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栅格分析法探析研学旅行背景下文博场馆的遗产活化路径

2021-09-05阮晨红姜涵琪陈雅琪肖瑶方玲邓小艳

关键词:研学旅行

阮晨红 姜涵琪 陈雅琪 肖瑶 方玲 邓小艳

摘 要:随着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火爆,探索适应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的文博场馆遗产活化途径,可以有效促进博物馆在活化利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选择湖北省博物馆为具体例证,通过ASEB分析,提出了博物馆遗产活化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研学旅行;遗产活化;文博场馆;栅格分析法

文博场馆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类型之一,但是其旅游利用途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停留于简单的陈列与展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演讲“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此后文博场馆游一度火热,但单一的静态观光方式远远无法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这促使市场探索更多文博场馆的旅游利用方式。与此同时,新兴的研学旅行给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文博旅游提供了新的机会。基于此,如何在研学背景下,将文博场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市场优势,实现文博场馆遗产活化,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有效促进遗产在活化利用中实现可持续传承和发展,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研究综述

遗产活化的思想首先在西方形成,它源自对遗产商品化的思考,是激发遗产资源从无活性状态转向有活性状态的过程[1]。遗产活化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1979年的《巴拉宪章》中,它被定义为“为建筑遗产找到合适的用途,使得该场所的文化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再现,同时对建筑重要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2]。而我国最早探讨遗产活化的是台湾学者,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针对传统街屋提出“古迹活化”的概念[3]。后来遗产活化范围逐步延展,包括了有形和无形遗产活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遗产活化的定义普遍认可喻学才教授提出的概念,认为遗产活化实际上就是“把遗产资源转化成产品但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4]。

对于如何实现文博场馆的遗产活化,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栗中斌对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展陈内容分层化、展陈手段现代化、加强市场化力度三个策略[5]。李雁认为博物馆旅游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博物馆先天优势进行展览,改变形象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6]。杨丽等一致认为博物馆旅游的发展首先应从观念上入手,不断丰富博物馆的类型、完善产品结构,着重强调增加博物馆的附加功能服务区[7]。付莹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代博物馆进一步活化的主要途径,具体方式有进行公益教育活动和项目、举办高质量的展览、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和招募志愿者等[8]。

总之,目前针对在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的研究还比较单薄,有待从不同角度开展系统探讨。本文拟将基于遗产活化理论,采用栅格分析法,通过对湖北省博物馆的研学旅行发展加以研究,探索在研学旅行背景下文博场馆遗产活化的可行路径,以期为类似文博场馆提供些许借鉴。

二、研学旅行与文博场馆遗产活化的关系

(一)研学旅行对文博场馆遗产活化的意义

1. 有利于开启遗产活化之路,培育更多的文化传播和传承载体

文博场馆收藏历史和经历,面向现在和将来。在提供传统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文博场馆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研学旅行的兴起,政府提供政策导向和支持,中小学的大力推进和大量研学机构的出现,有助于文博场馆重新审视实现教育功能的路径,开启遗产活化之路,培育更多的文化传播和传承载体。

2. 有利于加强学习者与文物的深度连接,拓展遗产的现代生存空间

研学旅行强调边游边学,与传统意义上的参观有着本质区别。通过挖掘文博场馆的深刻文化内涵,搭建更多的体验式平台,打造良好的空间和学习环境,带给学习者深度的研学体验,有助于让学习者与遗产进行一次深度的连接,拓展遗产的现代生存空间。

(二)文博场馆遗产活化对研学旅行的意义

1. 有利于为研学提供具有深度体验性的实践教育场所

文博场馆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场所之一,具有教育功能。对于学生成长需要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智慧,文博场馆提供的不单纯只是“材料”,更成为一种“养料”。通过研学旅行体验构建更多的遗产活化路径,有助于让承载教育价值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2. 有利于推动打造精品研学课程,更好地聚焦学习者的内在需求

结合文物、博物馆空间以及活动道具的综合优势,在研学讲解和教学活动中增加文物和课本知识点的链接,这种对博物馆进行课程化改造的做法是对遗产价值的一种延伸,有助于提供高质研学内容,更好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 有利于体会文化之美,让青少年学会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

通过开展研学活动,首先了解到“美”,再进一步创造出“美”。为此,博物馆可以利用新技术和新渠道,打造契合时代需求的研学体验场景,设计丰富的文创产品,让青少年们在文博场馆研学体验中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

三、湖北省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的栅格分析

(一)ASEB栅格分析法

ASEB栅格分析法是指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管理手段,它是对SWOT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将曼宁—哈斯—德赖弗—布朗的需求层次分析即活动、环境、体验和利益与SWOT分析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要素相互对应结合,形成包括16个单元的矩阵(如表1所示)。

(二)湖北省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的栅格分析

1. 湖北省博物馆概况

湖北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位于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占地面积123亩,现有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省博现有藏品24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以及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四大“镇馆之宝”。同时省博也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一个集陈列展演、科学研究、教育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弘扬荆楚文化的阵地和展示荆楚文明的窗口。

2. 湖北省博开展研学旅行的栅格分析

(1)优势

1)活动的优势(SA)

其一,教育性活动的连续性强,中小学生参与度高。省博自2016年就开始进行免费的教育体验活动——礼乐学堂。2019年,省博“礼乐学堂”走出去,在福建泉州学校开展“宝宝爱编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主题课程和楚国玉器等专题课程。除了“礼乐学堂”这一与研学直接相关的活动,讲座、展览等也在不断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这些连续性举办的教育性活动为其搭建了一个广泛的对外联络与合作平台。其二,活动空间范围大。对内,省博占地面积大,举办各类活动拥有足够的容量;对外,礼乐学堂在福建、陕西等外省的活动一直顺利进行,这使得湖北省博物馆可供研学的活动空间范围不断增大。

2)环境的优势(SS)

其一,自然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省博位于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市内,交通畅达性非常好,从武汉市内各个地区到省博都很便利;市外,武汉市拥有“九省通衢”之称,交通可进入性非常好,多种交通方式可供选择。其二,人文环境卓越,文物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省博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征集和收藏、陈列展览与宣传教育机构,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八家国家级博物馆之一。作为一个历史与人文并重、过去与现代并举的圣地,省博的优势不可替代。

3)体验的优势(SE)

其一,机器人讲解与人员讲解相结合,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省博除了馆内聘用人员,还有一支专业的志愿者团队负责义务讲解,经过专业的选拔和训练,成为省博一道亮眼的风景。2018年,省博引入“国宝讲解机器人”,它有强大的沟通功能,能现场解答游客对文物的疑问。通过与到馆游客的频频互动,让文物“自己说话”,讲述自己的故事,以此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实现活化遗产,传承文明。其二,全国首个5G智慧博物馆,黑科技与国家文物亲密碰撞。2019年9月,省博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引进多项5G应用,进入省博能“秒”获服务设施等基础信息,同时通过AR/VR等“黑科技”身临其境感受文物的魅力。同期上线的“5G智慧博物馆”App可以为观众提供多种新奇体验和游览方式。

4)收益的优势(SB)

其一,文创产品种类繁多,且价格合理。文创产品分文化创意产品和传统仿制经典两类,两类之下各有数量繁多的产品可供出售。湖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贴合馆内藏品的特色,根据产品本身价值的高低标制定合理的出售价格,可为省博的研学旅行活动带来收益。其二,社会效益突出。从2007年起,省博免费向公众开放,其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基地和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追求的是全方位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得孩子们游而有学,省博扮演着“大學校”的角色,它更注重社会利益。

(2)劣势

1)活动的劣势(WA)

其一,供学生参与活动名额少,覆盖面窄。首先,目前省博与研学旅行最直接挂钩的活动是“礼乐学堂”,且“礼乐学堂”着力于向外宣传和扩散,对场馆内的研学团体接待数量尚少。其次,礼乐学堂活动一直都是省博免费向社会全体开放的,费用由省博承担,资金大部分是国家财政拨款,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通常每次活动所接待学生只有三四十人之多。不能满足规模较大研学团体的活动需求。其二,文物更新速度缓慢,临时展览活动有时间限制。博物馆常设展览的文物都是一定的,基本陈列方式难于经常更新,内容在一段时期内也比较固定。临时展览的展出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而研学旅行活动都有时间安排性,需要时间预先安排、设计课程,这对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是不利的。其三,自身经验的欠缺。省博将研学旅行提上日程的时间不长,自身的研学旅行实践并不多,这对于其深入发展来说基础单薄。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健全的组织,也需要主动的校馆接洽,而目前这样足够健全的组织在湖北省博物馆尚未成熟。

2)环境的劣势(WS)

其一,大规模专业接待的人员、设施不足。省博内并没有足够完善的研学旅游团接待设施。研学旅行不同于普通的博物馆参观,研学旅行的主体是中小学生,且为大规模团体活动,普通的游客参观接待满足不了研学旅行的需求。其二,未设置休憩区,远途研学团体食住成难题。省博内无法提供大规模研学旅行团的餐饮和住宿服务,食住地区过远则对于带着任务的研学团体来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3)体验的劣势(WE)

其一,匮乏的实际操作活动,趣味性和实践性上有欠缺。研学旅行的活动主体是中小学生,让他们切身体会的最好措施是实际操作。就目前来看,省博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可供中小学生实际操作的项目并不是很多,主要还是侧重于听和看。其二,文化底蕴丰厚,对学生知识层次有要求。省博的人文历史底蕴极其丰厚,这是可供其开展研学旅行的一大资源。然而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暂的研学旅行很难真正将文化渗透到参加活动的每一个个体,走马观花式的体验无法理解深刻的文化内涵。

4)利益的劣势(WB)

其一,活动举办受到资金限制。省博一直是作为一个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都与市场联系的不紧密,接受的是政府部门的领导管制,举办活动形式内容需要报备政府部门同意,且国家财政拨款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同时,省博一直对外界市场情况了解不深,尤其研学旅行市场是一个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兴市场,感知匮乏。其二,研学旅行市场乱象严重。当前,旅行社、博物馆、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等是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的主要供给方,但这些产品项目主题鱼龙混杂,质量上参差不齐,价格上也迥然不同。

(3)机遇

1)活动的机遇(OA)

其一,博物馆是研学旅行课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场所。2017年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文博场馆可利用为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场地,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文博场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可靠的政策背景。2019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将95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列入全国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研学旅行注重实践,湖北省博物馆同样也承担着“大学校”的重任,给中小学生提供着足够充足的体验、实践基地。其二,研学旅行群体的持续扩大。数据显示,仅2017年和2018年武汉市已有超过百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参与到了研学旅行的活动中来。其三,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让湖北省博“火起来”。国家宝藏等各类大型文化节目大热,各类媒体对传统古典文化的传播程度加深,加上国人本身的爱国情怀,自然会对传统文化充满求知欲,好奇心,博物馆成为人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好去处。

2)环境的机遇(OS)

其一,武汉市学生市场规模大。据武汉市教育局统计2018年武汉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在读人数达20余万人,普通中小学在读人数达90余万人,此外还有学前教育在读人数30余万人,可见,武汉的学生群体规模是巨大的,他们也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为省博发展研学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其二,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各国家部门对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做了明确的规划。诸多中小学试点的开展也为其今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三,武汉知名度提高,为省博开辟省外研学市场提供了契机。2019年8月的男篮世界杯、10月的世界军人运动会等赛事的举办有助于武汉加快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助于吸引省外研学市场。同时大型赛事也为研学活动带来了丰富的研学主题和素材。比如军运会前夕,汉阳区的“迎军运”研学系列活动周。其四,其他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开展和课程的开发,为湖北省博提供经验。目前来看,各博物馆资源的整合效果明显,如首都博物馆的“燕国达人”、广东博物馆的“自然海洋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草堂一课”等一部分研学旅行活动受到了一致好评,成为一批研学旅游实践活动中的精品,可供省博借鉴的经验足够丰富。

3)体验的机遇(OE)

交互、沉浸式体验更加契合当前研学群体的需求。省博与传统博物馆不同,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互动性体验项目比如互动投影、虚拟翻书等,这些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有沉浸式的体验感,使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诉说”自己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物的故事,感悟历史。

4)利益的机遇(OB)

其一,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火热为省博带来了机遇。《2019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指出,受政策引导、消费升级和博物馆自我转型的影响,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创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二,武汉教师、学生群体数量多,志愿讲解服务群体日益壮大,可为省博减少开支。省博有聘用讲解员数十名,更有志愿者讲解员上百名,层次丰富多样,他们的讲解工作全然是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故而讲解也更为用心,很多参观游览者更乐于听他们的讲解。

(4)威胁

1)活动的威胁(TA)

湖北省博的研学活动开展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相较于博物馆这样有厚重历史感的封闭知识空间展览,那些游玩性更强的景点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而且目前这样的旅游景点也在日渐丰富。再加上湖北省博文物展览等更新速度较缓慢,一年只有三四次临时展,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不愿前往或者不愿二次前往。

2)环境的威胁(TS)

其一,其他研学场所分享市场。2019年11月武汉市教育局首批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拟定名单公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博物馆、湖北地质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东湖绿道以及黄鹤楼等武汉代表性景区景点均在其中,但省博却缺席,这让其在获得政府支持方面稍显被动。其二,大量游客涌入,场馆环境变得拥挤。伴随武汉市成为知名网红城市,来武汉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人次都大大增加,会导致博物馆人数暴增。当人数过多时,学生排队进入时间也会增加,会存在浪费旅途时间的现象。

3)体验的威胁(TE)

研学市场目前尚不规范,影响研学体验。目前在研学旅行市场上,不管是旅行社、还是其他的一些机构、学会、企业都希望从这个巨大的市场分一杯羹,打出不同的招牌,有的亂收费,收费过高引起学生家长的不满;有的过分低价收费甚至是不收费,却不好好做服务,扰乱了市场也严重影响学生的研学旅行体验。

4)收益的威胁(TB)

其一,与其他研学场所形成竞争,收益受到威胁。省博地处东湖之滨,周围还有黄鹤楼、辛亥革命纪念馆等等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点,相较于省博,这些景点也有不少特色值得开展研学活动,会分走一些市场,造成省博收益减少。其二,研学旅行行业乱象频生,殃及省博声誉。省博本身为公益性场馆,进入场馆参观不需要门票,但一些研学机构和学校在组织研学旅行活动中会借机收取高额费用,这十分影响省博在公众中的形象及声誉,威胁省博的社会收益。

四、研学旅行背景下湖北省博物馆遗产活化的路径

(一)创新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1. 开办儿童文创体验店,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故宫博物院于2016年第一次开办故宫文创儿童体验店,它为儿童提供动手实践的场所,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便利,满足观众的差异化需要。省博也可以开办此类体验馆,传播省博文化,寓教于乐。

2. 打造视听体验馆,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省博充分利用AR、VR等高科技技术为用户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氛围,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诉说”自己的故事,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文物背后的深厚底蕴。

3. 增加博物馆课程的趣味性,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文物

针对研学群体的儿童天性,省博可以更多地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用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告诫学生人生的大道理。

(二)丰富博物馆藏品,提高场馆竞争力

1. 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博物馆藏品

湖北省博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展陈条件,将湖北省内颇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引入馆内进行展览,促进湖北省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播发展。

2. 加强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合作,定期举办临时展会

2019年,省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现代化之路共和国七十年展览、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玛雅文化展,这开启了更广的“走出去”之路。湖北省博能够与国内和国外博物馆合作举行更多的展览,为省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改善环境条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开辟专门的教育中心,满足研学活动需求

省博可以发挥空间优势,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开辟专门的教育中心,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各类专题教育项目,为研学活动提供灵活便利的空间。

2. 利用5G网络全覆盖,构建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

省博可以充分利用智慧博物馆的5G技术开展亲密接触国宝文物活动,让学生体验语音导览、AR导览、全景导览,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1. 政府加大对研学市场的监管,整治市场乱象

政府应针对研学旅行市场乱象,不斷完善相关政策,加大监管力度,并督促学校将政策落实到位,将研学旅行落到实处。

2. 政府增加资金预算,为遗产活化提供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鼓励博物馆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从而促进国家文物的活化继承。

(五)扩大宣传渠道,提高省博知名度

1. 举办文博综艺节目,提高省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省博可以以充分利用走进《国家宝藏》文博探索节目的良好契机,举办更多的综艺节目,拍摄纪录片,构建公众欣赏美、感受美的宽广渠道,促进遗产的活化传承。

2. 开展网络直播活动,扩大受众范围

2019年12月,苏州博物馆推出“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特展网络直播活动,通过手机客户端为网友直播介绍展览内容。省博可以利用大众的偏好,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直播活动,让用户能够线上实时获取信息,突破时间和人数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陈琴,李俊,张述林,国内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2,(6):30-36.

[2] 付莹.新时代,如何让博物馆进一步活起来——以吉林市博物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27):45.

[3] 李庆雷,董培海.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J].旅游研究,2016,8(5):29-35.

[4] 李雁.论博物馆的旅游开发——以西安兵马俑博物馆为例[J].南方文物,2006,(4):135-136.

[5] 刘敬华,王辉,魏斌.旅游体验视角下遗产活化路径探析——以红山文化遗址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11):18-22.

[6] 栗中斌.论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J].农经,2004,(6):62-64.

[7] 喻学才.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0,25(4):6-7.

[8] 张朝枝,刘诗夏.城市更新与遗产活化利用:旅游的角色与功能[J].城市观察,2016,(5):139-146.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构建“阅历课程”: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行走
“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
“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