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到底写了什么
2021-09-03郄文丽
郄文丽
摘要:高一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往往感觉难懂。我们尝试采用提要钩玄法,逐节分析其主要内容,再“合并同类项”。这样,化难为易,使难题迎刃而解。
关键词:提要钩玄;逐节分析;合并同类项
高一学生在学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总感觉先生的文章像是蒙着一层面纱,虽然也能看到些东西,感觉写得极好,但先生究竟在表达什么,却懵懵懂懂不甚了然。而一线的老师们,在带着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常常以解释几个重点长句子的含义为主,而忽略其他。所以,学生即使听了细致的讲解,依旧心生疑惑: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呢?
笔者认为,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内容上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先生的语言表达。这篇文章写于1926年,当时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不久,白话文写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鲁迅先生曾经留学日本,在语言表达上自然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显得深奥。二是文章夹叙夹议。虽然就整篇文章而言是以记叙为主的,但是夹叙夹议的写法,高一学生因为接触得少,还是不太适应。
笔者在课堂上尝试采用提要钩玄法,通过重点分析文中一些重要的记叙性文字来化难为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我们首先提取每个小节的关键语句,概括提炼出该小节的主要内容。抓住了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我们再合并同类项,这样整篇文章的脉络就会纲举目张一目了然。
一、第一、二小节
在这两个小节中,作者连用了五句话——“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先生还是写一点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说自己要写一点东西(来纪念刘和珍君),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起。另外,写了三种人对待刘和珍君被害的不同态度:
1.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进步学生开追悼会——沉痛悼念;
2.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论调阴险;
3.偷生的庸人——(随着“时间的流驶”)淡漠、快要忘却了。
这就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1. 对刘和珍,奉献自己的“悲哀和尊敬”;
2. 对无耻文人,痛斥;
3. 对精神麻木的庸人,唤醒。
因此,我们将以、二小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
二、第三小节
本节第1自然段中,作者说“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第2自然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第一次”“不认识”“这就是”“听……讲义”“见面……多了”“永诀”。不难看出,作者追述了他与刘和珍由不认识到认识,再到永诀的一些交往经历。我们概括为“追述交往经历”。
三、第四小节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写自己,“早晨,才知道……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但段政府“说他们是‘暴徒’”,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一节简略叙述了刘和珍等被害的遭遇,并揭露了反动势力对他们的污蔑。概括为“概括遭遇,揭露污蔑”。
四、第五小节
此小节,作者详细叙述了刘和珍君欣然前往请愿,和中弹后张静淑、杨德群上前救助,也中弹的经过。概括为“叙述被害及救助经过”。
五、第六小节
作者以“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比喻说明:请愿,尤其是徒手请愿,对“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意义不大。这是爱国人士应该汲取的教训,我们概括为“总结遇害教训”。
六、第七小节
作者首先赞扬刘和珍的临难从容,和张静淑杨德群的勇敢救助、殒身不恤,以此作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这是刘和珍君等人请愿被害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我们概括为“指出纪念意义”。
至此,每个小节所写主要内容提炼完毕,接下来我们“合并同类项”。
1. 第三、四、五小节内容关联性强,记述刘和珍被害前后及被害经过,我们合并为“追述烈士事迹”。
2. 第六、七小节,分别总结徒手请愿的教训,和揭示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我们合并为“总结教训和意义”。
这样,《记念劉和珍君》这篇文章从内容上,我们概括为“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追述烈士事迹”“总结教训和意义”。
上述三方面的内容,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布局上,作者遵循了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对这篇文章所记述的人物、事件,我们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态度)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