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班级虚拟共同体的精准在线教学模式研究

2021-09-03杨小川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班级信息化疫情

杨小川

(乐山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乐山614004)

2020年初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全国,各类学校秉承1月27 日《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中“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精神,纷纷采取在线上课方式积极应对。4月中旬各地中小学开始复课,4月下旬部分高校开始分批复课,9月全面复课。疫情终究会过去,但在此期间全面实施在线教学方式对高校教学理念带来的“革命性”冲击却不可逆转,不会“过去”。如何总结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经验,结合不同校情,着眼未来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拓展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完善评价机制,提升治理方式和效能,重新界定人才培养标准和价值判断等都值得所有高教人去持续探索。

一、在线教学成效影响因素分析

从“停课不停学”在线上课开始,围绕在线教学存在什么弊端、教学质量提升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构建一个适当的教学模式等问题就没有停止过讨论。疫情期间采取一刀切在线教学模式具有明显“应急”特色,课程质量保证受到不少质疑,毕竟影响教师在线教学质量因素众多。由于高等教育对象基本成年,且很多不在地方教育职能部门管辖范围之内,所以学生家长、教育职能部门对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相对较小。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三类:

(一)教师教学视角

1.教师在线教学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1)对教学信息化发展趋势缺乏正确判断。认为在线教学等于疫期教学,纯属应急,不会长久;(2)对在线教学敷衍对待。认为在线教学无非是建个QQ 群、微信群进行教学[1],没有技术含量,随时等着正式复课“回到过去”教学模式;(3)在线教学就是看视频。老师录制教学视频,直接交给学生即可,监控等于“网上打卡”[2]。

2.教师教育信息化准备不足。主要表现为:(1)教师从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阵地[3],转向过去仅作为辅助作用的在线教育为主阵地,表现出明显不适应;(2)中老年教师对在线教学组织、上课仪态、技术应用类培训准备不足,呈现焦虑状态;(3)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在线教学经验,不能快速适应并发挥网络技术应有优势,不知道如何在线互动、组织教学、应对设备操作等难题。

3.在线教学方案科学性、适用性不匹配。无论是免费教学平台企业,还是教师本人都没有料到疫情会在全球蔓延,输入性病例不断,导致上半年正常开学遥遥无期。开始阶段尚有部分教师坐等学生返校复课,备课不力;过半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备课时调整教学进度,但是对实验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形式、内容、模式等缺乏正确评估和设计,导致前半期进展顺利,后半期捉襟见肘,教学缺乏衔接。

(二)学生学习视角

1.平台学习过程不可视。不少非社交媒体类网络在线教学平台,不方便进行可视化教学,还得采用“学习通+QQ”等类似搭配方式方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可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习互动差,主观能动性不强,学习效果难监测,不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式。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在线自律性差,参与度难以保证。有专业咨询公司调研结果显示,近4成学生承认在线学习主动性差,5成学生需要外力督促才能完成在线学习任务[3]。

(三)教学管理平台视角

从管理视角看,“科学管理”一直“在路上”。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延续时间久、传播范围广、传播力度强、传染危害大、病亡率高,群体聚集是传染最大的温床,况且高等教育对象生源广泛,覆盖面广,流动性高,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在疫情前期普遍存在信息化统筹规划与快速组织能力不足问题,然后逐渐适应逐步稳定,疫情不消除前不敢贸然全面复课,只能反复强调对在线教学课程质量“规范在线管理、提高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监督”。

从教育技术平台视角看,教育技术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最佳契合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疫情期间教学信息化环境和技术支持部门,教学资源供应、公共教学平台供应企业以及各类社交平台,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校外诸多教育信息化企业加大投入、开放平台、拓展限额,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校内教育信息技术支持部门做好各种教育应对工作,主动联系平台、抢做资源、适时培训、争开网课、指导实践、释疑解惑[4]。但是面对半数缺乏在线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一群“数字土著”学生教与学的沟通交流存在反差:照搬传统课堂模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换个场合说教、灌输教学视频或语音录播;未经设计、凭想象讲授课程内容;单纯追求像“网络主播”一样“形神俱佳”但缺乏专业内涵的疫情在线“网红”;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遭遇拥堵平台流量尴尬等问题。

二、基于班级虚拟共同体的精准在线教学模式构建

(一)模式构建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师生时空分离,大多数教师都在摸索中前行,如何促进教师提升在线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生自主学习成效,值得认真探究。经过反复摸索,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班级虚拟共同体的在线教学模式”(如图1),旨在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依托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和社交平台,构建虚拟班级,分层分类分时提供高质量在线课程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整体提升“教与学”质量。

图1 班级虚拟共同体在线教学模式

(二)模式解析

基于“班级虚拟共同体”的在线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教师教学端、学生学习端以及双方在线教学“班级虚拟共同体”交集部分。

1.教师教学端

做好线下教学准备。“停课不停教”不是将传统教学直接照搬到线上进行网络教学,需要教师针对专业特点、课程特点、知识结构分布、教学大纲要求等进行综合分析,按照大纲总目标总任务要求,以及课程知识内容和能力素质培养要求权变地调整教学计划,重新确定教学任务,细化教学目标,录制视频,制作课件,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恰当、契合时代背景的教学资源,做好线下准备工作。

做好线上教学准备。在线教学不同于线下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程性质选择方便展示、沟通和高质量呈现课程内容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社交平台。通过自学和学校集中培训,熟悉操作流程,通过平台提前上传教学任务、各种测试题库、案例研讨资料、互动问题设置、问卷调查设计等工作。同时准备好该课程考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的教师评价材料,诸如:过程评价标准和评价表格、小作业小讨论的材料评估标准等。整个准备过程表现出“线上教学三分钟,线下准备三小时”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2.学生学习端

疫情期间,学生整体上放飞自我,表现出较大的学习自主性和自由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方式来弥补专业教学中知识面广度不足的劣势,通过自主选择实践项目提升自己综合素养。该阶段能最大限度表现出学生自制、分析、创新、研发、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教学平台和社交平台,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测试作业、小组讨论等,还需要按照指导老师意见进行学生之间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自评和互评,对不明白的环节及时在线提出答疑辅导需求。整个在线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线自主学习还是线下自主学习,都是对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修正等能力的挑战和检验,是一生难得的体验。

3.班级虚拟共同体构建

(1)虚拟班级构建。打破时空限制,可将传统教学中分班进行的理论教学、基础教学、集中培训等以“云班级”虚拟方式聚集,让教与学同步进行;让需要分解实训程序、分组讨论、个性化指导的课程或项目以“云班级”的方式来分开重置,分级分类分层分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人尽其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效果。

(2)云班级教学。“云班级”是临时存在的非建制机构,具有最大灵活性。班级虚拟共同体的教学成效有赖于“教师主导、学生配合、灵活变化”教学理念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有相对前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思路,还需要学生能表现出较强求知欲望,与教师配合完成各项教学与训练任务。在整个在线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将班级、小组进行“一变多、多变一”人员组合,在教学辅导方式上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展示课程项目训练成果和及时总结分享。

(3)教学监督。尽管班级虚拟共同体构建具有临时性,但是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在构建初期就进行科学设置,与教学内容、项目设置、过程考核、材料整理等相匹配,一旦确定就提前告知学生,进行预先分组,做好预案。在一个教学周期(一个学期)内所有同学在共同教学目标和任务指引下,相互监督、交互研讨、协作分享,遵循共同契约精神完成课程任务,实现成长。授课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全面监管,原建制班级的班委成员成为共同体中自然监督群体之一,负责监督本班本组同学作业和任务完成,收发教学相关信息。对不同专业班级(如选修课程)成员可以灵活采用“大同步小异步、大框架小项目、同标准异任务、同任务不同时”等方法,体现出监督灵活性。

(4)课程考核。课程考核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端评价,包括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积极性,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按组讨论总评和每次小测试成绩,都将计入一定比例权重,避免学生消极应付;其二、需要授课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都纳入评价范畴,包括教学过程实时评价、教师对学生提交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认真评阅后给一个相对公正评分;其三、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其四、将学生参与在线教学态度纳入考评,比如考勤、提问和答问主动性和质量等,主要是测试学生学习意愿、态度、投入。评价时间可以是在课程进行中实时评估,也可以是通过课后提交材料的质量看学习成效。

(三)模式应用

在课程教学实践运用中,“班级虚拟共同体”在线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教学场景,具体应用需求场景剖析如下:

(1)教师和学生基本素养双向要求。无论属于何种层次的学校,实施“班级虚拟共同体”在线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具有基本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学生要具有自主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积极上进、团队意识等特质,教与学的双方都愿意尝试,相互配合,并非敷衍了事。

(2)学校和教师致力于教学信息化教学目标实现。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基于虚拟班级共同体”的在线教学才能得到学校、院系管理层大力支持,包括在“人、财、物”等资源充分匹配,各层面对模式推广重视、宣传和激励。

(3)教与学双方认同个性化需求差异,教师致力于提供差别化教学服务。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的差异化生源,在学习能力、风格、态度、诉求上具有较大个性化需求差异。教师在线教学依然要秉承线下教学应该注重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原则,将在线教学作为新的主战场,将“虚拟班级共同体”作为有效工具,致力于提供差别化教学服务。

(4)课程性质决定在线授课方式“有所不为”。2020年上半年全面实施在线教学具有明显“应急”特征,在未来的教学中,针对有必须进行“现场操作、现场演示、手把手面对面指导、高度依赖各种仪器和实验设备、及时互动、有实物训练”等要求的课程,并不适合“班级虚拟共同体”在线教学模式推广。 特别是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不少课程高度依赖软件操作,学习考核监督都在软件上实施,考核方式单一,也不适合本模式应用。模式的推广更适合能多元化考核方式的课程。

三、疫情后在线教学发展模式变革建议

(一)推广网络助教,精准提高在教学指导辅导实效性

当班级虚拟共同体模式在线教学成为一种趋势,主讲教师可以不受教室等资源限制同时多班教学,实时需求有所降低,但是在教学辅导、习题解读、课程监督等方面又会力不从心。此时亟需大力推广有别于传统助教制的“双师网络助教制”模式,由教学名师、知名教授、教学团队主讲等担任课程主讲教师,额外配置至少一名擅长计算机操作的网络教学助教,协助教学辅导、引导讨论、习题评阅、打卡考勤、教学监督、网络信息及时维护等在线教辅工作[5],让在线教学以最小资源投入,“精准化”发挥最大“协同互补”教学成效。

(二)持续强化培训,精准提升教师综合信息化教学能力

具有应急性特征的全面在线教学会随着疫情结束而阶段性中止,但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方向已经没有回头路,所有学校全体教师都在“教育信息化改革”单行道上,永远回不到过去模式。各级各类高校应当全面审视专业特点、用人单位市场需求、学校自身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借“十四五”规划之际,科学研判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方向,科学设计信息化改革方案,确保未来在线教学高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对主讲教师“精准化,持续性”进行教学技能信息化培训,将长短期培训结合、基础培训与针对性培训结合形成常态化机制,不仅是提高主讲教师教学技能技巧,最重要的是培养师生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习惯,自然而然整体提升任课教师综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完善保障体系,促进“虚拟班级”在线教学基业长青

教育技术开发、管理、保障部门应当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不仅需要做好硬件环境建设,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改造网络环境,促进数字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还得积极主动地走到台前,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和形式为一线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排忧解难。在线教学并不意味着“泛信息化”,需要根据学校校情、师资特点、专业性质、课程需求等充分调研,组织团队针对“技术平台、教学设计、直播教学、混合教学、翻转课堂、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支持工具、教学评价、成绩设置、考核题库”等制作操作指南,录制应用视频,让在线教学技术分享“傻瓜化、常态化、同步化、保姆化、精准化”。激发更多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超星、微信、钉钉、腾讯会议、对分易等平台,针对“班级虚拟共同体”建设现状,用好用足优质资源,“针对性、精准化”进行在线课程创新或课程二次开发,彰显教育信息技术保障体系为一线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学习支持发挥应有优势。

(四)做好课程设计,拓展“虚拟班级”教学个性化优势

科学设计课程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前站。在线教学具有空间、时间组合优势,更有助于部分专业、部分课程实施分层分段教学。理论性、通识性以及基础性强的课程或要求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课程内容可以采取集中化、大班额、同步化、无差异统一授课方式进行。反之部分实训项目,特别强调针对个体或小众群体进行精准指导,则需将课程进行个性化、异步化、特色化、小规模、碎片化设计,提高“教与学”的精准性。此时“虚拟化班级”更能照顾到不同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学生,低年级学生需要承接高中阶段教学方式的转变,“虚拟班级集约化”集中讲授式教学偏多。高年级更强调专业性、创造性、研究性、排他性,更需要“虚拟班级异构化”自主探究式教学。互联网时代“虚拟班级、虚拟课程、云教学”促使每一位高校专任教师不得不考虑未来对课程教学时间、内容、方式方法、对象、资源等基于“教与学再度整合”的教学设计,构建灵活学习场景,赋予师生自主权利,支持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精准化、阶段化、层次化”提升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

(五)用活社交平台,顺应学生兴趣促进在线教学精准务实

疫情期间利用虚拟平台的在线教学模式迎来了一个小阳春,前期各大网络教学平台企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全面铺开的局面陡然间被打个“措手不及”。不仅超星泛雅学习通、中国MOOC、爱课程、蓝墨云等虚拟教学平台知名度和使用率达到新高,借助这些平台创建课程应用率,新建课程数量均创新高。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平台的不足也暴露无遗,过半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同期采用腾讯(包括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视频)、微信(对分易)、CCTALK、天翼云会议、虎牙娱乐等社交软件(或衍生软件)平台作为教学辅助。特别是腾讯会议的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未来应当反思与其采用多种手段禁止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效果不佳时,可否想到“堵不如疏”,不妨好好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用好用活腾讯、微信等社交平台,顺应学生兴趣,将课程内容、讨论案例、项目设置、作业辅导、疑难交流等教学中的问题“精准”植入手机社交平台应用,突破课堂授课时间空间限制,促进在线教学内容务实,质量恒久。

四、结语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疫情初期仅仅是一个权宜之计,目的是确保疫情期间让莘莘学子有学可上,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不因疫情而停摆,从操作层面看,基于“班级虚拟共同体”的在线教学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疫情之后以在线教学为代表性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更值得我们关注:什么类型课程适合在线教学?基于不同校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体系如何完善?各级各类高校在疫情“过去”后如何面对师生之间在办学与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改革途径、教学成效评价标准、实验实训项目选择、教学场景设计等方面均无法回到“过去”的难题?教育信息化环境提升、信息化技术配置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如何与时俱进?部分大学生在线教学期间表现出身心素质、科学素养、公德观念、媒介素养等方面存在一些困境、偏差、误区[6],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和家庭、社会一起坚持系统思维、同向发力,协同共构新的育人生态体系?

疫情防控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方式变革、拓展了中国高等教育内容、促进了科研评价机制完善、助推了大学治理方式和效能提升、引起了人才培养标准和价值判断变化。无论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式有多少途径,我们都必须拥有前瞻性思维,做好改革思想准备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储备,坚持教师与学生双中心不变,坚持高等教育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不变来应对信息化发展的变化,充分信任在重大灾难面前新时代青年学生所经受住的考验和历练,表现出来的理性、积极、担当、向上等健康心理品质,以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主动迎接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改革。

猜你喜欢

班级信息化疫情
战疫情
班级“四小怪”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班级英雄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