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文化“走出去”之《孝经》英译本海外接受研究
2021-09-03靳秀莹
靳秀莹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文化与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2)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孝经》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华孝文化典籍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迄今为止,正式发表或出版的《孝经》英译共7个版本。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传教士俾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理雅各(James Legge)先后对《孝经》进行译介。20世纪初,华裔汉学家陈艾凡(Ivan Chen)重译了《孝经》。1961年,由美籍匈牙利传教士玛丽·利利亚·马克拉(Mary Lelia Makra)翻译的《孝经》以中英文对照本形式,作为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翻译系列之一问世。1998年,中国学者刘瑞祥、林之鹤基于傅根清的今译翻译出版了《孝经》英译本。2009年,西方汉学家、翻译家罗思文(Henry Rosemont, Jr. )与安乐哲(Roger T.Ames)合作翻译出版了翻译与研究并重的《孝经》英译本。几乎与罗、安译本同时,中国典籍翻译家顾丹柯的《孝经》中英对照本作为《大中华文库》系列图书之一于2010年出版。顾译本是目前出版的最新《孝经》英译本。
可以看出,自清末时期《孝经》英译活动就已开始,已有《孝经》译本为中华孝文化走向世界铺垫了基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华孝文化成功地“走出去”。传统文化典籍《孝经》译本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只有得到读者的阅读与接受才能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才能获得生命,因此国外读者对典籍的接受就尤为重要。那么,有没有对《孝经》英译本海外接受状况的研究?《孝经》英译本在海外接受、传播现状到底怎样?以《孝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典籍译本对外传播又有哪些有效渠道?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本文对《孝经》英译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在对《孝经》英译本海外实际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提升典籍英译接受度和传播效果的启示,以期对《孝经》及以《孝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典籍翻译及对外传播提供管见。
一、《孝经》英译研究现状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在WorldCat(世界最大的在线联合目录)、Academic SearchComplete(全球最大的综合学科类数据库之一)、JSTOR(全球最知名的学术期刊检索在线系统之一)、CNKI(国内最大的提供各种知识资源的数据库)等网站进行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20年6月,国外学者有关《孝经》英译研究的文章数为2篇,国内《孝经》英译研究的文章数也仅有18篇;2010年以前相关研究成果数为0,大多研究成果发表于2014年之后。本课题组对已有研究梳理后得出:《孝经》英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译本对比、单个译本评述、翻译策略方法探讨等方面。
国外两位学者的《孝经》英译研究都是针对罗、安译本的译本评述。一位学者在评述中对罗、安译本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罗、安译本无论在形式还是语言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译本中添加了大量解释性材料,不仅使读者理解原文内容,还促使读者对中华孝道思想重新思考[1];另一位学者在肯定罗、安译本语言表达的同时,认为该译本结构编排不合理,译本中个别核心概念的翻译有待商榷[2]。
国内《孝经》译本研究中,温清秀[3]基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对比分析了理雅各译本和罗思文、安乐哲译本的不同之处及误译产生原因。曾春莲、张红霞[4]通过从理解、表达、注释等方面比较了俾治文、理雅各译本,在肯定二者在传播中华文化作用的基础上,认为理雅各的译本在表达方面更加准确。曾春莲[5]在分析罗、安《孝经》的诠释特点及翻译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罗、安译本尽量尊重汉语“事件性”“联系性”和“过程性”的特点,避免给《孝经》文本置入太多西方哲学或宗教意味的概念,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阐扬。保珊[6]对罗、安《孝经》英译特色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译本进行了整体评述。张娟[7]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了理雅各《孝经》英译本,将该译本奉为经典的标准译本,并探讨了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总体而言,国外《孝经》英译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国内《孝经》英译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比较匮乏,已有研究大多选取罗思文、安乐哲及理雅各译本,具有跟风性与重复性特点;部分研究通过语言、文化层面的文本分析,将某个译本奉为经典,缺乏全面性及客观性;没有从读者接受角度进行的《孝经》英译研究。有学者指出,目前典籍翻译存在的明显问题之一是典籍英译在西方的接受状况没有客观的评价[8]。《孝经》英译研究现状亦是如此。
王宏印教授曾指出:“目前很难得知外国读者对于中国典籍及其译本的阅读经验和评价情况……设法获取国际上关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典籍文本的接受和反应的可靠信息,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已势在必行了。”[9]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本文试图对我国孝文化典籍《孝经》6个英译本(6个英译本为上文提到的除俾治文译本之外的6个英译本。因俾治文译文发表于《中国丛报》,不便于收集读者接受信息,因此未纳入调查范围)在海外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及分析。
二、《孝经》英译本接受状况调查
《孝经》英译本在海外接受现状到底怎样?从哪些途径可以获取读者接受情况相关信息呢?苏州大学典籍英译首席专家王宏教授曾提出可以通过图书馆馆藏、借阅情况、购买数据、网上购买留言、读者读后反映、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掌握并评价译著在国外的接受度和影响力[10]。参考王宏教授的建议,从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调查:(1)《孝经》英译本在海外图书馆的馆藏情况;(2)海外读者对《孝经》英译本评价情况;(3)在阅读过《孝经》英译本的海外读者中进行问卷调查。以上途径可能并不全面,但能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地反映《孝经》英译本海外读者接受情况。
(一)《孝经》英译本海外图书馆馆藏情况调查
由于国外图书馆资源联网借阅系统功能强大,在调查《孝经》英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情况时,图书馆馆藏、借阅情况这两个参考指标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调查译本借阅情况的过程中,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均反馈,由于所调查译本大多在图书馆联网系统中都可免费获得电子版,因此借阅情况数据肯定不准确。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WorldCat调查《孝经》英译本在国外图书馆的馆藏情况。WorldCat是全世界最具综合性的图书馆馆藏信息数据库,提供超过123个国家的8万多家图书馆的馆藏情况(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20年6月26日),国外很多大学图书馆都与其联网。笔者借助WorldCat数据库对《孝经》6个英译本在海外图书馆的收藏情况进行了检索,结果见表1:
表1 《孝经》6个英译本图书馆馆藏情况
从表1可以得知,收藏罗思文、安乐哲译本的图书馆多达722个,收藏陈艾凡译本的图书馆数量次之,共有322个,有288个图书馆收藏马克拉译本。收藏理雅各、刘瑞祥及林之鹤、顾丹柯译本的海外图书馆数量非常少。同时也可以看出,陈艾凡译本被重印的次数较多。虽然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数据会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些许偏差,比如顾丹柯英译本中包含《孝经》《二十四孝》及《弟子规》三部典籍翻译,因而不能准确地说明顾丹柯《孝经》英译本的馆藏量,但数据总体能反映出《孝经》各个英译本通过图书馆途径在海外的传播情况。
(二)海外网络读者对《孝经》英译本评价情况调查
在网络、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上评价留言也成为考察典籍英译本接受状况的主要参考之一。曾有学者通过亚马逊网站对中国典籍英译本的海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8,11],但本课题组检索后发现,亚马逊网站《孝经》英译本参与评价的读者很少,并不能客观地反映读者的整体评价情况。这一方面说明《孝经》英译本海外阅读人群较少;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由于近几年网络、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图书资源可在线上免费获取,而亚马逊网站只有购买的人才可以做出评价,因而评价数肯定会受到影响。因此,本研究选择Goodreads网站进行《孝经》英译本评价情况调查。该网站是全球最大在线读书社区,也是亚马逊旗下已有近10年历史的图书社交平台,阅读过《孝经》译本的读者均可在线评价、留言。截至2020年6月,该平台会员已突破9000万人次,收录了超26亿条书目与千万条书评。本研究利用Goodreads网站书评功能,将海外读者对《孝经》不同译者译本的星级评价情况进行统计与总结,详见表2:
表2 《孝经》英译本星级评价情况统计
根据表2《孝经》各译本星级评价情况统计,陈艾凡译本的评价达到4.34星,其次是罗、安及马克拉译本,分别达到4.07星,4星,理雅各译本为3.69星。国内出版社出版的顾丹柯译本无收藏、阅读及评价记录,刘瑞祥、林之鹤译本甚至在Goodreads网站检索不到。在Goodreads网站评分4星及以上的图书算较高的评价,因此根据星级评价统计结果,陈艾凡、罗、安及马克拉译本接受度比较高。同时可以看出,理雅各、罗思文及安乐哲等影响力较大的学者译本阅读、收藏记录最多,国内出版社出版的《孝经》英译本在国外读者群中可获取度低。
(三)《孝经》英译本读者阅读情况问卷调查
图书馆馆藏情况及Goodreads网站读者星级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孝经》英译本在海外的接受及传播现状。但是,《孝经》英译本海外读者对所读译本翻译质量的评价如何?他们选择阅读《孝经》译本的动因是什么?影响读者选择译本的因素又有哪些?围绕这几个问题,本课题组成员对海外读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先来看蛋白质,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可以把蛋白质分为三种蛋白:完全蛋白、半完全蛋白和不完全蛋白。完全蛋白可以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半完全蛋白只能维持生命,不能维持生长发育,不完全蛋白不能维持生命,更不能维持生长发育。人体需要的应该是完全蛋白,这和优质蛋白几乎是一致的,因为优质蛋白几乎都是完全蛋白,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鸡、鸭、鱼、肉、蛋、奶等食品。在植物性食物中大豆蛋白也是优质蛋白,其他的大多数植物蛋白都是半完全蛋白,比如大米和面粉里的蛋白。但如果把谷类和豆类混合后可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就是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所以豆制品和主食混合食用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和吸收。
由于国外阅读中国典籍译本的读者比例小,随意选择普通人群发放问卷开展调查可能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为保证调查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课题组成员利用Goodreads网站添加好友功能,先与《孝经》英译本部分读者取得联系,在征求对方同意后发放问卷调查。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本课题组共向59人发送好友请求,与21位读者取得联系,共获得17份有效问卷。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信息整理如下:
从图1可以得知,海外读者获取《孝经》英译本的主要途径为“网络”,占41.18%;其次为图书馆,占29.41%;课程或朋友推荐均占到11.76%;5.89%的读者选择了“其他途径”。“书店”这一获取途径在接受调查的读者中没有人选择。
图1 海外读者获取《孝经》英译本的途径
从图2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海外读者选择阅读《孝经》是有某种需求的。在接受调查的读者中,52.94%的读者选择阅读《孝经》译本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选择“工作需要”及“课程需要”的读者也分别占到23.53%及11.76%。
图2 海外读者阅读《孝经》英译本动因
从表3中译本翻译质量评价调查结果看,阅读理雅各译本的四位读者中有一位认为翻译质量高,阅读陈艾凡译本的三位读者及阅读马克拉译本的一位读者均对翻译质量表示满意。阅读罗、安译本的9位读者中有6位对翻译质量表示满意。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孝经》英译本读者对译本的翻译质量整体满意度较高。那为什么Goodreads上部分网络读者对译本评价星级较低呢?是不是他们不在乎典籍翻译质量呢?笔者参考了问卷中设计的另一道多项选择问题(结果见图3),参考该调查项后发现典籍译本翻译质量是影响读者译本选择的重要因素;另外,出版商也是影响译本选择的主因,还有部分读者在译本选择时会关注“译者”或其他影响因素。
表3 海外读者《孝经》英译本翻译质量评价
图3 影响读者选择典籍译本的因素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典籍英译传播启示
通过海外图书馆馆藏量调查、网络评价统计及读者问卷调查,本研究对《孝经》英译本的海外接受状况有了较为客观、具体的了解。本文对调查结果总结如下,并基于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一些提升中华典籍英译本接受度和传播效果的管见。
(一)《孝经》国人译者译本海外可获得度低
从前文调查可以看出,收藏国内译者翻译的《孝经》英译本的海外图书馆数量非常少,国内译者《孝经》英译本在Goodreads上没有阅读记录或检索不到,也就是说通过网络、图书馆这两个主要的获取途径都不能获取国内译者翻译的《孝经》英译本。海外《孝经》英译本中,西方译者译作占了很大比例。
虽然我们要承认,不论是西方译者还是国人译者,他们的译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为中华典籍、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尤其西方影响力较大的学者译本可能会获得更多海外读者的关注,但是我们不能主要靠西方译者承担文化典籍翻译的重任。不可否认英语母语译者对语言文字表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或意义层面的传译,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种价值观的传译,典籍翻译更是如此。由于文化差异、历史原因、译者身份等原因,西方译者的作品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全貌,甚至出现文化误读。比如,有一位对理雅各译本予以四星好评的读者留言评价该译本:“该译本能让我们了解中国哲学及宗教思想……通过该书可以了解中国的有神论思想(It was very interesting to get a glimpse into the world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this book provides a variety of ancient texts to truly attempt to understand Chinese theism)。”如果在海外传播的中华传统典籍译本的译者主体为西方学者,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弘扬中华文化的自主权。因此,我们要鼓励中国学者在练好基本功的前提下理直气壮地勇于承担典籍英译工作,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12]。
(二)海外读者对《孝经》英译本翻译质量满意度整体较高,对“经典”译本评价较低
综合前文调查结果,海外读者对《孝经》英译本的翻译质量满意度整体较高,陈艾凡译本在海外读者群中综合评价最高,在国内被奉为“经典”的理雅各译本评价相对较低。那么,在译本翻译质量满意度都比较高的情况下,导致译本评价高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本课题组查看了读者对理雅各译本的网络评价留言,再次确定该译本读者对译本翻译质量表示肯定,部分读者对译本星级评价较低,很可能是因为译本未满足自己的期待视野。现选取比较典型的评价列举如下:
1.A fascinating read. Actually a compilation of ancient historical documents outlining the ethic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of governing the population in a way that will promote happiness and tranquility among the people.(理雅各译本 五星评价)
2.Not a book at all, a poorly written pamphlet. (理雅各译本 一星评价)
3.This book does not suffer from the same shortcomings in diction as do other books in this series. It is a much easier read…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curriculu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this is a must. It is part of wha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ve Classics” and read by just about everyone who was considered to be ‘educated’ in the classical orient. (理雅各译本 五星评价)
4.… The translation is very good, but a little dry…(理雅各译本 三星评价)
由此可见,要提高译本接受度及接受范围,译者要有清晰的读者定位,满足读者预期;译本要追求多样化的读者定位,以满足各类读者群的需要。以《孝经》英译为例,虽然理雅各译本严谨、译文忠实、注释详尽,是“研究型”译作,但他一直“力图通过译介中国经典来襄助当时在华的传教士”[13],在翻译《孝经》时的目的与读者预设带有明显的传教色彩。这种“以耶释儒”诠释中国文化的方法不可避免会使读者产生不恰当的联想,甚至有读者评价其译本为“写作糟糕的宣传册(a poorly written pamphlet)”。因此理雅各译本虽有一定的学术型读者群但普通读者对译本的评价相对较低。马克拉译本注释详实、简单易懂,精简了原文中的部分内容,用简洁且通俗易懂的英语表述《孝经》中复杂思想,旨在使读者理解并传播《孝经》中蕴含的高尚家庭观念,同时帮助古汉语初学者学习提高[14-15]。这个以中国文化或语言学习者为读者预设的译本被圣约翰等大学采用,作为古代汉语等课程的教材[16]。陈艾凡译本评价最高、被多家出版社多次重印,这与该译本普通大众读者预设是分不开的。陈艾凡认为中国家庭观优于西方家庭观,因此,他将传播中国家庭观为使命,寻求外国读者的接受和认可[17]。他的译本通俗易懂,加有适当注解,并在原文翻译之后附有二十四孝故事。罗思文、安乐哲都是海外研究汉学的大家,他们在翻译《孝经》时以研究型读者为对象。除原文翻译,译者对《孝经》从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说明,从哲学研究的视角对《孝经》进行诠释。
不同读者定位的各个译本在促进典籍传播方面无疑都有其自身的意义,但是,根据调查我们也要看到,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内容编排上都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陈艾凡译本综合接受度最高。因此,要提高以《孝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通俗化转向是必然的。译者可以根据读者实际需求,使用通俗化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深层内涵,做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让国学经典走下学术殿堂,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
(三)《孝经》英译本海外阅读人群少但潜在读者多
前文调查显示,在Goodreads网站,阅读过《孝经》英译本的读者只有59人,与该网站其他典籍英译本阅读量相比读者数量非常少(在Goodreads网站,《论语》英译本有两万多条阅读记录,《孟子》英译本一千五百多条阅读记录,《道德经》十一万条阅读记录)。另一方面,接受问卷调查的大部分读者表示选择阅读《孝经》译本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和青睐。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经》是中华孝文化典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它必将被越来越多的、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寻求家庭价值观的读者群所选择,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孝经》英译本具有大量潜在读者。重视译本获取途径建设,提高译本可获得性,必然有助于将大量潜在读者转化为现实读者。
那么,如何提高译本可获得性呢?接受问卷调查的读者获取《孝经》英译本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因此,要提高典籍译本海外可获取度,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这个全球传播平台要被最大化利用起来。课题组成员在Goodreads网站搜索栏键入“filial”“family values”等与孝文化、家庭价值观相关的关键词,在显示的几百条检索结果中并未出现《孝经》译本。若通过网络工作人员对搜索引擎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其能够及时有效地为海外读者提供更多与中国典籍译本相关的信息资源,就可以提高中国典籍英译本可获得性。可以看出,《孝经》等中国典籍译本传播不仅需要翻译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网络工作者等多行业人士的介入,使典籍译本不仅要在国外主要图书销售、评价等网站上找得到,而且要容易被找到。另外,接受问卷调查的读者没有人选择从书店或其他途径获取《孝经》译本,因此,重视和开发多元化的典籍译本传播途径也会帮助扩大典籍译本的影响程度及范围。
四、结语
《孝经》是中华孝文化典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弘扬及传播孝文化对加速中华复兴、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构建和谐世界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如果《孝经》译本不能被海外读者广为阅读和接受,中华优秀孝文化就不能有效地“走出去”。通过从图书馆馆藏量、网络读者评价及读者问卷调查可以看到,《孝经》国人译者英译本海外可获得性低;海外读者对《孝经》英译本翻译质量整体满意度高,对“经典”译本评价相对较低;《孝经》英译本海外阅读人群少但潜在读者多。调查结果分析对我们典籍英译事业带来启示:在“谁来译”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中国典籍国人译本海外可获得度,鼓励更多的优秀国人译者投身典籍翻译事业;在典籍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为谁译”,并根据读者期待来选择“如何译”;要提高以《孝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典籍译本的接受度及接受范围,我们要重视和开发多元化的典籍译本传播途径,这就需要译者、出版社、网络工作者等各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如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个别译本没有纳入调查范围、问卷调查未能大范围开展等,这些不足有待日后研究逐渐完善。也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同仁加入进来,共同探索中国文化典籍传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