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师校长”的乡村教育情怀
——访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杨家泊中心小学校长王健
2021-09-03周洪松
■本刊记者 周洪松
在河北省特级教师队伍中,有这样一位青年教师:她主动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城区学校副校长职位,欣然来到一所乡村小学担任校长,立志躬耕乡村教育,探索乡村教育发展新路径。
她,就是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杨家泊中心小学校长王健。
一片痴心在课堂
了解王健的领导和同事都知道,她爱课堂如生命。每一位听过她的课的人,也都会被她灵动、有趣的讲授所吸引。
农村出生、成长的王健之前在唐山市丰南区实验小学教语文课。从承担一节节区级、市级比赛课、展示课到2009年代表河北省登上全国首届语文素养大赛的舞台,她扎实的语文功底和丰厚的学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女教师多年辛勤耕耘的背后深深的教育情怀。
就是凭着这份执着与热爱,她不断钻研课堂教学、读书写作,36岁就成为了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学科名师。她也因此被提拔为该校副校长。
在很多人眼里,有这些光环和荣誉,王健已是“功成名就”,完全可以“停下脚步享受生活”,但王健“并不安分”。
在一次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中,当她看到乡村教育与城区还存在很大差距,看到那些村里孩子天真烂漫的眼神,一种想法在她内心产生了: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做这些乡村教师和孩子的领路人,努力为乡村学校发展探新路。
于是,2018年春,王健主动申请来到了黄各庄镇杨家泊中心小学。这所村小地理位置上较为偏远,规模相对较小,但她还是坚信,只要从课堂入手,精心谋划,就一定能彻底改变学校的面貌,提升师生综合素养。
第一周,她就为二年级学生和全体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所有教师都兴奋不已,因为不出门就能听到名师讲课了!接下来的每一周,学校里都会有这样的镜头:老师在前面讲课,“特级教师”在课堂中穿梭,课后马上为老师把脉指导。一个一个老师轮流讲,她耐心指导,不知疲倦……
一学期下来,杨家泊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深入的体会和较为具体的操作方法,学校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王健还利用自己名师送教的机会,带青年教师异地上课交流,并主动和城区学校联谊进行同课异构。功夫不负有心人,董侨等四位教师同年参加区级比赛课并获奖,董侨的课还入选了市级赛课。
为了给青年教师作榜样,作为校长的王健主动参加全国第三届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她带领青年教师亲历这场大赛,感受一遍遍备课、修改直至熬到深夜的艰辛和坚持,感受全国赛场上每一个人的优秀与背后的付出。当王健捧回国家级赛课荣誉时,在场的青年教师中有些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校长,我们也要像你一样,突破自我,走向全国。”那一年,学校三位教师的课获市级奖,一位入选省级优质课。这成为杨家泊中心小学自1999年建校以来的头等大喜事。
一位名师当校长,带给教师的最大福利就是专业引领。王健提出了教师发展修炼“六心”(即爱心、耐心、野心、恒心、痴心、初心)、夯实“五功课”(即听说读写基本功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成长模式。
在充分了解教师自身情况的同时,她还为每位教师确立了发展的方向。
不断思考善于破题
经费紧张、硬件设施落后,学生、家长素质令人忧心,这些都是作为乡村学校校长的王健需要面对的问题。
怎么改变?要想改革,就要从理念上开始;要想突破,就要从问题入手。
在王健的引领下,全校教师不断研究、思考,创新提出了打造“小而精致的校园,小而多为的管理,小而多元的课程,小而立体的活动,小而快乐的课堂,小而自能的评价”的学校发展愿景。
依托“用阅读了解世界,用脚步丈量天下”的理念,该校逐渐形成一种“乡村师生成长共同体模式”,即: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管理模式;自主管理、自能成长的评价体系;万物共生、乡村自然的校本课程;主题阅读、活动体验的读写课堂;习惯养成、规则至上的育人路径。
这,成为杨家泊中心小学发展的新起点。
学校经费紧张,王健就带领师生共同动手打造景点。结合古诗吟诵课程,学校提出“一草一木皆有情,一石一画亦成诗”的校园文化格局,每一块石头上都有师生共同绘制的精美古诗配画,每一株植物也配有相应古诗句的卡片。古香古色的“君子诗院”以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水墨画为背景,传递着“读圣贤书、做正人君子”的育人思想。如今,漫步校园,人们都会被这里的诗情画意所感染、所吸引、所打动。
杨家泊是果园之村,王健就和师生一起在校园里培植果树,并与文学结合,形成独有的文化课程。“桃李满园”园中种植着各种桃树,春天的桃花、李花盛开,全校学生游园观赏,为这些花配上古诗词,写下美文,成为学校万物共生的系列课程之一;“晚果红低”山楂园,每逢秋季,红色遍校园。师生一同观赏,一同收获,通过“话山楂、做山楂、尝山楂”的实践活动,享受收获的快乐。他们还将乡村常见的鸟、花、草、虫作为研究的课题,将语文与科学、艺术等学科相融合,开发出“万物共生——亲近自然,感受生命”校本课程。
学校各项活动因此而灵动,各种课程也不断丰富起来。
王健还充分挖掘教师潜能,在校内成立了童声合唱、纸雕艺术、版画制作、乒乓小队、皮影剧团、舞蹈小队、书法国画、玩转魔方等20个社团,孩子们乐在其中,在活动中激发了兴趣,找到了自信。
2018年,王健把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的故事带到了河北省师德演讲的决赛现场,并以《来来回回,只因爱这方净土》这一主题,获得最佳风采奖。
创设乡村师生读写共同体
“看着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不知道区里还有图书馆,更不知道《海的女儿》讲的是什么故事,我的心里总是酸酸的。”孩子们眼界不宽,不爱读书,是王健心头最大的痛。
乡村学校的书从哪里来?乡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哪里来?阅读活动该用怎样的形式来推动?
利用自己多年外出学习交流的人脉关系,王健四处奔波,为学校寻找丰富书源的平台。她找到区、市图书馆,在学校建立流动图书馆,将城区孩子能借到的书流动到本校;联系在学习中结识的各省优秀学校、唐山市兄弟校同仁,举办读书联谊活动,将好书漂流到本校,并创新设计了好书漂流卡、阅读分享卡、读书反馈卡,努力实现“因阅读结交书友”。
有了好书,还需要通过活动让师生爱读书。王健注重读书的仪式感,将学校图书室搬到各个班级,建立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阅读教室,让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并设定每周二下午两节课连成一节阅读大课、每月班级读书会和每年的读书节等固定的读书活动。让每一个浸润在书香中的孩子,都能真正享受到读书之乐、读书之幸。
指导学生读书还需要正确引领。王健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推送读书指导微课程。她带头录制整本书导读课,随后每位教师承担一本书或一个主题的阅读,进行微课程设计制作,推广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和阅读大课上。
她和学校10多名教师还成为了市、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人,一起边读书边实践,写下一篇篇读书的心得,写下一本本对教育的思考的书。
“一所学校发展了,更需要引领其他兄弟校一同发展。”2020年疫情期间,面对无法开展教研的困境,王健主动以自己的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成立了四个乡镇联谊的教师发展共同体。200多名语文教师和10多所乡村小学一同线上教研、读书、写作、为学生录制课程,共享杨家泊中心小学已经探索出的乡村学校发展模式,以造福更多的乡村学校、家庭和孩子。
“我喜欢春天里的一棵棵蒲公英,它平凡却拥有着最强韧的生命力,只要春风吹来,那满天的种子,就会乘着风,将教育的成果吹向每一个角落。”在自己的教育手记中,王健写下了这样的语句。这,也是她对自己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