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画教学语境下宣纸的文化符号意义
2021-09-05崔伟刚
崔伟刚
[摘 要]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关系一个民族广泛而深刻的信仰。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宣纸作为国画概念的核心材料,是中国画的基础,将其作为当代国画教学语境下的文化符号进行重要阐释,有助于文化概念的建设,从而构建属于当代国画教学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当代国画教学 宣纸 文化符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国画教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不忘根本,从国画的基本材料出发,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底本性为抓手,思考如何结合当下主流的国画教学语境文化建设,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呈现中国力量。而宣纸这一传统的特种手工艺纸张,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
宣纸的名来
据考古发掘证明,中国造纸术早在西汉就已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纸是1957年出土于西安灞桥汉墓葬区的“灞桥纸”,以及1986年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的“放马滩纸”。这两种纸均以麻为原料,但纸质较粗、色黄,造纸技术水平较低。直至东汉和帝时蔡伦为朝中尚方令,主持研制以楮皮造纸,完成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突破,进一步开辟了造纸原料的新来源,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西汉及东汉初年造纸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破布、绳头等麻类物,而自蔡伦始,用楮皮、鱼网造纸。
隋唐时期造纸技术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改进,造纸区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等地,最著名的为安徽宣州所造的楮皮纸。宣州包括宣城、当涂、泾县、广德、南陵、太平、宁国、旌德,八县皆能造纸,其中以泾县所制作的宣纸尤佳。《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宣州进贡给朝廷的供品当中就有宣州的纸。“宣纸”作为单独名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者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搨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
关于宣纸最初是因何得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宣纸产于宣州,即今安徽泾县地区,因地而得名。如安徽籍学者胡朴安在《宣纸说》中指出:“泾县古属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第二种说法认为宣纸取名于明“宣德”年号,“宣德纸”就是“泾县纸”,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清末民国以来,宣州所辖泾县等地所产的宣纸在书画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宣纸的名称逐渐发生变化,已经泛指各地所产的书画用纸。
故宫博物院所藏唐朝韩滉的《五牛图》是较为可靠的唐代纸本绘画,表面平滑、砑光、加蜡,为桑皮纸,也许就是张彦远所称的“宣纸”,是现存较为可靠的早期纸本绘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还探讨了“生纸”和“熟纸”的问题。所谓“生纸”就是直接从纸槽抄出后经烘干而未加工的纸;“熟纸”则是用“砑光、拖浆、填粉、加蜡、施胶”等方法阻塞纸面纤维间的多余毛孔,使纸吃墨不晕染。由此可见,唐人已经开始全面使用宣纸作画了。
宣纸的抄造
宣州泾县的宣纸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后用手工抄造而成,纸质洁白、细致、柔软、经久不变,不易蛀蚀,便于长期存放。青檀皮的加工技艺繁复,先将青檀树的枝条蒸煮后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加入石灰、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逐渐变白。泾县当地人称沙田稻草为“大白”,其特点是茎秆高,纤维性较强,不易腐烂,稻节为白色,制浆易漂白。沙田稻草传统加工技艺包括选草、草胚加工、青草加工、燎草加工、燎草制浆等几十道工序,是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造宣纸还有三个重要因素:第一,“纸药”,即用杨桃藤与黄蜀葵的根、茎或叶提取植物黏液。“纸药”的作用是使槽内的纸浆均匀,以解决纤维的絮聚现象。第二,竹帘(纸帘),是捞纸的重要工具。竹帘的编制工艺直接影响宣纸的成品质量。第三,用水,造纸离不开水。根据《泾县志》中记载:“甘坑所造纸为泾县之最,盖取甘水所制,莹洁而耐久,远近传之。”泾县乌溪(河)水是宣纸制造中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抄造的宣纸俗称“火纸”,纸质较硬,运笔涩而不滑。那是因为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加工后仍有少量胶质残存,其“浆性未脱,纸性不熟”。只有经过多年存放,胶质分解后的宣纸才会变绵软。新纸下笔后,墨色浓淡难以掌握,洇水扩散难控制,书画的墨色灰暗。一般而言,应尽可能地把新宣纸储存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用,存够时间的宣纸,两面细小的纤维毛层密度微量增加,手感光滑,质地瓷实,运笔滑而不涩,墨色亮透莹润,吃墨且发墨,墨色黑亮鲜明。另外,存放过程也需注意,宣纸在制造过程中因用石灰发酵和摊晒,含有石灰质和细小的尘粒杂物,贮藏时应多翻动,这样的宣纸才会更加细腻。真正的好宣纸是来之不易的,需天工、人力合二为一。
宣纸的体用
中国画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千年不朽的宣纸亦可承担这种人文风采。“选纸择墨,运笔随心”,古今文人对宣纸的运用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故宫博物院藏有西晋文学家陆机的章草《平复帖》墨迹,笔意古朴,是西晋武帝泰始初年陆机在南方仓促写成的一封书信。此帖流传有序,年代确切可考,又出于名家手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年份可查的珍贵纸本法书。《陆士龙文集》中记载陆云曾致陆机书云:“前集兄文为二十卷,适讫一十,当黄之。书不工,纸又恶,恨不精,谨启。”陆机写字书稿不曾用良纸,其弟陆云有愤恨之情,古人对纸的在意可见一斑。
澄心堂纸是南唐名纸。据宋人蔡襄在《文房四说》中载:“李主澄心堂(纸)为第一,其为出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复作精品,蜀笺不堪久,其余皆非佳物也。”南唐后主李煜曾赞该纸为“纸中之王”,特辟其祖父李昇待臣议事、设宴庆贺、批阅奏章的澄心堂来贮藏它,澄心堂纸因此名满天下,该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澄心堂纸后从宫内散落民间,文人墨客都以能用此纸为幸事。南唐董源時为北苑副使,可以经常出入澄心堂,是善画拥翠浮览的江南景色的高手,传其《庐山图》即是用澄心堂纸。宋时书画家如李公麟、蔡襄、苏东坡等都用过澄心堂纸。
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说:“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一直到底,不纵横浸渗也。”明清以来,水墨为上,因此用纸更为精到。当代画家张仃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后开始探索焦墨山水,他收藏有一幅黄宾虹的焦墨手卷。宾虹在题跋中道:“古人称楮先生(宣纸)功居第一,斯明旧纸之助余也,信然。”张仃先生说:“对国画家来说,在好纸上画画是一种享受;对于焦墨画家来说,更是不可言喻的过瘾,焦墨不同于别的墨色,淡而清雅,含而不露,要有灰蒙的色调感觉。纸面光滑不行,太粗糙了也不行,只有好的宣纸才具有恰到好处的效果。”当代画家吴冠中先生在《宣纸恋》中说:“宣纸诞生了,这滋润、宽敞的处女地真诱人,诱惑画家和书法家们将大量乌黑的浓墨泼上去,挥毫、奔驰,出神入化于浓淡沉浮的宇宙中!黑白之相搏,相咬;浓淡之相竞,相渗;偶然性与必然性在棉质的差异中变幻……都是绘画,都是宣纸这一特殊材料所引发的绘画特色。”
毛笔和宣纸的交融给画家、书法家带来巨大的艺术愉悦,绘画的精神品格完全融于薄薄的宣纸之中。书画家在“以笔问纸”的体用中,在“笔墨纸心”的韵律中,感受到了体用不二、物我为一的快乐。
上世纪初,由于战乱,宣纸生产一度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以后,宣纸生产才得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里,宣纸生产加速发展。宣纸的生产企业也成为全国文房四宝行业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因为宣纸制作要经过100多道工序,再加上原产地的山水、原料才能形成真正的宣纸,工艺复杂,所以宣纸生产企业一直在不断探索批量生产的新工艺。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招收专门学生、聘请造纸专家和生产艺人亲自授课等方式培养宣纸技艺传人,让宣纸制作技艺代代相传。2006年5月20日,宣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泾县的邢春荣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当代国画教学语境下宣纸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宣纸进行的绘画,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艺术代表。宣纸是国画概念的核心材料,以其特殊的材料构成、工艺技术、特性发挥,在中国画文化载体中担当着重要的文化符號,是国画家艺术生命的韵迹,是长久保存中国画传统风格的必要条件。
宣纸繁复的传统制造技艺,依赖于那些深具匠心的生产者“不走捷径”地专心造纸,以保证宣纸在千年不腐中走向“新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以非遗传承基地为依托,编制详细的教学纲要和教学类目,以中国画材料为出发点,重视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逐步完善中国画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吉星.中国造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9.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66-1067.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胡朴安.朴学斋丛书:第二集[M].
[5](明)丘时庸.泾县志[M].嘉靖刻本.王廷幹,纂.中国方志库.
[6](晋)陆云.陆士龙文集[M].影印江南图书馆藏明正德覆宋刊本.
[7](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M]∥历代文玩器物谱录.
[8](宋)佚名,钱熙祚.京口耆旧传:卷一[M].影印本.上海:博古斋.
[9](清)松年.颐园论画[M].关和璋,注评.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38.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