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留法女雕塑家陈芝秀的几则史料
2021-09-03李晗
李晗
内容摘要:民国早期留法的女雕塑家陈芝秀,历来备受关注,然而相关史料一直严重匮乏。陈芝秀(1910—1979),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装饰图案艺术家、设计教育家常沙娜先生的母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法国里昂和巴黎学习染织图案和雕塑,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常书鸿为主要组织者之一)会员。本文以民国时期四卷本《艺风》期刊(孙福熙编)为依据,陆续整理出陈芝秀的一些史料并进行分类;同时,又新发现了同样作为“留法艺学会”重要会员的陈士文留法录取信息。这些新史料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留法学生状况及20世纪近现代艺术进程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陈芝秀;早期留法;民国女雕塑家;敦煌;陈士文;《艺风》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1)06-0144-08
Several Piec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Female Sculptor Chen Zhixiu
Who Studied in Franc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Han
(School of Art Theory,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Abstract:The life of Chen Zhixiu (1910—1979), a female sculptor who studied in Franc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alway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ut historical material recording her experiences is severely deficient. Chen Zhixiu, a native of Zhuji in Zhejiang and the mother of Chang Shana(a famous Chinese decorative pattern artist and professor of design), stayed in Lyon and Pari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where she studied dyeing, weaving, and sculpture. She was also a member of the“Chinese Art Society in France,” of which the early Dunhuang Studies scholar Chang Shuhong was a founder. Based on the four-volume periodical Yifeng edited by Sun Fuxi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and on newly discovered material showing that the painter Chen Shiwen, who was also a member of the“Chinese Art Society in France,” was admitted to study in France at abou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continues the ongoing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life of Chen Zhixiu. These newly found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progress of modern art in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tudents who studied in Franc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Keywords:Chen Zhixiu; early study in France; female sculpto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nhuang; Chen Shiwen; Yifeng
陳芝秀(1910—1979),浙江诸暨人,民国时期女雕塑家,我国著名装饰图案艺术家、设计教育家常沙娜先生的母亲。1928年至1937年跟随常书鸿留学法国里昂和巴黎学习染织图案和雕塑,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下文简称“留法艺学会”)会员{1}。初到法国时为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织物图案科第二年级学生,或受到好友王临乙、刘开渠、滑田友等同期留法艺学会会员影响,后考进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雕塑专业,其间结识王合内。1937年归国时遇抗日战争爆发,先到达上海、杭州,后又随国立北平艺专内迁辗转江西庐山、湖南沅陵、贵阳等地。从法携带回来全家的艺术作品等所有资料毁于1939年2月4日贵阳“空难”,关于陈芝秀的作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仅有两幅作品图像《我的女孩》和《雕塑家吕斯百雕像》[1]为人所知。
因研究需要,在对陈芝秀留法期间的留法艺学会艺术组织整体考察过程中,以民国时期重要的四卷本期刊《艺风》(孙福熙编)为依据,同时结合纸本文献、数据库等又陆续发现一系列零散的、与陈芝秀直接相关的几则史料,为便于梳理和理解,将这些新发现的材料分为以下五类并分别加以说明。
一 图像类
图像类信息包括四幅雕塑作品、四张团体照、一张与“留法艺学会”会员同批刊登的个人照片、一幅名为《常书鸿君与夫人在园中采菩花》的照片。大部分图像作品均刊于《艺风》。
《艺风》(1933年1月—1937年3月)为月刊,目前可见刊号是1933年1月至1936年12月的,共4卷45期。经查阅整理,与留法艺学会直接相关的重要档案有三处:《艺风》第1卷第8期(1933年8月),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第4卷第7、8、9期合刊(1936年11月)。陈芝秀留法时期的4幅雕塑作品刊登于第2卷第8期,分别是《我的女孩》《雕塑家吕斯百雕像》《塑造习作》《女体塑造》等头像、全身像类雕塑,另有一幅个人照片(图1—5)和《常书鸿君与夫人在园中采菩花》的照片{2},其中有常书鸿、陈芝秀、常沙娜、陈士文(图6),常沙娜时年3岁。
二 文字类
文字类包括陈芝秀等留法学生的录取信息以及以“芝秀”署名发表的文章《我们需要一个调和的艺术空气》。
(一)《为里昂中法大学官费生徐陟缺额以留法女生陈芝秀递补请核议案》,原文如下:
为里昂中法大学官费生徐陟缺额以留法女生陈芝秀递补请核议案(省政府委员会第三八○次会议)
提案者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张道藩
案查里昂中法大学官费生徐陟业经回国,尚未派人递补。兹准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孙佩苍函略开:“以女生陈芝秀学业优良,境遇困苦,遂决议以该生递补缺额。”等语;查核规定手续及该生资格,尚属相符,拟于递补。为次叙案提请公决!
附抄送“里昂中法大学官费生派遣办法及该生资格”
(议决)通过
浙江教育行政周刊 第二卷第二十八期 议案(栏目)(图7)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又发现了同样作为留法艺学会重要会员陈士文的留法录取文,为便于联系和理解,将原文附录如下:
为里昂中法大学官费生曾勉缺额以在法自费生陈士文递补请核议案
(省政府委员会第四二六次会议)
提案者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张道藩
案查里昂中法大学官费生曾勉,业经本应准予回国,其遗缺尚未递补。兹准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孙佩苍函请,以浙籍自费生陈士文,在里昂美专学习绘画兼侧重美术理论研究成绩优良,在校中文艺研究会讲演近代艺术,颇著精彩,是见寝馈已深。惟该生境遇甚为可悯,其来法读书,全凭友人资助。现其友患脑膜炎而死,以致该生学费,全无着落。等语;并由里大认可准予递补官费,函请审查前来,本应查核规定手续,及该生资格尚属相符。拟予递补,以全造就。为此叙案;提请公决!
附抄送“里昂中法大学官费生派遣办法”及该生履历各一纸。
计开履历
陈士文 浙江仙居 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肄业
(议决)通过(图8)
陈士文(1907—1984),浙江仙居人,于1928年至1937年(温肇桐一说为1938年秋)留法,先后在里昂美术专科学校{1}、巴黎国立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美术理论。《艺风》1936年第4卷第7、8、9期合刊,此期为“现代艺术专号”“中国留法艺术学会辑”,封面由陈士文设计(图9)。温肇桐在《新从巴黎回来的陈士文》一文中说,陈士文在国内新艺术园地里,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第一次为国人注目是因《艺风》月刊“现代艺术专号”的出版,因由陈士文先生主编并以超现实的手法设计封面,同时写有相关介绍现代画派的文字。需要注意的是,温肇桐的文章基本认为学院风是“黑影”“在欧洲已经没落的艺术”,对当时欧洲新艺术持欣赏态度,并谈到了包括塞尚、马蒂斯等为代表的野兽派、立体主义、纯粹派、超现实派等。他主要批判了当时“学院风”占据国内艺坛的现象,也分析了陈士文选择巴黎国立高等美术专科学校但其作品却呈现出明显受野兽派等影响的“单纯简洁明朗”之画风的原因。其文开头说“畸形的现象”是“欧洲艺术我们介绍的时候不择优劣、无所取舍”。全文立论观点清晰,但前后文观点有时代局限,不过仍是了解陈士文的重要文献。
1931年的《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同期有陈芝秀、陈士文二人,还有吴岩霖、夏晋熊{1}等同期留法中国青年的相关信息(图10)。
(二)《里昂中法大学官费生派遣办法》和《陈芝秀资格》两则。谨录原文如下:
附:里昂中法大学官费生派遣办法(浙江省政府委员会通过)
一、原额十名内六名由国内派遣但须由里昂中法大学驻沪办事处认可函送国立浙江大学审查提请浙江省政府委员会通过余四名以留法自费生递补但须由里昂中法大学认可函送国立浙江大学审查提请浙江省政府委员会通过。
二、照广东例每生每年付学膳费五千五百二十法郎学生零用费一千八百法郎合计七千三百二十法郎依大學院所定俭学生出国手续于学年开始时将此项官费生十名全年费用七万三千二百法郎一次交由里昂中法大学驻沪办事处转汇法国(十九年九月经本厅提请省府会议议决每名增加学膳费四十法郎在案)
三、每生往返川资各给国币四百元其由留法自费生递补者只给回国川资现定有国内派遣者六名应先给出国川资共国币银二千四百元。
附:陈芝秀资格
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织物图案科第二年级学生(图11)
(三)《我们需要一个调和的艺术空气》一文署名“芝秀”发表于《艺风》1934年第2卷第8期,录文如下:
我们需要一个调和的艺术空气
芝秀
个性比较强一点的从事于艺术的人,自己背负着创造的使命,孤独的一个人在那里努力追求人生的意态,时代给予我们的印象,就是要先集合了一个团体,定了宗旨,有了名目,然后三三四四去分工合作的事情,似乎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中国,所谓砂粒一般坚强的中国个人主义的性格,只是漂浮在风海的浪潮中,从来也不会实现过“聚沙成塔”的那一回故事。总是猜忌和仇恨,大家都在个人立场上找自己追求的对象:结果是中国二三十年来的新艺术运动,养活了几个首领,造成了无数的徒生。时而提倡国画,时而提倡洋画,时而提倡中东合璧或中西合璧的画派。
像这样二三十年来过去的道路,我们的前导所余留下来的痕迹,使我们不敢再偏循了个己的私意,向那阻塞了的前方孤独的唱自己的歌,描自己的像。我们知道要闲游于荒山穷溪之间,必须先除荆棘先去淤塞。我们是需要一个为我们咏唱描绘的公园。我们需要一个和调的空气。
然而荆棘已蔓延中原,淤塞的溪流早已涸干,在中国那个大混乱的几乎为呕吐了的残羹冷汤香烟洋菜那一类恶化了的臭东西充塞了的自然中,求调和的空气是如何的艰难!我们于是乎见到一个人能力的薄弱,希望我们的同路人来共同建设我们未来的事业。
三 展览信息
敦煌文物展览(简称“京展”),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国家为配合抗美援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运动而在北京举办的大型敦煌文物系列展览,在关于此次展览情况的重要原始材料即1951年4月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编的《敦煌文物展览目录》中惊喜发现与陈芝秀相关的几则信息,见附表{1}。
“京展”展品分三大陈列室陈列,一陈列室为序厅及敦煌文物参考资料;二陈列室包括莫高窟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莫高窟历代之代表作壁画摹本两个版块。
四 新闻报道
陈芝秀携时年6岁的常沙娜在1937年7月归国后,有《留法雕塑家陈芝秀女士昨返国抵沪》和《留法名雕塑家陈芝秀女士返国》2则新闻报道。
(一)《留法名雕塑家陈芝秀女士返国》,刊于上海《新闻报》1937年7月27日第12版,内容如下:
留法名雕塑家陈芝秀女士返国
法雕塑家陈芝秀女士,于十八年{2}由浙江教育厅选派赴法,首在法国国立里昂美术学校毕业后、又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科,为东方女子正式考入该校之第一人。从名雕刻师雪卡及台加笃等学习,为彼邦师友所赞许,曾先后出品里昂及巴黎沙龙获得不少好评。前年曾以《女孩铜像》得法国教育部美术司长于依司门氏之称许,今岁应驻英中国大使郭泰祺之请,为总理造铜像,该像为孔特使去英时所见,深为赞许,特另出巨资以为嘉奖,并指定该像永存伦敦驻英使馆总理蒙难纪念室,兹闻陈女士因受国立北平艺专之聘,于上月乘琴拉宾起程法国,昨日已安抵上海,亲友闻讯均到埠欢迎。
本则新闻开篇记录了陈芝秀赴法时间、在法留学学校和专业,具有更为重要史料意义的是,还记录陈芝秀在1935年时应当时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邀请,为驻英使馆总理蒙难纪念室制作雕像,得到嘉奖且被指定该铜像作品永存蒙难纪念室;此外,所报道的回国后工作单位和回国时搭乘船号名称,都是相关资料的重要补充。
郭泰祺(1888—1952),出生于湖北广济,字保元,号复初。中华民国驻英国大使,任期在1935年5月23日至1941年5月9日,个人档案典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管处特藏组。1935年,国民政府为促进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组织了中国艺术英伦国际展览会(简称“伦敦中国艺展”)。起初由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的爱好中国艺术学者发起,后来分别在南京和伦敦两地同时筹办,时任中国驻英大使的郭泰祺与英方签订协议。1934年10月,由故宫博物院及教育部相关人员征选、鉴定展品,编写瓷器、铜器、书画展品说明,英方也派来瓷器、铜器、玉器专家。此次展览会是民国以来中国政府第一次参加国际展览会,展品以故宫的为主,还有古物陈列所、河南博物馆、安徽博物馆、中央研究院等机构提供的展品,也有个人私藏。总计1022件。1935年4月先在上海中国银行仓库公开展览五星期,并拟归国后再公展一次。天津《大公报》1935年4月至12月在《艺术周刊》刊出艺展专号。1935年6月6日,古物由教育部筹委会经汽车运上英国军舰萨福克,舰长指定专员慎重保管。航行48天,3万余里,7月25日抵英格兰。因此次展览为首次中国以故宫所藏国宝在英展出,故大约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提供了所藏中国古物。展览会1935年11月27日举行预展,11月28日开幕,至1936年3月7日止,地点在皇家艺术学院。展览期间参观者众多,热闹非凡,并有一系列介绍中国和中国艺术的书籍图册,院校、学会、书店、广播公司等还举办多场讲座和谈话节目。资料显示,郭泰祺也担任过讲座主持,销售中国瓷器、丝绸、茶叶。此次展览带来“中国热”,影响深远,皇艺年度报告中评价此次展览“在加深西方对东方艺术与文化的了解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展览结束后展品先后又在南京(1936年)、青岛(1937年)展览,这次故宫古物第一次出国展览工作,到抗战前夕才完全告一段落。据资料记载,郭泰祺在这次伦敦中国艺展中,从筹备开始签订协议到在英展出期间主持活动,还参加后续英方在展览结束后为“实足使上次展览会之纪念垂诸久远”而辉映举办英机构藏中国工艺美术藏品展览,同年4月3日曼彻斯特博物馆举办了馆藏中国艺术展览会以作为伦敦艺展的回响,郭泰祺、郑天锡应邀参会并致词,17日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也举办中国瓷、玉、铜器等多门类展览,郭泰祺也应邀出席开幕式。综上所知,郭泰祺作为“伦敦中国艺展”重要参与者之一,结合《留法名雕塑家陈芝秀女士返国》报道,郭邀请陈芝秀为驻英使馆创作作品的时间在“伦敦中国艺展”之后,对展览的意义及影响以及对郭参与展览工作的大致考察,可以作为理解1937年陈芝秀“应驻英中国大使郭泰祺之请,为总理造铜像”的背景之一,相关的人物与社会环境、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待研究。
(二)《留法雕塑家陈芝秀女士昨返国抵沪》,刊于1937年7月27日《立报》(第5版),标题为《留法雕塑家陈芝秀女士昨返国抵沪》,是一则简讯,标题即内容。
五 一则连载小说
有1篇3章名为《颠沛》的连载小说,署名陈芝秀,发表于报纸《野火(杭州)》1927年第64期、65期、66期(图12)。小说内容与艺术主题没有直接相关,在此不录全文。3期《颠沛》包含6小节,从内容上看,前面还有3小节,目前尚未发现。现有6小节已基本可见全貌,讲述了一位祖母与一孩童逃难的故事。当时社会环境“恶势力高压”,黑暗动荡,祖母与孙子受不了“夜恐怖”计划离开城市前往深山,在山中古刹遇到一位念佛的慈祥佛婆,短暂停留后,又前往一個有山麓的乡村,住在一位妇人家中,家中有类似无家可归的难民,后决定返回城市家中,家中的母亲与三弟被害。这篇小说故事叙述简单,作者将很多自然景物赋予拟人化色彩,使读者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变动与险恶。如山乡“曲屈不平”、桐叶“憔悴”、路“险阻”、门前“萎草满覆”、天色“灰暗”、夜犬吠声“沉俗而悲壮”、“萧条”的桑园和“愁”雾,整体氛围“森怖凄惨”,令人“心胆惧裂”。从相关人物来看,主要为祖母和孩童,文中有孙子、孙女儿、秀儿、弱小的孙女等以及可见“往日家中的安泰”“鞑子”“三弟”等用语,参照常书鸿的个人自传[2],表明人物群体与家庭环境经历比较一致。此文发表于1927年,当时陈芝秀17岁,常书鸿23岁,此文作者所署之名应与本文研究对象同一。
六 总 结
本文以中国留法艺术学重要艺术阵地《艺风》月刊为依据,经文献检索和整理,陆续发现一系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法女雕塑家陈芝秀的几件史料,这些史料较为零散,内容也呈现片段化特征,相对艺术家个案过往资料严重缺失,这些新材料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理解陈芝秀青年时期学习与艺术经历的重要窗口。她曾是敦煌学家常书鸿夫人,故与敦煌学史研究亦相关联。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中国留法艺术学会重要成员之一的陈士文当时的留学录取信息,以及同期留法青年夏晋熊、吴岩霖的录取信息,这些资料或可成为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留法学生情况的重要补充。这些材料无论是对艺术家个案或相关个案的研究,还是对近现代艺术进程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常沙娜. 黄沙与蓝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
[2]常书鸿. 九十春秋[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