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现状、特征与借鉴

2021-09-05彭思喜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高质量发展创新教育

彭思喜

摘 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必要途径。香港高等教育历经百年历程,紧密结合香港特区经济国际化发展需要,形成了“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在“大学特色发展、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布局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具有的突出特色优势,对克服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质量发展; 教育质量;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130-003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亟需融合“高质量发展”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1]。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涉及治理方式、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全方位革命性变革,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以“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途径[2]。香港高等教育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却是世界高水平大学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是后发外生型国家或地区学习的典范。香港是中西文化荟萃之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既有中国特色,又吸取了国际先进经验,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香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现状

香港高等教育以1911年港英政府创办香港大学为开端。在100多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中西方文化教育精髓,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区域发展需求打造“全人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挥“产学研联合”优势,深度整合特区政府、高校和企业资源,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特区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形成了“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在教學方面,目前香港拥有十几所不同类别的高校,组成了结构层次比较完备的本地高等教育体系。其中,由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委”)资助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8所高校构成了香港高等教育的核心[3]。1996年,教资委发布“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促进了香港高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科研实力进一步优化。同时,香港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语言优势,与欧美等先进国家保持良好的教学和科研交流。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有海外进修和访问学习经历,教学教材和语言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英语为主,其国际化水平得到广大同行认可。另外,香港的高等教育有着“有效的外部质量保证机制与各具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建立了良好的互认与沟通机制,有着良好的保质文化,并得到了国际认可”[4]。完善的内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香港高等教育为香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重要保障。

在实践上,香港高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在创新创业教育“运作模式、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和学生创业”等方面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打造了香港享誉亚洲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品牌[5]。例如,香港大学设立技术转移处,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建立港大ICB(SPACE商学院),打造了亚洲富有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香港中文大学设立创业研究中心,以“创业思维”为理念,设立创业教育孵化平台和竞赛平台,对不同层次的创业学生进行分阶段、分群体地提供公共的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打造了更加立体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香港科技大学设立创业中心、知识转化平台、新型科研创业组织(霍英东研究院和赛马会高等研究院)、研究开发公司、技术转移中心、创业教育组织等系统创新创业平台,以产学研联盟为纽带,构建“基础+专业”的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商科+工科”特色的创业型大学。

在科研上,教资委资助的8所大学都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学,在基础研究上表现出色,培养出许多顶尖的优秀科研人才。其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更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在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分别位于第35、47、57名[3]。为了进一步提升和发挥香港高校科研优势,香港着力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积极推动香港高校与内地开展合作,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例如,2019年教资委成立“联合实验室资助计划”,对获得中科院认可的22所联合实验室进行资助。香港科技大学与深圳合作建立“深圳产学研大楼”,与南沙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二、香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征

(一)明确大学角色定位,促进高等院校共展所长、特色发展

2004年教资委《香港高等教育:共展所长,与时俱进》报告指出:香港高等教育迈向卓越的关键在于各院校明确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此理念指导下,教资委确定8所重点资助的院校并进行角色划分,建立多元化且互相紧扣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于香港各院校在角色、功能、特色上有十分明晰的定位,且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使命追求,既避免重复竞争,又能发展各自特色。

1996年,教资委“卓越学科领域计划”提出“香港要建立具有卓越学科领域的世界一流学府”,标志着香港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追求卓越”转变[6]。“卓越学科领域计划”注重将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到最优的学科领域和最有发展潜力的院校,以追求卓越。该计划对卓越学科的筛选主要立足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并基于以下三个标准:一是在卓越学科项目方面,要求所有卓越学科项目必须达到国际水平,即确保世界水准;必须适应并积极推动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在现有研究和成果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二是在参与卓越学科计划的院校方面,所提交的项目初步建议书必须充分发挥院校有关学科的既有优势,突出学科特色。三是在参与卓越学科计划的人员方面,必须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能力,能够发挥极高的科研潜能,能高效管理项目。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教资委对项目的甄选以项目所属学科是否具有发展前景、是否有机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为标准,而院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并不会影响项目的评审和资助。

(二)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高等院校质素保证机制

由于许多大学排名系统均强调科研成绩及国际化的表现,为避免各院校在追求更高排名的同时忽视教育质量,香港教资委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研究评审工作”“质保局质素核证”等质素保证机制,并设立专门机构—一质素保障局,定期进行评审,确保由其资助的院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教资委既开展学生评价与雇主追踪调查,也辅助高校设计发展定位、监督发展规划,力求使高等教育在配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追求卓越两方面实现双赢[8]。

质素保障局主要通过定期在各院校进行质素核证,帮助具有自行评审资格的院校反思其校内质素保证机制是否切合所需,确保教资委资助院校所有课程的教育质量。质素核证的方法是以“ADRI模式”对教资委资助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审核。所谓"ADRI模式”就是:A为方向( Approach),是指教学目标和方向;D为“部署”( Deployment),是指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部署;R为“结果”(Results),是指证明完成目标的证据和成绩;I为“改进”(Improvement),是指针对存在问题作出的努力改进和措施。

此外,香港高等院校普遍建立了学系评估和课程评估制度,以保证教育质量。学系评估每五年一次,由校内外专家作为评审团,以推动各学系对自身工作进行监控、评价和改进。课程评估由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每五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课程目标、市场需求、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

(三)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鼓励高等院校迈向国际化和多元化

香港高等院校在能反映高校国际化水平的代表性指标(留学生、外籍教师数量和比例)上的表现很出色。各院校面向全球招收创新拔尖人才,并通过一系列课程和学术交流合作计划,扩大国际生源比重。2017-2018年度,香港8所大学在校生共10.2万人,其中非本港学生1.7万人,占比17%。這一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普遍10%-20%的比例(澳大利亚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9.8%,英国为16.9%,法国和德国约为10%)相当。为实现校园国际化目标,香港各院校制定多项计划来扩展香港境外学生的招收和本校学生海外的交换工作。例如,香港大学制定“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

2016-2017年度,来香港大学进修的交换生有1548人;截至2018年9月,香港大学交流机构达360个,分布于44个国家。香港高等院校设置丰厚的奖学金,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本科生中非本地生比例为24%,研究生中非本地生比例为42%,远远超出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7]。生源的国际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办学氛围。

此外,香港高等院校十分重视招聘国际一流人才,并为员工提供优厚的工作待遇。目前,教资委资助的8所大学,其外籍教师约占50%左右,即使本地教师,大多也有海外留学背景,甚至是牛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大学的博士生。例如香港大学外籍教授有581人,超过教授总数的55%。国际化的师资既促进了香港高等院校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高,又为香港高等院校与世界一流大学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四)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对高等院校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特区政府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一方面持续加大对院校的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鼓励院校积极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合作,获取经费支持。同时吸纳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教育捐助。20多年来,特区政府对香港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递增,从1996-1997年度的150亿港元到2017-2018年度的350亿港元,每年的增长率超过4%,教育经费占政府总体开支的20%以上。以最近的2017-2018年度为例,教资委支出的资助金就达240多亿港元,占政府总体开支的23%。

同时,教资委在研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后,认为单靠财政投入并不足以支撑8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特区政府应该放宽管制,使院校在财政和规划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积极引导院校参与市场竞争,引入非政府渠道资助。为加强各院校的市场筹资能力,教资委从2009年开始,每年拨出5000万港元推动各院校参与知识转移工作,包括大型合作研究、注册和授权专利、统筹顾问项目、成立附属公司等,有效增强了各院校的经济实力。据统计,2010-2011学年,香港8所大学通过知识转移获得的收入达7.6亿港元,2011-2012学年上升至10.5亿港元。

三、香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借鉴

对照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需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存在如下短板[2]:一是教育资源配置区域不均衡,省际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二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水平不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领先于其他国家,但距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距离。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缺乏国际影响力有待提供。四是高等教育改革内生动力不足,政府、市场与学术的协同性不高。如何改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香港模式”能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和借鉴。

(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针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应紧密结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特色,在东部地区继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家竞争力水平;在中西部地区要有效促进要素流动,合理汇聚和分配办学资源,着力激发高等教育改革内生动力。从而形成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同时,进一步健全区域高等教育的战略统筹、合作互助、利益补偿、市场一体化等机制,推动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功能优化、学科集群、产教融合,着力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相互作用合力,促进“城市群、产业群和大学群”联动发展。从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等教育开放体系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战略进行高质量服务,促进“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紧密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9]。

一是要积极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战略新格局。立足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龙头区域,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在“东北亚、东南亚、中亚”等区域的开放战略格局,并以此为枢纽,进一步“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包容性和国际化水平,培育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增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服务国际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是通过“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战略开创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局面。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完善高等教育与开放经济社会国际化的联动服务机制,加强与世界一流高校的科技合作和交流,落实高等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格局中的话语权。

三是构建“互联网+”国际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学生交流计划。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和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世界联系网”平台和纽带,与区域、国家和国际工商界开展合作,推广高校学生国际交流计划。在扩大发展国外留学生教育的同时,积极地为国内高校的学生提供留学海外高校的计划。

(三)明确和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系评估和课程评估,保证教育质量

学科设置上坚持三大原则:一是学科能服务本地、辐射全国。专业不仅要有利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更要有助于国家发展建设;二是学科专业能吸引一流的专家学者做带头人;三是经费的配置能与合适的人才队伍相匹配。专业教学安排上需经过慎重的权衡和周密的设计:一方面考虑学系和学校的地理位置与学术处境、社会需求、地区经济能够负担的规模;另一方面系内部的课程设计考虑本校和本系的优势、劣势,不因人设系,先明确本系的特色和局限性,定位之后才去聘请对口和适任的教授,并尽量避免重复授课。学系评估、课程评估参照香港高等院校的做法,全面系统开展评估,保证教育质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研究激励机制,保持学术活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学科研岗的教师采用面向世界招聘人才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学术界的人际关系网以及相关学科出版物等发布招聘公告;进一步严格规范“永久职”的评审。新聘讲师或助理教授采用一期三年的合同,在两期(六年)后才决定是否给予永久职位。积极健全研究激励机制,在项目资助管理上明确目标、赏罚分明、严格评估,既保证财政资源得到有效运用,研究项目得到合理支持,又确保经费使用安全。在保证经费数量的同时,支持学校建立监督机制,跟踪教师的工作进度和项目完成率,防止教师只求量不求质。此外,对教师的额外收入进行规范和限制,教师必须向学校报备参加的校外商业活动,避免参加与学校利益冲突的活动,确保教师集中精力做好教学和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本项目研究得到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20WQYB002)、2020年度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朱孔军.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红旗文稿,2021,(03):36-38

[2]刘国瑞.新发展格局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01):25-32

[3]蒋凯,王涛利.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国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分析[J]教育研究,2020,(12):86-97

[4]刘铁中.香港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及启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13-16

[5]王占仁,区玉辉.香港中文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创新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57-59.

[6]李燕峰,丁时杰.“双一流”战略视角下香港科技大学内涵式建设探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39(06):62-67

[7]颜军,梅万波.地方高等学校国际化发展策略——基于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2):93-96+126

[8]朱郴韦.香港本科教育质素保证与改革实践[J]高教学刊,2021(02):15-18

[9]卓泽林,李栢和.“一帶一路”战略与香港高等教育的双向互动模式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33-38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高质量发展创新教育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