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农村”服务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基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展望

2021-09-03张师师任政亮通讯作者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8期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研究

张师师 任政亮(通讯作者)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研究背景和立意

2020年脱贫攻坚全面取得了胜利,但只是奋斗的新起点、新征程,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成为又一新问题。“十三五”时期发布相关政策明确了11个补短板的农业农村重点领域。2020年1至8月份累计支持发行了108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在各方面政策和重大项目拉动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653亿元,同比增长14.5%。“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投资工作要围绕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目标,进一步聚焦确保粮食安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全面发展、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这可看出国家政策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同时《广东省乡村振兴科技计划》政策中强调推动人才资源下乡,鼓励探索发展服务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在互联网与大数据大背景下,基于团队研究,有以下三个社会痛点。

一是农村收入低,易出现返贫现象。有些靠短期帮扶举措脱贫的、靠政策兜底脱贫的、刚过贫困线仍处于边缘的农村,一旦帮扶措施没了或力度不够,很容易返贫。

二是大学生与农村之间联系薄弱。大部分大学生欠缺深入了解农村的机会,其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方式单一,“下乡”活动少之又少,对农村发展状况不甚了解,无法充分挖掘乡村资源,大学生毕业后大都会选择城市创业就业,与农村联系欠缺,缺乏“三农”情怀。

三是推崇“企业+农村”模式,而忽略“高校+农村”模式。市场上多为企业与农村合作模式,如通过企业直接收购农产品来帮助农民增收,而高校是育农、扶农、强农的强推力,但现如今无充分利用高校这一雄厚资源。

由此,本文基于对社会痛点的研究,积极探索“高校+农村”服务新模式,立足于广州大学这所高校,提出一种有效的服务模式,对其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和展望,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和有效经验。

二、研究意义、综述和评价

1.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如何链接乡村振兴是现社会一大问题,探索助力乡村振兴道路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国家政策的支持使探索“高校+农村”模式尤其极大的实际意义,农村智慧体系、建设工程发展等也需要有一契机来助力,高校雄厚资源、数字金融、电商发展以及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其模式的探索提供其可实施性,而内需引擎也让市场对农村潜在资源开发提出新要求,而“高校+农村”模式的探索恰恰为此提供一种新思路。

第二,高校“下乡”模式具有其时代意义,尤其体现在“三下乡”的效力上。现高校与农村的链接条其实是很薄弱的,较少能找到深入农村去社会实践的高校,依旧存在运行模式、品牌建设等上的不足,其服务乡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深化[1]。而“高校+农村”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获取学分,积累实践经验,对高校相关老师的课题调研也有其实践意义,可对其理论研究在农村中得到验证,同时,对高校形成特色品牌项目的建设以及校地村模式也有其助力,壮大其自身高校实力的同时,与农村资源互补,做好乡村“助推器”。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本研究充分调动大学生具有的专业性、创业性和积极性为其乡村振兴助跑。现如今,由于思想偏差、农村本身条件等原因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素质、结构存在许多问题,缺少“三农”人才[2],而高校大学生具有的综合素质是“三农”人才的不二之选,同时大学生向农村的流动会引起市场投资者的注意[3],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的创新创业项目会吸引企业向农村注入资金,高校与大学生、农村,大学生与农村、企业之间的联系便建立起来。

第四,激发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三农”精神。我国当前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经济改革,而随着进程的不断推进,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扩招200万,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不断增加,这给社会就业提出一个巨大的挑战,就业形势也是较为不乐观的,同时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相互呼应,基于乡村振兴,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是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创新精神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应主动去培养这种精神,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等,应时刻关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大学生独特的视角去看待,提出创新的有见解的想法和有效建议,与创新精神相辅相成。目前,国家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孵化基地、众创空间、“挑战杯”“互联网+”等一些竞赛,这都为大学生提供一定好的创业条件,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让大学生深入农村形成项目,助力农村发展是有利于他们激发创新创业精神的;同时,大学生失业率高的一部分原因也有时对乡村思想的偏见,让大学生群体下乡,其实也是让大学生端正对农村的相关看法,提供多种就业方向,体验农村发展的种种变化,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真真正正培养具有“三农”精神的大学生群体。

第五,激发市场活力,尤其是微观主体的活力。本项目基于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以搭建一个平台为主要载体,以大学生这一群体为连接桥梁,一端连接农村、农户,另一端连接市场主体,尤其是主要的微观主体,而平台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大学生可以将其创意性想法或项目研究有选择的发布到此平台上,而同时平台可借助合作高校公信力,以及多种宣传渠道,吸引有意愿公司注意,以大学生这一活力群体,挖掘农村潜在资源,寻找商机,激发市场活力。

2.“高校+农村”模式的相关研究

对于“高校+农村”模式的研究国内有部分学者提出一定的见解。解涛等[4]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从高校知识溢出的视角去分析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解释三螺旋理论,揭示了高校在其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郑宝东等[5]就其社会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角度去剖析乡村振兴战略,并对高校提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创新见解;张素杰[6]对高校所具有的优势,如区位、人脉、职能等优势进行分析,并对高校提出方向、目标、机制等的要求。

3.研究评价

在研究意义和必要性上,此研究在国家政策、高校“下乡”模式、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所起作用、创新创业和“三农”精神、市场主体活力上起着划时代的意义,尤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实际意义。在相关研究上,由国内相关学者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对于高校在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研究成果颇丰。每位学者以其各自的视角去探讨问题,具有其各自独特的优势及其解决方法,但其研究只是从宏观层面去分析,其无系统和具体的提出清晰的解决机制和模式。因此,本文将在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高校+农村”模式进行调研且实地实践,进一步完善已有成果,对乡村振兴中高校发挥作用存在问题提出有效运行模式和创新对策。

三、研究思路和展望

1.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基于现有研究,创立一个利用互联网、电商技术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建立“村-大学生-平台-消费者和开发商”的闭合循环模式,乡村振兴中人才问题,信息、数据流动整合以及基础设施上的不足[7]等都是其问题所在。一是给予已脱贫村或相对贫困村提供产品展示、消费渠道和公益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激发新活力,衔接乡村振兴,寻找致富新道路;二是丰富消费产品多样化,激发消费热情,同时为寻找商机的开发商提供信息和合作平台;三是为大学生创造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脱贫道路与乡村振兴,同时为大学生提供项目研究方向或创业机会,从而实现多方获益的成果,为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新道路。

平台与高校大学生合作,招募的大学生要求与已脱贫或相对脱贫村相邻。一是大学生对于本地的情况较为了解,有利于实地调研;二是大学生在调研时也不用花过多的经费,这样一来,前期运营的成本就能得到有效降低,且大学生对本地有更深刻的认识后,也会吸引大学生回当地创业,形成引流,促进当地的发展。

企业发展阶段,持续探索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模式,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将企业获得利益一部分回馈农村,为农村基建投入资金,投入农民素质培养上,实现“企业+农村”的闭合有效循环;一部分补贴给大学生,助力大学生项目落地实施,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激发积极性,形成“高校+农村”的闭合有效循环;同时,企业后期将重心在挖掘持续经营道路,将企业+市场+农村紧密联合,推动企业长久发展,实现共赢共享理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图1 “村-大学生-平台-消费者和开发商”的闭合循环模式

(2)研究目的及意义

①聚焦国家政策及社会痛点问题,创立一个利用互联网、电商技术与大数据的平台。建立“村-大学生-平台-消费者和开发商”的闭合循环模式,着力发挥高校优势,将农高校紧密结合,让大学生投身于农村中,同时积极探索企业+农村、市场+农村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当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②扶贫、扶智相结合,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输血”“造血”。组织开展相关公益活动。联合大学生实地考察地相关脱贫扶贫、巩固脱贫协会和公益组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推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技能培训和宣讲会,号召更多高校大学生、社会有志之士和企业为农村“输血”“造血”。

③采用多种方式给许多已脱贫或相对贫困的地区更多的曝光度。扩大农民的销售渠道的同时,吸引更多热心人士加入,助力发展;同时大学生群体的行动对投资者有一定的引流作用,大学生下乡也会吸引投资者将目光转移到农村,有利于农村发展。

2.研究展望

在服务新模式探索中,本项目基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链接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几个展望。

(1)目前高校对农村服务模式的状况

高校目前已有的专门为农村服务的体系机制,组织、社团或平台状况如何,为使能更好为农村服务,应对其情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我们项目将会以试点形式展开,项目团队由广州大学的六名在读本科生组成,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广州大学为项目初始试点,以问卷调查、电话采访及走访采访等形式对其高校服务模式进行摸查,为项目深入研究尤其较为清晰的定位。

(2)高校大学生对农村的意愿和心理状况

该项目是通过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连接高校与农村、平台与农村、公司与平台之前的相互关系。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对农村的相关看法,以及深入农村的意愿和心理需要有一定的把握和判断,所以,本项目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其重点之一便是大学生这一群体,项目着重对大学生对农村看法和下乡意愿进行重点调研,了解大概初始情况,为后续项目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奠定一定的基础。

(3)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现状

本文会通过各种形式对目前社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对象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当然以小点带大点,以线至面的方法,以广州大学所在广东省为调研对象,了解需要重点服务的乡村,主动联系相关人员,对目标试点村有轮廓了解,与当地政府和相关基金等组织有一定联系,为后续项目的开展提供便利。

(4)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及政府对“高校+农村”模式的重视及支持力度

政府对该模式的重视程度大层面上反映社会相关企业和人士的重视程度,本项目立足已有的研究,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收集并分析对乡村振兴倾向的相关政策和文献,以求后期项目的开展有其资金、公信力等方面上的优势,以便项目持续深入的开展。

四、可能创新点

1.理论创新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以互联网,大数据及电商技术为项目实践提供可能性,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高校+农村”服务新模式进行具体化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关于高校在农村所起的作用,其重视程度还较为不足,或者说,没有其较为具体且可行的项目或模式去研究,而本项目以其独特的角度开展研究,丰富“高校+农村”理论,开创新型且可行的服务新模式,以其公益性和商业性为平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理论和经验。

2.模式创新

以“高校+农村”模式入手,创立一个利用互联网、电商技术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建立“村-大学生-平台-消费者和开发商”的闭合循环新模式,区别于较为普遍的“企业+农村”模式,以收购农村产品再转售给消费者的形式去为农民提供增收渠道,但是此模式有许多弊端,如不正当竞争、损害部分农民利益、利益纠纷等弊端,同时增收渠道单一,很少能真正去考察农村,深入了解农村各产业的发展状况,挖掘潜在资源的能力薄弱甚至不存在,也无调动更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更多群体的作用,而本项目以多方获益,助力乡村振兴为项目发展落脚点,提出可实际操作性强的服务新模式,实现模式上的一种创新。

3.研究方法创新

一是采用“理论+实践”的行动方法,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关理论提供一种较为具体且可实践的理论的行动方法,注重知行合一,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调研,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坚持理论核心观点的指导,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完善本项目的理论。二是“点+线+面”的进度安排,本项目重点强调可实施性,以广州大学这所高水平大学为试点,为项目前期活动开展的工作中心站,等积累一定经验和教训后,以广州大学城内高校为合作对象,扩大群体范围和服务对象,最后以广东省内高校为合作对象,同时注意项目团队队员的发展和团体的壮大,等拓展一定规模和多样业务时,像全国高校市场进军,以达到“高校+农村”模式的推广,真真正正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线上+线下”的实践方法,以其具有的实践性,以平台为主要载体,通过大学生成果上传到平台。一方面,扩大农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有意愿消费者购买产品,有意愿投资者投资农村或大学生相关项目;另一方面,在线下开展中,以大学生下乡深入农村帮助农村产品推广或形成创业想法,多项渠道,让项目更具说服力和可实操性,对研究方法提供创新点。

猜你喜欢

农村大学生研究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