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院校实施“三教”改革的基本逻辑与行动策略

2021-09-05王志凤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等职业院校改革

[摘要]“双高计划”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高水平教师是核心和根本,先进性教材是物化成效,高效性教法是创新方向。在明确“双高计划”院校“三教”改革基本逻辑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方向,探索其行动策略: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对接产业需求;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对接岗位人才需求;完善制度体系,构建保障机制。

[关键词]“三教”改革;“双高计划”;高等职业院校;基本逻辑;行动策略

[作者简介]王志凤(1972- ),女,江苏淮安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大项目“‘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三教改革系统推进策略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JMJG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6-0061-04

2019年3月,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开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當前,“双高计划”正处于实施的关键时期,探索“三教”改革推进路径,使之成为提升“双高计划”成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既必要又紧迫。

一、“双高计划”院校实施“三教”改革的耦合性分析

“双高计划”是高职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重大质量工程,要推动“双高计划”院校以“三教”改革创新为主基调,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双高计划”的核心指向

《意见》明确提出“双高计划”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其中,前者是强化人才培养的职能,后者则是强调应用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职能,都是通过培养人实现的。随着新技术迅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对产业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岗位职责和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要求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和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还要善于团队工作,具有沟通合作与协同工作的能力,推动由具有单一技能的人才向具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实施“三教”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早期参照本科教育的学科导向,到基于岗位工作需求的能力本位导向,再到注重学生主体的工作过程导向。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三教”改革列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攻坚行动之一,提出要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加强教材建设、提升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双高计划”系统推进,包括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高质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三教”改革。目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落实到教学环节,在教师培养、教材建设和教法创新上形成应对策略。

二、“双高计划”院校实施“三教”改革的基本逻辑

教师、教材、教法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厘清“三教”改革的基本逻辑,把握改革的着力点,才能有效推进“双高计划”院校教学改革进程。

(一)高水平教师是“三教”改革的核心和根本

“三教”改革于高职院校教师,体现在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上,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其中,教学设计能力表现为开展高职职业教育教学整体设计、学习内容及实践内容设计、学习评价及实践评价设计等方面的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既表现在对课堂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凸显教学资源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实践性;又表现在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学资源的建设,使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按需组合,满足学习者需求。教学实施能力表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课前准备与引导,课中组织、讲解、演示、指导以及时间控制,课后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表现在受教育者对技术应用现状和岗位工作内容的认知,对先进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对工具和设备的熟练操作以及受教育者职业素质的提升等方面。

(二)先进性教材是“三教”改革的物化成效

“三教”改革于教材,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新颖性、教材形态的适用性、配套资源的有效性等方面。高职院校教材内容的新颖性既表现在紧跟产业发展,纳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规范;又表现在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在教材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教材形态的适用性主要是从学习者需求角度和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出发,对照教材内容,基于工作过程,选取合适的教材形式,比如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满足不同学习者对内容模块的组合式学习,满足技术更新的需求。配套资源有效性主要表现在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匹配度、网络平台资源的有效应用以及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实时性、准确性等,对教材起补充作用。

(三)高效性教法是“三教”改革的创新方向

“三教”改革于教法,体现在教师教法的适用性、高效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独特性。教法的适用性既表现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实践技能等内容有清晰的认识;也表现在对学习共性和个性需求的了解、对学情的把握、对学习效率提升的分析。同时,教法的适应性还表现在对实践教学过程的适应性,这是高职院校教法与普通高等学校教法最大的区别。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根本目的,表现在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对教学资源的灵活调用、对现代技术的科学运用,也表现在对高职院校教学特殊性的有效应对。

三、“双高计划”院校实施“三教”改革的行动策略

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深入实施“三教”改革,“双高计划”院校必须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方向,在构建专业群课程教学体系、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等方面重点着力。

(一)构建专业群课程教学体系,对接产业需求

一是建立专业群思维,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转变原有学科本位课程教学思维,充分领会专业群设置的内外逻辑,厘清专业群、专业、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建立专业群思维,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群、专业,同时,准确定位课程在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坐标,依据企业人才需求,明晰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群大目标、专业中目标和课程小目标的有机衔接。

二是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构建底层公共课共享、中层专业核心课分设、高层拓展课交叉互选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现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尚未完善,急需开发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标准,将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课程内容对接岗位需求,课程教学对接典型工作,使课程成为专业群与产业对接的纽带。

三是探索模块化教学方法,对接工作过程。应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打破知识、技术、能力培养的界限,梳理某一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素质需求,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建设模块化教学资源,设计模块化课程。应对学校、企业、工作现场等不同环境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情况,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资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共同探索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分工协作承担教学任务。

四是提高教师能力素养,对接企业实践锻炼。建立健全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培训的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及时更新对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认知,提升专业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教学提供素材,增强教学吸引力,将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改革中。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中,将创新成果带入企业,促进工作效率提升,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对接岗位人才需求

一是开展“双主体”教学,发挥企业、院校人才优势。校企双方选派人员组建团队,共同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设计教学活动、承担教学任务、开发教材、编写案例等,将企业元素充分融入教学全过程。学校选拔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教师,指导实践活动和教研活动,丰富教学思路,发挥技术优势,提升知识、技能、经验的传授本领,指导学生岗位技能训练。

二是对接岗位工作与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围绕岗位工作场景,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细化教学活动,在岗位工作实践中有机融入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工作过程,促进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零距离对接。这要求教学内容、实践工具和操作环境等要高于实际岗位工作的标准。一方面,便于教师结合岗位工作实际,丰富教学案例,创新开发更加实用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增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认知,在实践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三是融合价值观培养,实现学生德技并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发挥校企力量,让学生以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进行学习。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中培养学生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围绕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岗位工作实际,在企业劳模或技能大师的熏陶示范教导下,营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氛围,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和素质训练。

四是选取合适的载体,建设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随着现代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很多岗位工作都建立在相对复杂的技艺之上,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很难独立呈现这些复杂的技术或者工具,急需借助于虚拟现实、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探索人工智能+教学模式,解决教学时间受企业工作安排限制、教学场所受工作环境限制、教学资源受共享条件限制等问题,在技术支持下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完善制度体系,构建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对接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保障“三教”改革的新鮮活力。“三教”改革本质上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产业的动态发展带来岗位需求的变化,人才供给端人才需求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教材、教法等教学要素需要随之变化。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在三个层次上:宏观上,体现在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建立产业调研机制,建设专业群发展状态监测系统和专业调整标准,促进专业群和产业链的高度吻合;中观上,体现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建立动态职业能力集,聚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按岗位业务逻辑构建能力模块,设计与之对应的模块化课程;微观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与能力点的对接,动态跟踪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及时优化调整能力点,保持教学要素的先进性。对接产业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是“三教”改革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保证。

二是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挖掘“三教”改革的创新潜力。“三教”改革作为高职院校整体改革探索的一部分,应对职称评聘、晋职晋级、人才评选推荐、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完善。在精神激励、薪酬待遇、荣誉表彰、业务提升等方面,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相融合,形成联动效果,激发教师在改革中的主体意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三教”改革的创新潜力。

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保障“三教”改革的持续动力。首先,“三教”改革的成效具有累加性。评价应综合考虑原有基础、阶段目标和改革成效,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以及增值性评价等方式,赋予科学合理的权重,灵活设计评价方案。其次,“三教”改革具有目的性。改革内容具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应根据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最后,“三教”改革具有成果指向性。改革目标需要有高显示度成果,应围绕学校的绩效指标建立紧扣“三教”改革的成果评价。“双高计划”建设绩效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中,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规划或精品教材评选、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选、学生技能竞赛等的成绩,均可作为“三教”改革的高显示度成果指标。

[参考文献]

[1]陈友力,陈菲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的历史变迁、制度逻辑与动力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101-108.

[2]曾凡远.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24):62-65.

[3]秦华伟,陈光.“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35-38.

[4]宋志敏.“双高”建设中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及其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3):12-16.

[5]李鑫,李梦卿.“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建设的逻辑审视[J].教育与职业,2020(18):5-12.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高等职业院校改革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