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话”
2021-09-05陆成文
陆成文
何谓“大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浮夸的话。明代陆灼的《艾子后语》中有一个故事:赵国有一个方士好吹牛说大话,自称见过伏羲、女娲、神农、蚩尤、倉颉、尧、舜、禹、汤、穆天子、瑶池圣母等等,以致“沈醉至今,尤未全醒,不知今日世上何甲子也”。赵王不慎坠马折断股骨,久治不愈,卧床不起。有医者放言:“能医赵王疾。”赵王问,如何医?医者拿出跌打药,回赵王说,当以千年活人血调和此药敷伤处,立愈。赵王说:“何其谬也,世间哪有千岁之人?”有好事者进言,邯郸城里有某方士寿数千岁。赵王大喜,派人抓来方士,将杀之。这才吓得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觉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赵王叱而赦之。方士说大话,险些丢了性命,不知以后是否长了记性?
《伊索寓言》中说了一个故事:有五种竞技的人,平时因为缺少勇气,却又爱吹牛说大话,因此被城里人所非难。于是他暂时外出旅行去了。过些日子回来又吹牛说大话,说自己在其它一些城市屡次英勇竞赛。在罗陀斯那地方,曾跳得特别远,没有一个奥林匹克选手能比得上。他还说,那里在场的人都可以为他作证。当时,听者中就有人喊道:“喂!朋友!假如这是真的,你也不要什么见证,因为这里就是罗陀斯,你跳好了!”当然,这个吹牛说大话的人绝不可能采取什么行动。但是,他已经露馅了,丢尽了脸面。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笔下有一个“王一贴”,他是天齐庙的一位当家道士,专在江湖上卖药,“丸散膏丹,色色俱备”。王道士因好吹牛说大话,“言他膏药灵验,一贴病除”。于是得了个“王一贴”的混号。一日,贾宝玉问他,可有治疗女人嫉妒的方子时,他竟随口诌出一个“疗妒汤”来,即“拿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云云。王一贴胡诌乱砍吹大牛,是为混一口饭吃而已。上述几例大概都是杜撰出来的故事,其目的是教育世人不可吹牛说大话,否则就会丢人现眼,甚至碰壁失败。
其实,我们在说大话这方面的教训实在不少,比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亩产十万斤”……为此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沉重。然而,某些人说大话的毛病并没有改掉。在网络上,常能见到“某国吓尿了”之类的大话标题。这类文章多是神神叨叨,胡吹神侃,要么无限夸大,要么没有实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疯言疯语。对此,党媒曾发文痛批“吓尿体”浮夸自大之风……可怕的是,个别执掌一定职权的人也沾染了好说大话的遗风。这些人喜欢出头露脸,本来肚里没货,也要四处讲话,于是便把功夫用在侃和吹上:他们或漫无边际的东拉西扯,无纲无目,无筋无骨;或把没有的说成有的,把小的说成大的,把计划中的说成完成了的;或提出毫不切合实际不可能实现的宏大目标。他们想当然,不务实,好大喜功,形式主义思想作风在头脑中作祟。
春秋时期的管仲说过:“言不可过其实,实不可过其名。”研究工作也好、制定计划也好,如果没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不了解实际情况,不从实际出发,即便胆子再大、口号再响、目标再靓丽,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反倒会引起群众的不满,造成不良影响。俗语说:“天躁有雨,人躁有祸。”我们必须摒弃功利浮躁心理,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切不可脑袋“发热”。如果没有足够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那么就不应该把话讲绝了,否则只能沦为说“大话”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