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的影响
2021-09-04赵永明郭新军杨卫强田致忠
赵永明 郭新军 杨卫强 田致忠
(新乡市中心医院,河南新乡453000)
胸腰椎骨折脱位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主要是指集中在胸腰段的创伤,发病原因多与外界暴力因素直接作用有关,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因合并脊髓损伤而导致神经功能出现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本研究将探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84例,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0.87±5.19)岁;创伤部位:T11骨折10例,T12骨折15例,L1骨折9例,L2骨折8例。对照组23男例,女19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40.50±5.27)岁;创伤部位:T11骨折9例,T12骨折13例,L1骨折10例,L2骨折10例。2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胸腰椎骨折脱位诊断标准[2];患者认知能力正常;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严重受损者;患有精神障碍者;重度骨质疏松者。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入路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方式治疗,方式如下: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透视标记后,于正中切口做一约15~20cm的切口,切开皮肤后,充分暴露腰背筋膜,上下剥离椎体两侧最长肌、多裂肌间隙,分别在椎体两侧弓根部位植入定位针。随后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将钛棒(6.0cm)置于椎弓根螺钉的凹槽内,并拧紧顶丝。同时暴露骨膜下脊柱旁剥离椎旁肌减压范围,切除交锁的关节突关节。充分清除椎管内的骨折碎块、血肿组织,并使用刮匙反向把突入椎管的组织向椎体内打压复位,切除突入的椎间盘组织。经透视查看椎弓根螺钉的位置、方向、伤椎椎间间隙高度等情况,将减压取出的骨组织剪成3~6g骨粒置入椎体空腔内,并推至椎管前壁5mm左右,使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椎体后壁,预防脱落至椎管。最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放置引流球,并逐层关闭切口,并包扎固定。
1.4 观察指标:①于术前、术后5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检测两组疼痛水平,评分0~10分,分数越高,患者疼痛水平越严重;②于术前、术后5个月,应用X线片检测两组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Cobb角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术后5个月,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VAS评分(±s)
表1 对比两组VAS评分(±s)
?
2.2 影像学指标:术前、术后5个月,两组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两组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Cobb角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伤椎椎管通畅率(±s)
表2 对比两组伤椎椎管通畅率(±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常合并脊髓或多个器官损伤,严重危及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具有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等多种治疗措施,DNA对于采用何种入路方式治疗,还存在争议。传统治疗是以后正中入路开放术为主,其治疗效果显著,但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背部肌肉带来较大牵拉,易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导致患者出现背部疼痛、腰背部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Cobb角水平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椎旁肌损伤,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水平。术中其入路切入点与伤椎目标距离缩短,可直达关节突和横突部位,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疼痛风险;术中避开胸腰段神经,可减少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术中使用钛棒堵住螺钉尾部,可有效促使剥离的椎旁肌较难复位至原有解剖位置,减少对椎旁肌的阻挡,利于减少术野残腔[5]。且术中采用椎弓根螺钉行固定操作,可有效保持脊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稳定伤椎,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且该术式对脊柱稳定影响较少,安全性较高,可减少神经根拉扯,患者接受度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较传统开放入路手术治疗对比,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可有效减轻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后疼痛水平,改善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Cobb角,利于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