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的经验与经验的想象

2021-09-05卢辉

广西文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玩伴幻觉哑巴

卢辉

读温雄珍的诗,总有一种幻觉在牵引着我们。这种幻觉既有神话的成分,又有宗教的成分;既有想象的成分,又有经验的成分。这几种成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温雄珍诗歌里想象的经验与经验的想象的完美组合。

说到温雄珍诗歌里的“想象的经验”。我以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创造性的经验表达。以温雄珍的《木枷诵》为例:“雨,此去十年,五十年,或更久/现在由熏黑的屋顶发岀回音/你无从理解一段椽子的密度/像无从理解现时的指节/那不属于你的十棵植物/此刻正迎着风/在黑白键上灵活地弹跳”,这是温雄珍《木枷诵》其中的一个章节。在诗人看来,木枷本是一种刑具,但木枷从属于“木”的时候,或者说,当万物都归本溯源的时候,所有的存在都是一种表象,包括现实中的律法、生存、命理等,在诗人看来都成了一种“幻觉”,都是一种可以重置的幻觉,只有根与源,凭借我们想象到的经验,才可以从容地抵达和拥有。这不,“由熏黑的屋顶发岀回音”是“木”在说话;“一段椽子的密度”是“木”在扩张;“十棵植物/此刻正迎着风”是“木”与自然对话;“在黑白键上灵活地弹跳”是“木”在唱歌。可见,温雄珍《木枷诵》便是想象的经验表达。这种想象出来的经验,可以令人联想到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地方,就像历史性经验或是描写某一地区风貌的小品可以令人回忆起往事一样。

同样,说到温雄珍诗歌里的经验的想象。我以为,经验,可以是经历过的,也可以是正在经历过的,或是将要经历过的。因此,经验既可“现身”表达,也可“想象”抒写,而诗歌就是其中制造经验的想象模式。就拿温雄珍的《木头人》来说,这是诗人经历过的、曾经盛行于童年的小游戏。从游戏中的“木头人”到生活中的“哑巴人”,从“童年”到不同的“命运”,“散”掉的不仅是玩伴,是时间,是童年,还有生离死别。可见,一直以“木”唯大的这组诗歌,靠着經验的想象,把最人性的、最伦理的经验作为“肉身”置于任何背景之上。难怪死去的哑巴,因为“玩伴都赶回来/对着棺木各敲了一下//从此哑巴便可以开口说话/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种“大行其道”的“死”,就因为有“木”的肉身,有殊途同归的“原乡”。

记得苏珊·朗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语言是表述经验本质的语言,有别于表明本身用途的语言。就温雄珍诗歌创作而言,一方面,经验本质的表述之所以远胜于本身用途的陈述,那是因为经验融合于想象、隐喻、象征与神话之中;另一方面,想象本质的表述之所以远胜于本身虚拟的陈述,那是因为想象寄寓于历史、现实、经验与当下之中。

猜你喜欢

玩伴幻觉哑巴
哑巴娘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远方
父子俩
家教“漫”镜头
最佳玩伴 5分钟带你了解马自达MX—5 RF
春天的幻觉
短暂的十分钟
理发匠
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