会开放自身的教育共享资源,为乡村振兴需求提供技术改革、转移等相关服务。

(七)优化职业教育中人才评价体系

校地协同模式下人才的培养要以地方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确保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能与市场需求密切接轨还能适度超前。乡村振兴战略本身是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并融合地域发展特点而规划的,基于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而尽快缩小这一距离才能实现国家未来经济的平衡发展,提高社会的核心力量及总体质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的乡村在发展进程中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只有创新校地协同育人方式、优化原来单一化的人才评价模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符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有用之才,做到人才培养的高度适配性。

四、结 语

职业教育以培育技能型人才为主,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必然途径,而乡村振兴则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实现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大量专业人才的供给是必要前提,作为职业院校应挑起培育人才的大梁,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落实。而教育部及国家相关部门要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及资金保障,明确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输入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柳建华.校地协同育人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角[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40-43.

[2]陈伟,李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建设的研究[J].魅力中国,2019,(30):233.

(作者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保障措施实施路径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恩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及保障措施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