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05仲伟鹏郑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就业现状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仲伟鹏 郑琰

摘 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而其中就业连续性和稳定性差、就业质量不高是主要的问题。对此提出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注重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同时对高校的培养模式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以及满足社会对新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物流管理; 就业现状;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199-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行业面临着升级和转型。社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能力发生了转变,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需要及时对其培养模式做出调整,在提升毕业生就业水平的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下面将简单介绍我国物流行业的现状以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根据现状展开相应的探讨。

1.物流行业现状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微商等网络经济的出现,推动了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物流专业设置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截止目前我国大约有11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及其相关专业,近几年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有了大幅的增长,但始终还是无法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这后疫情时代,尤其是对具有冷链物流和应急物流知识储备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扩大。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同时在质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里面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与企业的需求进行良好的对接,这就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企业日常工作的需要。

2020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本以为这次疫情会在几个月内结束。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外疫情的势头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死亡人数和感染人数每天都在增加。国内方面也时刻都在严防境外输入感染的风险,继武汉之后,辽宁大连、广东中山以及最近的江苏南京、扬州等地都出现了疫情反扑的情况。每次出现本土聚集性感染者,都需要对一个地区进行隔离,这就需要相应的物资及时供应。我國传统的物流业在应对这种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时,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疫情不断反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我国物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便于应对常态化的疫情。一个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这就需要高校转变其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

2.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2.1就业层次偏低

从国家发布的专业就业率排名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排在第4位,属于就业率非常高的专业之一。但是毕业生的毕业薪酬只有4388元/月,排在第103位,属于中低水平。这样一个高就业率与低薪酬形成了一个反差。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是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偏低。

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京东、顺丰、德邦和安吉等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从事的主要岗位有:车辆调度专员、仓储运营管理专员、客户服务专员等。这些岗位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不高。去往这些企业的毕业生占54%左右。同时还有去往大型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主要从事生产物流管理和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维护等职位。还有部分毕业生去了第三方物流仓储设计企业,主要的从事的岗位有物流设施设备的选型、仓储货位的规划和分配等,去往这些企业的毕业生大多是班级里成绩的佼佼者,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这类学生在毕业生中占比不足5%。

2.2对物流相关软件掌握不到位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软件渗透到每一个行业中。如物流企业最常见的工作就是进行货物的盘点并进行统计分析,此时就需要使用Excel软件进行协助操作。当前毕业生对计算机软件的掌握是有所欠缺的,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操作,无法做到熟练的应用。如一些函数的调用,部分功能还需要通过编程来实现,这些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都是不具备的。

同时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也逐步向智能化发展。物流技术与装备越来越呈现出软件与硬件融合的趋势,软件更新所带来的物流运作效率的提升已经远远超过硬件的进步所带来效率的提升。根据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反馈来看,企业普遍反应学生对于仓储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掌握程度较少,只知其概念,却不知道如何操作这些软件。

2.3实践能力欠缺

部分学生在学校期间不努力的学习专业技能,虽然学习了一些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像物流学导论、国际物流等类似的课程,对专业有了大概的认知,但是缺少动手能力的锻炼[1]。现在大部分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能提出物流过程中不合理的因素,但是却给不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物流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动手能力缺失。很多毕业生可以讲出货物的码放的各种方式,可是真正让他动手操作的时候,却一种方式也码放不出来。同时应届毕业生对行业内的前沿状况关注度不高,对行业背景知识缺少了解。导致进入企业之后无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2.4就业连续性差,缺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毕业生对自己期望薪资和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存在心理落差,一部分毕业生无法接受进入仓库工作的现实,总幻想着下一份工作能带来改变。这也就导致了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较差,频繁的更换工作。现在多数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前都会进行背景调查,当企业发现一个员工频繁跳槽之后,会认为这个员工忠诚度不高,进而不会录用该员工。频繁的跳槽会对日后的简历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

多数毕业生没有对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就业时没有目的性。因此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转变就业观念,提前打好预防针。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杂,所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多[2],但是每一个领域都只停留在表面阶段,没有抓住一个点深入进去。这也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多个行业都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岗位,但通常也只能通过第一轮面试,无法通过后面的面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不够透彻,对物流在其他行业的发展前景或者与其他行业相融合的产物不了解。总是习惯于把专业不对口作为面试失败的理由,不善于从自己的专业能力找问题,而是一味的逃避。现在大部分同学选择考研也只是为了逃避就业,直言自己考研只是不想这么早步入工作岗位,通常这部分人考研的成功率较低,考研失败之后还是面临着找工作。等到考研结果尘埃落定之后,落榜的学生此时已经错过了秋季招生和春季招生。最后无非是随便找一份工作。这部分人毕业两年内的离职率是最高的。这与高校没有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关。

3.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3.1对接企业需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充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所具备的技能要求,以便于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专业设置。定期聘请行业内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经理担任主讲教师。鼓励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活动,让学生提前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切实感受物流企业的经营与运作模式。通过参观分拣流水线、自动化立体仓库等设施,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行业前沿状况有基本的认知。让学生去往企业参加实习活动,能够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岗位有大致的了解,减少刚进入工作岗位时的心理落差。

3.2优化课程设置

现阶段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物流成本和物流配送效率的竞争。这就需要高校增加物流成本相关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對于物流成本核算、对物流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于客户关系维护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客户资源是销售物流企业业绩的重要保障。物流企业的日常运作必须以法律基础作为准则,这就要求物流管理毕业生理应具备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学校也必须将该类课程加入到培养模式计划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有更强的竞争力。

及时的对教材进行更新换代,注重对学生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行业内的先进技术的介绍。过去物流技术与装备发展趋势是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变革还是以硬件创新为主,软件系统所起到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目前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创新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物流技术与装备越来越呈现出软件与硬件融合的趋势,软件的进步已经占据了主导作用。比如:无人仓系统集成、智能自动化仓库系统集成工程、仓储执行系统(WES)、仓储控制系统(WCS)等越来越重要。从过去的自主导引小车(AGV)向自主移动机器人(AMR)进化,物流技术装备系统功能化模块与软件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不断与物流技术装备系统对接,提供智能加持。

同时增加应急物流和冷链物流相关板块设置。2020年中国生鲜规模达5.04万亿元,同比增长5%,随着生鲜电商的发展,未来我国冷链物流将会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必会带动冷链物流的发展。疫情成为常态化和一系列的自然灾害的频发,加快了我国建设现代化应急物流体系的步伐,对于应急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因此高校应该增加冷链物流和应急物流方面的课程设置,及时的为社会输送专业对口的人才。增加相应的实训课程,便于学生将实训与所学的专业理论相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吸收。理论教学一定要根据教育改革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及时的改进。鼓励学生多参加物流相关的技能大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3]。

3.3注重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增加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让毕业生能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同时具备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让学生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不要轻视基层岗位,发扬不怕吃苦的进取意识,脚踏实地,为自己的未来发展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是关键[4],正确的对未来进行职业规划。虽然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普遍都放在大四学年,开设时间较晚,无法对学生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建议将这些课程安排在学生刚步入大学时期。教学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具体的企业进行讲授,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大学生涯的始终。同时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毕业的优秀学长学姐进行就业、择业分享交流会[5],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了解学长学姐的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这样能够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迅速的适应新环境并能够尽快沉淀下来。

4.结束语

面对我国现在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供需不平衡现状,高校应该对其教育模式进行转变,逐步改革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将企业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前提下也不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减少人才与社会岗位之间的就业冲突和矛盾,减少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及时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701099)

参考文献:

[1]伊新,吴瑕.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现状与前景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3):144

[2]乔丰娟,孙桂娥.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08):169-171

[3]詹芸.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2):25-26

[4]郭冬芬,王艳丽,王帆,高磊,都继萌,徐勇,赵世文,王彬.以“双创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1(07):92-93+96

[5]李怀湘.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05):25-29

猜你喜欢

就业现状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影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分析
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方向调查与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