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2021-09-05张忆雯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教学团队职业院校

[摘要]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有利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校企师资双向流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得到政府支持、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和社会各子系统的参与,与协同理论契合。基于协同理论,可采取最优化结构、模型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协同化运行等措施,有效推动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不同类型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关键词]协同理论;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作者简介]张忆雯(1969- ),女,江苏常州人,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正高级讲师。(江苏  常熟   2155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区域性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CZ30,项目主持人:王春、张忆雯)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5-0087-06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职业院校要把“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相结合,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这是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和新要求。实践证明,“双师型”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运用协同理论,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实践与探索。

一、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出现,现代企业生产和发展更需要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快构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培养更多企业留得住、用得上、有素养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实状况和困难挑战

1.“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2019年10月17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会上指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有45.56万人,其中中职26.4万人,占中职专任教师的31.5%;高职19.1万人,占专任教师的39.7%。本课题组对江苏省常熟市职业学校的调查发现,截至2020年11月,全市3所中职学校共有专任教师90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337人,占比为37.11%,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双师型”教师依然严重不足,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性和培养的艰难性。

2.“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不畅。目前,职业院校近90%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入校任教,缺乏企业经历,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偏低。同时,凸显技能操练和改善技能水平的培训项目、课程、制度欠缺,加上基层领导重视不够,高级培训师、高水平培训场所难以满足系统性师资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明显不畅。

3.企业参与教师培养动力不足。一是校企合作不深入,企业看不到参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利益,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缺乏,有急功近利思想;三是缺少资金支持,国家提出的“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推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①”诉求难以实现。

4.“双师型”教师培养保障机制缺失。国家要求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但有效的企业参与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高效的双赢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教师培养依然任务化、功利化、短期化。

(二)“雙师结构”教学团队培育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新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智能化、信息化使系统连贯、功能集成、团队模式逐步取代个体生产方式。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深刻变化,呼唤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应对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具有现实意义。

1.有利于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道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单一,投入成本大,校企合作不顺畅。校企共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可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系统性、动态性、互助性。通过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可缩短“双师型”教师成长周期,提升培养实效。

2.有利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需吸纳一定数量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形成专兼结合、比例适当的教学共同体。把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既符合国家宏观制度要求,也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3.有利于促进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校企深度合作是促进师资双向流动的关键,校企携手构建关系紧密、双向流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打通优秀企业技术骨干任教与专任教师企业挂职实践双向通道,可促进校企师资融合发展,实现协同育人。

二、协同理论视域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一)协同理论是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理论基础

协同理论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具有不同属性的系统,而各个系统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系统能否发生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决定的,协同得好,整体效应就高。一个开放性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时,将促发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协作,形成耦合关系,从无序结构自觉走向有序结构,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双师结构”表现为专兼结合的教师来源结构、适应模块化教学创新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和培养德智体美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学结构。组建这类教学团队,需要得到政府支持、行业企业指导和社会参与,这些子系统彼此协作互为促进,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走向同频共振协同发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类似企业生产,需要教师之间分工协作,“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顺应这一要求,其目标定位、结构要素、能力素质、实施运行均需多方协作方能完成。因此,协同理论指导“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具有合理性。

(二)“双師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界定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为了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需要,由理论型、实践型、创新型成员在特定机制作用下组成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其具有三层内涵:一是来源结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通常是由来自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知技互补的跨界团队,按黄金分割原则(6∶4)配置较为协调。二是能力结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由知识理论型、实践特长型、创新引领型教师组成,他们优势互补、能力互助、特长互鉴,共同承担不同类型课程或同一门课程不同主题(项目)教学,适应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对接的教学能力要求。三是教学结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育教师思政教学的能力,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打造时代型教师团队,以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使命担当。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特征

协同理论视域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共同遵循合作规范和准则,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1.结构合理性。教学团队要对成员学历、职称、知识技能、素养能力进行合理配置,优化整体结构。吸纳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入校任教,形成专兼职教师合作模式,使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平衡和互补。

2.成员合作性。个体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重视培育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品质,教师相互合作可映射到学生,创设与同伴合作互助氛围,培育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团队开放性。校企合作决定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具有跨界属性,必须与外界保持人员、物质、信息等交换,要面向社会、立足市场、链接岗位,得到政府、行业、企业全力支持,具有开放性特征。

4.校企协同性。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更新换代、用人规格升级,刺激校企主动寻求合作机会,这是“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建设的内在动力。校企协同能满足企业获得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得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实施人才培养。

(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类型划分

为适应新生产方式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要建立不同类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基于项目课程的橄榄形“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构建由知识理论型、理实一体型、实践操作型教师按3∶4∶3配置的项目课程团队,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如图1所示。橄榄形结构边界模糊,容易转换,如团队引入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可提升团队整体实践能力,让更多教师向理实一体化教师嬗变,为项目课程开发、模块化教学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2.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金字塔形“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专业(群)建设是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市场、提升专业内涵的核心环节,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专业(群)教学团队由专业负责人、校方专任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按一定比例构成,形似“金字塔”,如下页图2所示。这一类型团队强调专业负责人地位,借助其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带领团队完成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社会服务。

3.基于教学创新的钻石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国家要求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行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方式。钻石形“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由思想政治、文化基础、专业技能不同课型教师组成创新型团队,如图3所示。该团队瞄准新时代职业教育育人新思想、新方向,夯实人文素养,促进德业兼修。其主张将学生职业思想、文化修养、专业技能衔接渗透,发挥文化课程育人优势,加强团队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为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供实践依据。

三、协同理论视域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四化”建设

通过对“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内涵和类型的分析,了解了其结构的复杂性、建设路径的艰巨性。因此,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各子系统不仅要保持协作关系,更要加强组织结构的最优化、系统设计的模型化、制度管理的精细化和实际运行的协同化。

(一)最优化结构

教学团队最优化结构要体现专兼结合、梯队合理、校企协同、多元组合的特点。首先,从来源结构看,职业院校要引进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技术骨干、工匠大师入校任教,组建学校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团队,发挥企业“技术型”教师优势,弥补学校“理论型”教师短处。专兼结合优化团队结构,可促进成员互学互鉴、能力互补,增强团队理论和实践能力。其次,梯次合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条件,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教学梯队要求成员的学历、职称、年龄、性别、企业背景合理搭配,优势特长互补,具有适当比例。吸纳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提高团队科研水平;形成老中青梯队结构,发挥“传帮带”作用;以“双师”素质为导向,新进教师具备不低于3年企业工作经历,强调实践指导能力。再次,教学团队应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理论教学、现场操作、课程改革、实践创新应由不同教师承担,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服务,企业人员参加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通过校企教师双向互动,打造校企文化融合育人平台,加强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凝聚力和合作度。最后,创新“双师”团队教学结构,构建涵盖思政课、文化课、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团队,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课程、专业技能学习有机统一,有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科、全程育人。

(二)模型化设计

基于协同理论,子系统相互协作会拉动整体效应,使个体获益增强。高水平教学团队要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围绕目标共设、多元协作、专兼结合、多师互补基本要素,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建设模型,如下页图4所示。

图4表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系统由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四个子系统组成,形成互相合作、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协同关系。政府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将职业教育与社会资源优化整合、共建共享,促进协同系统共设建设目标、共育技术人才、共建实训基地、共研横向课题、共推技改项目,在共培共育中互利共赢。“双师结构”体现专兼结合、多师互补特征,专任教师包括思政课教师、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或社会机构。理论型、技能型、素质型、创新型教师构成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训、创一体化教学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学团队的模型化设计,可提高团队建设的系统性和稳固性,彰显教学团队建设集群合作的新优势。

(三)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指管理过程精益求精、管理制度具体细密,两者完美结合,使管理逐步内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系统要素多元,成员结构复杂,协作要求更高,教学团队的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必须依靠精细化管理。

1.精心制订建设方案。围绕教师企业顶岗、外聘教师培训、校企教师互聘等措施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使校内外教师获得个性化培养,不同类型团队得到全方位提高。如教师下企业实践应重点围绕“校企对接任务明确、实践岗位目标驱动、过程管理无缝对接、量化考核评价科学”四个方面展开,让教师快速转变思想、切换身份,把工作岗位移植到企业,培养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娴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骨干教师。

2.建立精密培训体系。全面精准了解专兼职教师的不同需求,建立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是构建精密培训体系的关键。一要深入研究培训内容的适切性。专兼职教师在理论、实践、教学等方面差异较大,需要多角度、分层次培训,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动态调整培训内容。二要开展定制式培养,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潜能,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強化培训实效,将培训结果纳入个人成长、年度绩效范畴。

3.精确配置师资资源。统筹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各方资源,确保教学团队在学历职称结构、年龄层次阶段、素质能力水平、理论实践特长方面有合理配比,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使团队结构更加优化。同时,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吸纳能工巧匠、非遗传人、民间匠人为兼职教师,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将非遗文化和匠人思想浸润课堂。

4.精准落实管理制度。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对人员结构、工作职能、任务目标、经费使用予以明确要求,确保团队运行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分类制定教学团队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发挥政府、行业企业、机构评价功能,对团队整体效能、个人发展实绩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成员共同生长。根据专业(群)建设、课程开发、科研项目、教学质量目标制定激励标准,嘉奖优秀团队,在年度绩效、个人晋升、项目支持方面予以倾斜,让全体成员共享集体成果,让个人为实现团队目标贡献才智。

(四)协同化运行

教学团队来源结构、能力结构、教学结构较为复杂,成员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只有加强校内外教师配合和协作,使团队始终处于协同状态,才能达成预期目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能否协同运行,由子系统的协同程度来决定。

1.强化专兼教师协作程度。一是畅通教师互相交流渠道。团队建设要以目标为导向,明确专兼职教师职责任务,搭建研讨、互动、切磋平台,促进思想碰撞、技艺互补、教学相长,让每个成员充分交流,构建专兼职教师对话机制,提高团队凝聚力和软实力。二是以课程开发、专业建设、项目研究为载体,促进专兼职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三是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学校与企业分属不同主体,目标追求与价值取向不同,通过团队文化建设,学会跨部门沟通与合作,打造协作型团队,使彼此信任、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成为团队文化根基,激发成员释放最大潜能。

2.推动育人主体深度合作。构建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社会参与、校企一体的政校行企协同建设系统,确保“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成效。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府政策引领,加速行业企业、社会机构与职业院校协同育人进程,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为教学团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依托行业在人才供需、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更精准、路径更清晰,指导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技能大赛和项目研究等。三是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核心价值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发展。职业院校要借力政府和行业,协同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增强岗位对接度,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四是学校应主动融入企业,送教入企,开展企业员工个性化培训,切实助其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多元合作的系统工程,借助理论指导,整合多方资源,强化内在关联,发挥协同效应,是推动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有益探索。

[注释]

①教育部等七部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EB/OL].(2016-05-30)[2021-02-0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605/t20160530_246885.html.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杨嵩.地方院校联合跨界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21(4):98-99.

[3]陈贵银.依托“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20(5):73-77.

[4]史文生.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师合作教学与培养“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65-71.

[5]黄海燕.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制度建构与培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5):67-74.

[6]李梦卿,陈佩云.“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4):81-83.

[7]许艳丽,李资成.基于协同理论的校企合作绿色技能人才协同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8(2):100-105.

[8]唐上洁.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型院校教师队伍精细化管理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2):79-80.

[8]崔发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双师型”教师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4):62-65.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教学团队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