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初探

2021-09-03王军

家长·中 2021年8期
关键词:特征德育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提升德育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着手点。“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通过情境的创设开展体验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体验,切合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情境体验式;德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3-0040-02

Probe into the "Situational Experience" Moral Education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 First Middle School of Baiyin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WANG Jun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work, and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all walks of life for many years. How to improve the foresight, pertinence, and coordin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educators. As an innovative model, the "contextual experience" moral education model makes full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and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space, develops experience activitie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contexts, enhances students' cognitive experience, and conforms to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Keywords】Situational experience; Mo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一、“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内涵

“情境体验式”教学是对“情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的丰富和发展,但三者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一)情境教学

情境指情境、环境。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原意是指景物的变化引起心情的变动,引申的含义是人所处的环境变化会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情境解释为“情境、境地”。《辞海》里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因素”。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体验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把“体验”解释成“某一主体身处于某一情境中通过亲身亲历和实践来发现周遭的事情和认识周围的事情。”《辞海》将“体验”解释为“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既指动态的亲身体验的过程,又指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感悟等静态成果。体验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内化、交流的过程。

(三)“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各种知识,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与体验,发展学生领悟世界和感悟生命意义的能力。“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是指教师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体验情境,进而触发情感、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情境体验式教学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教学思想源流的继承和发展。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该理论倡导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和需求。“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契合学生心理需求和素养发展需求,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在问题引领下引导学生实现深度探究,并最终达成共识,发展素养。

(二)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应该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放置于广阔的社会空间,通过学校与社会联系,鼓励学生走入社会,让学生接触各行各业的人、事、物,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经验、获取知识,从而获得不同的认知体验。现有的德育课堂重理论分析,轻实践探索。 “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将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社会生活,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反思中生成知识,使德育知识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化特征。

(三)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自产生以来,不断指导人们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被动反应,他忽略了世界的無限复杂性以及学生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动性,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成是有关绝对实现的知识,主张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运用已有经验去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它把学科知识看成是通过个人经验探索发现的东西。”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不是外界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宜情境,帮助学生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学生熟悉的知识体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特征

“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以体验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主体参与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需要有一个亲历的过程。传统的班会课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基本上就是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学生很难对德育内容实现真正的内化理解,更不易对德育内容产生情感的共鸣与认知的升华。“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强调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活动直接感知知识,进而获得对知识的自我认知和完整的情感体验。

(二)情感生成性

体验是生命个体对某一固定情境或者对象伴有主体情感反应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明显的情感生成性,触发情感是体验过程的核心。体验的结果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把握生命活动的情感生成。正是由于体验情感的生成性,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并将情境体验作为教学活动和学生生活连接的桥梁和中介,使外部世界在学生心中被激活、唤醒,升华出新的意义。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生命感的增强和精神力量的超越。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教师在应用“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时,要及时捕捉学生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体认知,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例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我班部分学生对学习出现畏难情绪,针对此问题我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十八而志当自强,不负韶华勇担当”的主题班会。此次活动我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活动开展过程中我首先组织学生开展“我要大声告诉世界”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理想。其次组织学生及家长开展“父母子女互读书信”,父母与子女互读书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彼此深深的爱。其次,组织本班的学生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学子庄严宣誓”环节,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畏困难、拼搏进取。

(三)情境体验的仿真性

有效真实的情境是整个“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第一步,它可以让师生置身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的情境,就没有课堂的互动与协作,更没有课堂的精彩纷呈。体验需要情境,情境源于现实世界。“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要面向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真正关注的问题创设情境,或以时政热点为话题创设情境,或以公共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极具真实性的情境中开展体验活动。通过情境的参与和主体的体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接受德育内容,并在反思与交流中获得认知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例如,在高一第二学期,恰逢社会热议“老人跌倒扶不扶”这一问题。针对这一社会热点话题,我们在班会课设计了情境案例,碰到跌倒老人该怎么“扶”。本次案例我们先设计了路人甲遇到跌倒老人的情景剧,之后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情景剧模拟真实案例,让每一位学生掌握正确的救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情境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76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印书馆,2005.

[2]沈雪春.議题式教学简论[M].西安:陕西教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王军(1986.11-),男,汉族,甘肃白银人,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及德育工作。

(责编  吴  娟)

猜你喜欢

特征德育
抓特征解方程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