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投入状态
2021-09-05张晓昕
张晓昕
摘 要:学习投入是衡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持续、完满的精神状态。在课堂中,“在场”的学生是否“投入”,投入的程度又是如何,这维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但是学生上课的投入状态受非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的课堂观察为例,从老师对学生一对一的观察结果分析出发,浅议通过有经验联系的开头、有思考延续的结尾、有明确有效的提问这三方面来提高学生课堂的投入状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观察; 学习投入; 经验联系; 思考延续;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030-002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学习投入是衡量学生学习积极面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持续、完满的精神状态。学生的投入状态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在情感、行为、认知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或水平。在我们的课堂中,“在场”的学生是否“投入”,投入的程度又是如何,这维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现在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去关注学生的课堂投入,甚至成为一个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准。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堂的投入程度来评价教学的效果和改进教学的策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生上课的投入状态受非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内容本身、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清晰程度等等会影响学生的投入狀态。其次,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语言艺术、课堂调控等也都影响着学生。此外,学生在教室的位置、是否有听课老师、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次数等这些不确定因素,也都在不同程度影响这学生的投入状态。从学生自身出发,性格、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这些因素不止影响一节课的投入程度,而是影响了所有课堂的学习投入程度。
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的课堂观察为例,从老师对学生一对一的观察结果分析出发,浅议通过有经验联系的开头、有思考延续的结尾、有明确有效的提问这三方面来提高学生课堂的投入状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经验联系的开头,引起最初的投入
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各种数学现象和信息都在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成为他们的数学经验。教材上的很多“新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他们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有一定的认知体验。比如本节课《认识三角形》,可能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就能分辨出三角形,随着小学前三年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对于三角形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感性认识。通过在生活图片中指出三角形,在身边找出三角形,这样熟悉又简单的任务开始整节课,学生肯定是感兴趣的,能比较快的投入学习状态。从课堂观察结果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投入状态都比较好,基本都处于一般投入和非常投入状态。另外,执教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对于三角形已经有了哪些认识?相信学生的答案肯定比老师想的更丰富。通过这样和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的导入,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有自信,学习的投入程度肯定是非常高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人如何获得知识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新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课一开始,就能通过熟悉的信息进入新的学习投入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
二、有思考延续的结尾,抓住最后的投入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中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很难保持一整节课。所以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完新授部分,开始练习巩固时,投入状态开始慢慢变差。从本节课《认识三角形》总结环节的课堂观察结果分析显示,学生整体的投入状态其实很低。有部分学生已经离开了原来投入的学习状态,在“等下课了”,对其他人的回答开始置之不理,走出了本来的学习投入状态。这样的课堂就呈现了“烂尾”的状态。总结回顾变成了一种形式,变成了只有好学生才参与的环节。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总结回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充分利用该环节让学生重新进入课堂,投入新的学习状态是我们一线教师要考虑的。关于本节课在设计这个环节时,可以将三角形再一次和生活相联系,给予学生一些比较新鲜、有挑战性的内容。比如出示教材79页的内容,提问“为什么要把这些物品的一部分做成三角形的?”,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也可以和后续的知识产生一些联系,提问“关于三角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通过这样有思考延续的结尾,让学生继续保持学习投入状态,或者能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状态。
三、有明确有效的提问,减少无效的投入
课堂提问贯穿了整节课,教师如何提问,决定了学生如何去思考。明确有效的提问,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进入良好的学习投入状态。而随意空洞缺乏启发性的提问则会让学生进入一种无效的学习投入。
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独立画完三角形,并且观察了一个画三角形的动画之后,执教老师提问“老师画的三角形和你们画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理解的“不一样”只停留在三角形的样子、三条线段画的先后顺序的不一样,所以老师提问的3个学生(只有3人举手)都没有能回答在老师的理想答案上(执教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说出“首尾相接、围成”的概念)。之后执教老师补充了提问“我的意思是在画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有一位学生回答:“我们画的是随意的,老师是先画旁边的,再画下面的,之后再连起来”。执教老师顺势提出“有顺序的,从这个点出发,最后回到这个点,首尾相接”,然后由老师自己说出了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城的图形)。从观察报告结果分析显示,这部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是比较差的,他们无法从执教老师的提问中引发自己的思考,无法进入学习投入状态。个别学生虽然在举手回答问题,可是这种学习投入也是无效的。其实这部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体会“围成、首尾相接”的意思。
其次在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部分,执教老师提问“测量人字梁的高,为什么是量这一条?”并且穿插了几次反问“为什么不量另外这条?”这几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有些语言表达的不是很到位,但还是明显可以看出很多学生都处在良好的学习投入状态。接着老师提问“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个提问是不明确的,严格的说线段的特点是二年级就学的(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在这个环节这样提问,学生的思考肯定是有偏差的。学习投入状态较差,只有2位学生举手回答“是竖直的”“是最高的线段”,这个也是无效的学习投入。其实这个环节中可以把人字梁抽象成三角形,并把高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标注出来,其他不重要的线段隐去,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修改问题,提问“这条高和三角形的边、顶点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将高和下面的邊(底)以及上面的顶点联系在一起观察,发现垂直、过顶点这样的特点,从而引出高和底的概念。老师明确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投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得到准确的答案。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点,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做到的就是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听课习惯等。特别是课堂中的“边缘学生”,他们可能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一直是“课堂的听众”。对于他们,我们平时要有意地多关注,给他们有能力回答的问题或任务,在小组活动中也要多鼓励,多给予机会进行展示。一旦有进步就要进行表扬,让他们能提高课堂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投入状态。如果发现个别学生思想不集中,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提醒。比如起立回答问题,或走过去轻拍肩膀等等,将走神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此外,要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状态,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首先是语音语调。如果数学老师的课堂也能像语文朗诵一样抑扬顿挫,讲到重难点时慷慨激昂,遇到问题时言辞和婉、娓娓道来,相信肯定能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投入状态。其次,课堂语言如果能幽默风趣,尽量让学生感觉不单调,对学习保持新鲜感,让学生有兴趣去听下去,呈现饱满的学习状态。这种积极地学习状态正是课堂中最需要的,是学生学习一切的基础。
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状态,是一线教师永恒的研究主题。每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就要有所体现。其次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风格、教学手段如何选择?提问是否明确?课堂任务如何布置?如何能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上都能保持新鲜感?都能投入进课堂学习中,呈现饱满的状态,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要一直思考的方面。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黄建红,易小芳.小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
[4]杨碧君.曾庆玉.影响学生课堂投入的关键课堂教学环节,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
[5]黄宝河.小学课堂注意力现状调查与策略探究,新课程,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