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021-09-03张庆丽
张庆丽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而有效教学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关键。所以,如何实现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教育工笔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已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将以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从四个层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方法
一般而言,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但受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采用灌输教学法,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低效。面对这种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应彻底摒弃陈旧观念和思想的束缚,顺应教育发展变化的趋势,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立足于实际的学情,探索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一、创造民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压力和负担,让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育,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探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师道尊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以诚挚的态度、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抵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更多的探究。
例如,在教授《搭石》这门课时,笔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上建立了对话交流的空间。很多时候,一些语文教师会忽视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开始“受挫”。所以,为了消除学生的抵抗力,笔者创设了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课堂上,笔者主动地和学生交流,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逐步改善,学习热情也随之提高。
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把握教学节奏
节奏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需求等,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安排,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其次,在正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张弛有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当地调整教学节奏,使学生在正式教学中得到放松;在正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当地调整教学节奏,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消化。
例如,在讲授《白鹭》这一课时,我先计划好这一课的内容,然后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在这个基础上,我才正式开始讲授。下课后,笔者先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这个过程不需要太多的时间,等学生熟悉了课文,笔者就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筛选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引出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比如,白鹭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为此,笔者将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引入信息化设备——实现直观课堂教学
直观教学可以使原本抽象的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实现直观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恰当地向学生展示图片、图像、声音等形式,创造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过程。
举个例子,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部分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文之前,已经对圆明园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圆明园的认识仅仅是一个浅见而已。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引进信息技术设备,以直观的展示圆明园的历史。首先,在学生面前,圆明园尚未被破坏前的情景,学生们被雄伟壮丽的景色所震撼,接着,笔者又向同学展示了圆明园被毁后的情景,讓同学们深感悲痛。在一次直观的演示过程中,同学们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这时,笔者又提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采用该方法,引入信息技术设备,实现了直观教学。
因此,实现有效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推进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观念与思想,不断探索和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使小学语文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党志香.如何以信息化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201-202.
[2]李阳.用创新理念点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