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特色学科群的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探索

2021-09-05宋鸽赵淑枝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9期

宋鸽 王 建 赵淑枝

摘  要:通过对学科和专业建设关系的探讨,结合天津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特色学科群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对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积极推进专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聚焦一个或多个未来技术领域,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借助重大科研项目与科研基地,将学科专业的发展与人才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既为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建设保驾护航,又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关键词:特色学科群;优势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0-02

大学,从最初的“传授知识”到“教学与科研统一”,再到“社会服务”的职能转变过程中,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紧密[1]。国家近年来出台的多项文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了诸多新部署,不仅鼓励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学科差异化发展,而且注重多层面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积极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这也要求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建设路径,主动适应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而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职能。

一、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学科与专业是“干”与“支”的关系,专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学科的建设水平,学科的发展前景依托专业的发展现状,因此,学科与专业互动发展才是科学合理的举措[2]。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

作为学术活动的依托平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遵循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重在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3],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方向、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平台,专业多指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本科学业门类,一般拥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着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人才培养目标等要求,专业建设多以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建设为核心,涉及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等内容。

学科的发展主要以知识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为目标;专业的存在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发展的基地,两者层次和范畴的不同决定着其建设方式的差异化。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二者同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会显著带动其辐射专业建设的发展,专业建设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创新专业内涵,也会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二)、特色学科群与优势特色专业;

特色学科群是依托高水平一流学科而建立的重点突出产学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部门合作的学科衍生体系,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教学科研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多为依托高校中某优势特色学科,上游联合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的相同或相近学科,下游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将该校特色学科的优势显著发挥,前有科学前沿式引导,后有针对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是集科学研究、问题需求导向、产品研发、器件集成及成果应用于一体的发展体系。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各地方高校也在努力向“双一流”高校或学科看齐,但也势将造成高校学科之间趋同、专业特色性弱化等弊端,因此,建立特色学科群可以凸显出地方高等院校与重点大学错峰式发展的属性。

优势特色专业一般指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已经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依托学科优势,打造特色专业

高校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发展竞争往往由其中的优势学科引领带动,而学科的建设水平又体现着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反映着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由优势学科衍生出的特色专业可以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主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水平提升。

(一)、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

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建设国际一流学科为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本着“服务区域经济、强化产学融合、追求特色发展”的建设理念,以天津市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支柱产业需求发展为导向,开展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为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所需的关键材料和器件瓶颈问题而努力;学科注重特色发展,为形成天津市特色产业链提供基础研究成果,致力于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

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导下,近年来依托材料学科先后组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等“大师”领衔的科学研究中心,显著增强了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又与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等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长期科研合作与成果共享,成功获批“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特色学科群、天津市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等多个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平台,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引领创新的能力。

依托学科优势,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绩,“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业成功通过了工程教育首轮和第二轮专业认证,并入选2019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材料物理”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依托学科科学研究中心,学科申请开设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优势学科带动特色专业的发展趋势明显。

(二)、新时期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办公厅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多个文件,尤其是2020年教育部新发布的《关于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更是强调通过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推动高校加快体制创新,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和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4]。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更加面向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需要加强培养前瞻性思维,不局限于现有成熟的技术,勇于探索未来技术发展的可能性。高校想在改革中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扎实推进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社会服务质量保障等。

1.主动打破专业学科壁垒,依据学科优势特色,聚焦一个或多个未来技术领域,积极推动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工科与理科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创新实践基地等协同创新专业学科体系,积极促进基础、应用类学科复合,合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

2.积极协调“大师”领航与校企协同育人相结合。建立学缘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交叉、既对科技发展前沿敏感又对实际应用需求了解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借助重大科研项目与科研实践平台,将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知识的传播、实际问题的解决与人才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3.勇于革新教学组织形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积极开展探究式、合作式、跨越式学习模式,及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实际应用从而展开科研实践创造条件,通过特色学科群、校企协同育人等模式引导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践中,揭示科学事实,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向学力”,以创新的思维、理论和方法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律。

4.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汇聚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各方资源,共享科研信息与人才培养经验,形成互學、互鉴的战略合作模式,建立校内外协同评价体系,形成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模式保障。探索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完善学科与专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加强各部门协同联动,为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语

学科和专业是高校生存的基石和发展的主线,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建设也必然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校的资源优势,协调优势学科对于特色学科群和衍生特色专业的孵化、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及特色专业形成后的发展对优势学科及特色学科群的巩固、完善和人才培养协助作用,才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方晓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高教学刊,2018(10):4-6.

[2]王贵芬.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培育与建设——基于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互动关系的视角[C]//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武汉: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1:174-178.

[3]程良龙,邵晓琰.基于学科优势的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3):50-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Z].教高厅函{20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