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培养研究

2021-09-03李颖

成才之路 2021年26期
关键词:国际学生双高计划双高

李颖

摘 要:招收国际学生是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双高”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学生来华就读规模持续扩大。文章分析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培养现状,提出更为合理的“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C9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6-0020-02

一、引言

国际学生的招收与培养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数据显示,2019年在华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这表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国,吸引力越来越大。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国际学生到高职院校就读,既是对承接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

2020年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国际学生的招收和教育教学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无论学员招收还是教学管理,高职院校的国际学生培养工作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减少国际学生流失、发挥自身优势对国际学生进行有效培养,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培养现状

1.教育模式欠佳,流失严重

高职院校多将国际化办学规模看成“双高”建设的重要指标和内驱目标,在招收国际学生方面下足了功夫。除政府奖学金外,学校还设立校级奖学金,以鼓励国际学生来校就读。但是,高职院校重招生、轻培养的教育模式是国际学生流失的隐患。首先,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招生培养存在“两层皮”现象,招生归口多为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培养归口多为二级学院,没有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业管理等一整套体系。许多二级学院的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所以受跨文化因素制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在授课方面,“趋同化”的专业授课模式忽略了国际学生语言水平差异问题,造成学生听不懂、讲不明、学不会,这是国际学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因新冠疫情,一些国际学生只能进行在线学习。然而线上授课存在时差、网络状况、语言环境、沟通障碍、学习效果等一系列问题。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各高职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学生流失的情况。

2.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不合理

首先,调研显示,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纳入中国学生对应专业的方案中统一编写,没有根据国际学生实际需求和培养目标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总课时数量固定的情况下,对外汉语课程的课时数被大大压缩,造成国际学生汉语水平没有达到相应高度就勉强学习专业课,这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说都是一种困难。其次,来高职院校就读的国际学生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些学生的就业愿景明确,希望学习能够用得上、学得懂、搞得明的专业技术,为今后自己的就业和国家服务。但一些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案并没有考虑到其诉求,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3.师资薄弱,缺乏专业团队

因国际学生规模较小,高职院校很少设立专门为国际学生教育服务的二级学院。在教师配备上,首先,对外汉语教师团队师资力量薄弱。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和创造了培训、进修的机会,但仍有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对外汉语教师以英语和汉语教师转岗为主的现象。其次,专业教师缺乏跨文化意识。国际学生接受一定的汉语培训后,多会插入现有中国学生班级进行专业学习。专业教师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但语音语速、专业词汇等都会影响国际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就要打造一支通晓跨文化知识、善用媒介语授课的专业教师团队。

三、“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培养模式

1.“汉语+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学生要以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和“一带一路”倡议为目标,以“双高”建设为重要内容,体现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和特点。良好的汉语水平是学好专业技能的有力保证。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第一年学习汉语,后两年学习专业技能的模式。高职院校接收的国际学生门槛较低,有的学生甚至是“零”基础就读,因此打造一年语言强化的“浸泡式”汉语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首先,要重视汉语听说读写教学,加强精品课建设,联合专业教师团队推动专业术语“小册子”开发,在国际学生生活学习区张贴汉语提示及海报,形成汉语语言环境。其次,要将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学校可以开设专业汉语实践课程,将专业基础词汇和术语用最直观、简单的语言教授给学生,减轻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负担。学校需借助现有产教融合平台,为国际学生提供实训、创业和就业机会。

2.“汉语+文化”:培养跨文化情感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语言和文化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想要真正学好一个民族的语言,了解其文化精髓必不可少。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这为高职院校开设文化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首先,学校应开设相关文化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国际学生可以通过感知中国文化提升汉语学习兴趣。其次,要建立文化体验中心,增强国际学生的体验实践感。学校可以建立国际学生文化体验中心,引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及非遗项目,形成“看演练”一体的文化实训基地。针对茶艺、陶器、风筝、年画、剪纸、蜡染等操作性较强的项目,可以考慮将相关文化课程移至文化体验中心进行授课,让国际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好地学习汉语知识。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双高计划双高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遵从市场引导机制 力促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