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砚如磐
——访北易崔家砚坊名家崔小超先生

2021-09-04张瑞磊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崔氏歙砚小超

○张瑞磊

易水千秋碧,狼牙万古雄。国士英魂在,豪气贯长虹。燕昭筑金台,乐毅建殊功。感慨悲歌地,青史荡高风。山河今一统,伟烈化文明。

易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大县。早在虞舜时期,因“有易氏”居于易水而得名,战国时期建燕下都,公元596 年置易县。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的故事源于易县,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壮举、击毙日寇阿部规秀等事迹发生在易县。易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以铁矿、花岗岩、玄武岩、石灰石、天然石板最为丰富。闻名于世的易水砚即产于此。

易县台坛村以制砚闻名,又以崔氏制砚大家居多。崔氏易砚第七代传人崔小超出生在制砚世家,从小在叮叮当当的刻砚声中成长,那铁与石的撞击声如同悦耳的音乐伴随着他入眠,又在晨曦中将他唤醒。13 岁时,崔小超就尝试制砚了,不过那时候,当制砚厂厂长的爸爸觉得自己的孩子能够去考大学,或许能在其他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就刻意不让他靠近制砚车间,可越是这样,崔小超就越是痴迷制砚工艺。爸爸不让学,他就偷偷在一位最有名气的师傅旁边看,可是这位师傅受到旧社会思想的影响很深,总觉得“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所以,只要小超一来到身边,他马上就不再干活。这可难不倒小超,他拿了父亲的香烟,送给同样是高级技师的表哥,表哥做活的时候,他装作和表哥聊天,把要领一一记在心里。过了一段时间,崔小超自认为已经看会了,一天,趁着表哥不在,他拿起刻刀就有模有样地雕刻起来。谁知道,在人家手里运转如飞的小小刻刀,到了小超手里却并不听他使唤,一不小心,锋利的刻刀扎进了崔小超的手掌,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石料。正在此时,表哥回来了,看到疼得龇牙咧嘴的表弟,他又是心疼,又有一份欣喜,因为他看到染血的石砚雏形雕刻得还是有模有样的。从此以后,表哥开始把自己掌握的技术要领一一告诉小超。为了练雕刻技艺,崔小超痴迷到“疯狂”。早晨天不亮就去山上搜集石料。为了练习雕刻,又不被爸爸发现,小超经常把刻刀藏在书包里,放学后到山上看准一块原料,就在半山腰避风处开始雕刻起来,有时都忘了回家,就连吃饭睡觉也总是寻思着砚雕的工序、刀法和图案。由于整天跟刻刀打交道,小超至今手上仍有大大小小的伤疤。看到小超执着地追求和近乎痴迷的态度,父亲不再坚持己见,让他正式拜堂叔崔术清为师。从此,小超开始了系统的易砚技艺的学习。首先要学习磨刀。磨刀是个需要耐心的技术活儿,各种刀具、磨石,要采取不同的力度和角度,小超很快就掌握了要领。雕刻龙砚是学习的入门课程,不同姿态的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云中飞腾的龙要求活、灵;山上盘绕的龙要表现出刚劲威猛。雕刻龙砚对刀法和镂空技巧的运用也十分讲究,平雕、浮雕、立体雕也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掌握了龙砚的雕刻技法,再做其他样式的砚台也就驾轻就熟了。

一个剑客,只有将血流在自己的剑上,方能达到人剑合一。石雕也是如此,当一位雕刻师将刻刀化作自己的心力,入静、入定,心无他物,心刀即为一体,艺术创作就会从他手中幻化而出。

崔氏易砚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其雕砚技艺可追溯至明朝宣德时期。据考证,清朝时,崔氏易砚先祖曾与朝廷中的一位内侍相识,这位内侍后来加官进爵,将砚台带到宫中使用。据说乾隆皇帝使用后甚是喜欢,挥毫泼墨之间不可或缺,大臣们也多以获得乾隆赏赐的石砚为幸。易砚因此盛誉远扬,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客商闻讯而至,一时间崔氏易砚供不应求,声名显赫。技艺传到崔小超,崔氏易砚已经发展到了第七代。崔氏易砚历经时代波涛的涤荡能够经久不衰,溯其原因主要是崔氏易砚一直以来都有雕刻明清宫廷风格龙的传承。秉古承今、视易砚雕刻如生命的崔小超没有辜负前辈的厚望,他的天赋、勤奋和笃定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练掌握了崔氏易砚的所有雕刻技艺,他就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也像珍惜生命一样珍视祖传的荣誉。15 岁时,崔小超已经开始带徒弟了。他会根据石材的造型和质地,塑造出别具一格的砚台。为了塑造出独出心裁的佳作,崔小超有时候会和徒弟整天整夜在车间里琢磨、研究,饿了,吃点花生豆,渴了,喝杯低度酒……

一般的工匠只擅长雕刻某一种类型的石砚,而崔小超功底深厚,善于钻研,勤于思考,他能够按照书画家的要求雕刻出花色各异、形状不一、特点不同的易砚,受到客户交口称赞,拥有众多的拥趸,口碑极佳。

1996 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大连举办了中国大连出口商品交易会,崔氏石砚参加了这个盛会。崔小超和父亲一起用一整块巨石雕刻了当时最大的“双塔回归砚”,参观者无不惊叹,带去的石砚销售一空。回到易县,慕名而来的石砚爱好者订货量很大,易砚伴随着国运的亨通再现繁荣复兴!

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磨到砚台上成为墨汁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和细腻程度。好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因而画家用砚比书法家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这是矛盾的统一体,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石材硬度软则砚石矿物细,发墨效果好;石材硬则石粒间隙大,可以很好下墨。好砚就能够调和矛盾,细而不滑,涩而不粗。端砚软,发墨好;歙砚硬,下墨佳;洮砚硬度介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面向新世纪,传统的文房四宝也在接受信息时代的挑战。砚台,不再仅作为研墨的工具,又有了观赏,甚至兼做茶台的功能。

为了取长补短,崔小超遍寻他山之石,丰富雕刻图案与技法,把南方的薄意山水工艺和曲阳石雕工艺引入易水砚的制作过程中。

2001 年冬天,崔小超来到端砚的发源地——广东肇庆学习取经,将端砚不同于北方的技法运用到砚雕中,并将手钻技法带入制砚中。他还将曲阳石雕工艺引入砚雕中,增加了砚台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2005 年,崔小超来到安徽歙县,他被歙砚震撼了:“一直以为易水砚无可比及,没想到雕刻还可以像歙砚这样飘逸洒脱,雕刻出的山水砚意境薄逸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崔小超有幸结识了歙砚雕刻名家许国林。他虚心学习,掌握了山水写意浅雕技法,从此便痴迷于山水人物浅雕。《水乡月色》是崔小超将山水工艺及薄意浅雕工艺引入易砚的代表作。这幅山水砚采用天然玉带石雕刻而成,以江南古镇为题材,月色之下渔舟唱晚,灯火闪耀,阁楼、小桥虚实之间错落有致,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画,意境幽远。易砚石面光泽,细润如玉,质刚而柔,又兼具南方砚的飘逸纤巧灵动。这幅作品成为崔小超的得意之作。崔小超砚雕作品《辛亥百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并入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人民政协报社共同主办的“缔造辉煌——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百名大师百件工美精品展”。

2010 年,崔小超作为河北省唯一的制砚艺术家,参加了清华美院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研修班。全国各地的名家大师齐聚一起,相互切磋学习。课程结业时,清华美院教授李燕为知名砚台雕刻家题词,端砚、歙砚等制砚名家都得到了李燕教授很高的评价。然而到崔小超时,李教授皱起了眉头,他对易砚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表示遗憾,他给崔小超写下了“愿易水之砚石不辜负易水之盛名”的词条,希望小超能够有所突破。

崔小超心中升腾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真正认识易砚,要让世人知道易砚不会辜负易水之盛名。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易水砚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崔小超,为了更好地传承易砚文化,四处筹款几经周折,终于在2015 年筹建了易县雕刻艺术馆,艺术馆内陈列着古今易砚作品百余件,其中不乏大师的精品。

开馆以后,每年都举行砚文化交流,技艺传承,邀请专家学者来授课,为易砚行业培养了数十名制砚人才,接待过上万人次的参观者。

这就是崔小超作为一个制砚人的理想和初衷——向人们展示古老的易砚文化和制砚的工艺流程,让这一文化瑰宝永远流传下去。

著名砚台收藏家、评论家潘子德先生赞曰:崔小超生于易县——易水南岸的砚雕世家,十三岁随师习砚,平生守砚,好古敏求,操守高洁,刀下鬼工。刀如农器砚如田。每至深夜,他依青灯做伴,刀耕不息。或花竹翎毛、仙鹤海兽,或倩叶婆娑、山居高士。每每赋予了简淡,自有高韵。在对待自然造化和人文传统中,那份敬畏之心、谦卑之态、眷恋之情、感恩之意,那份宗教般的情怀,去传承、研磨、创造,因砚田而使生命丰盈,生活欢愉!

猜你喜欢

崔氏歙砚小超
非遗传承 歙砚匠心
收款码被换,老板收入进了员工口袋
培养自律,从早睡早起抓起
当爸爸的“羡慕嫉妒恨”
与电子宠物狗在一起的日子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浅析歙砚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传承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
人性的自我觉醒与救赎
——谈大型古装淮剧《马前泼水》
卒不得善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