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普罗斯特论《情节化与叙事性》

2021-09-02吴美玉

西部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解释叙事

摘要:有些历史学家在编写历史书时往往是先搜集细枝末节的东西,之后将其拼凑起来形成著作。而法国历史学家普罗斯特则强调“任何一个写作者都要从整体出发,根据文本的主题需要而搜集材料”,“历史学的运作是从整体到部分”。普罗斯特将历史著作分为叙事、描绘和评论三种类型,他以历史著作这一文本作为切入点,注重文本的情节化、情节与叙事解释、叙事性解释与描绘。强调历史学家应当以自有的意识形态内涵、偏好的解释模式和情节类型构建情节,从而形成诗性的、有独创性的风格。再由情节通过叙述、描绘、论证等解释方法实现,以达到文本的融贯流畅。这种方法将历史学当作一个文学种类来对待,可谓是“真實的小说”。但其情节有论证,且基于证据之上,有严格的考证方法。历史学本就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借用了文学的方式书写,却不会纳入文学范畴。

关键词:情节化;叙事;解释;描绘

中图分类号:K093/0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139-04

一、历史学的运作

历史学的运作确实不是从部分到整体[1]243。构建历史学并非是将关于某一题材的所有史料汇集在一起,再组织语言将其按照先后顺序描述一遍,正如法国历史学家普罗斯特①所举的例子:好像瓦匠用砖块砌墙那样。

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被历史学家作为史料使用。在普罗斯特看来,这些材料不像是一排一粒粒摆开的小石子,可以拾起就用而毫无任何顾虑,他将之比喻为“像是种成分混杂、开始时揉在一起的面团”。如保罗·韦纳②所说“各个事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在任何情况下,历史学家称之为一个事件的,都不是直接地和完整地被掌握的;它总是不完整和侧面的”。韦纳的话为普罗斯特的“担忧”做出了解释,我们脑海中存在的单个事件并不那么“单个”,它总有来龙去脉,有潜伏在该事件边界之外的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前因后果。但历史却是“对事件的叙述”[2]5,这些事件与其他事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如此,以人们不同的立场和眼光来看,每个事件又以不同的面貌存在,因此在叙述的过程中只能呈现其中的一个侧面,不能保证其完整性。

韦纳又说“历史是真实事件的叙述”[2]17。“真实事件”是已经发生的。在叙述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时,讲述者脑海中显然清楚自己所要讲述的大概主题,在讲述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引用其他事件作为元素,使之饱和充实。如果将历史著作当作完整的文本,其包含的内容是发生过的,历史学家的写作过程好像是一个事件的讲述者。作为“讲述者”的历史学家在构思该文本时,并不是先收集细枝末节的东西,之后将其拼凑起来形成著作。任何一个写作者都要从整体出发,根据文本的主题需要而搜集材料。因此说“历史学的运作是从整体到部分”。

按照普罗斯特的方法,我们将历史著作分为叙事、描绘和评论三种类型。当然并非所有历史著作纯粹属于这三种类型,也有相互交叉的类型,如以叙事为主但包含描绘,或是以描绘为主包含叙事这类的混合形式。不论历史著作属于何种类型,或是混合形式,显然它都是一个闭合的文本,有确切的起点和终点。事实上,这一闭合的文本是从历史这个无限连续的整体中凭一己之意做出分割的结果。

二、文本的构成

(一)文本的情节化

诚如前文所说,各个事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彼此相交,犬牙交错成一副网状。在此意义上,历史的网状组织就是我们将称之为一种情节的东西,一个非常人性而很少“科学的”由各种质料因、目的和偶然组成的混合物[2]52。

历史是无限连续的整体,史学工作首先就是要切割出其研究对象。历史学家随意切割的生活的一个侧面,在那里,事件有它们的客观联系和它们的相对重要性[2]52。当然,历史学家绝对不是随意切割历史的,他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即主题来切割。当根据主题切割对象后,一个情节就应运而生了。

对历史学家来说,确定情节,首先就是型构其主题。他建构主题,用一种首创的、建构性的动作来塑造主题,我们可以称这种动作为情节化[1]250。

情节化是文本的必要部分。首先它来源于对历史时间的切割,确定文本所涉主题的开始与终点,这一动作往往能起到解释的作用,对时间年代做出切割便是起到了解释的作用。历史学家对年代、各元素的选择自有其原因,它们必须对主题的诠释有所贡献。其次在情节的网络组织中都蕴含着一系列人物和一系列背景,对人物和场景的不同选择意味着选择了一个视角,以此为起点而逐渐呈现。最后情节化也决定历史学家将位于不同层次凸显主题,为了突出主题,历史学家不可避免地浓墨重彩与主题最为接近的元素,因此而出现轻重不一的层次,这是历史学家选择其镜头的焦距和分辨率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历史著作中所包含的年代、人物、场景、事件、近景、远景等各元素都由情节化进行选择。

(二)情节与叙事解释

在叙事中,历史学就是文学意义上的情节。叙述故事会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的顺序。叙述时讲述者不会刻意停下来解释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这一切都融汇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因此普罗斯特说解释就在事实本身之中,解释与叙事紧贴在一起。听起来,解释似乎是叙事中天然的存在。叙事起到解释的作用来自于叙述的三个特点:

首先,作为叙述者的历史学家既不是行动者,也不是直接的旁观者,这就使他与自己所叙述的内容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这一间隔使叙述者能够掌握完整的事件,从而进行讲述,并在讲述中进行解释。

其次,叙述蕴含着对情节发展与结局的事先了解。叙述者并非对一切事件进行讲述,当计划与结果之间存在差距、观察到的情境与人们根据规律预期的情境之间存在差距时才具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叙述者关注差距,关注发生的事情或者是没有预见到的,或者是已被预料到的。事件必须“有趣”。只有事先得知情节发展和结局才能看到其中的“有趣”,因此才被讲述,被解释。

最后,叙述性描述被构建成一种论证。故事的情节起伏不平,对于最“有趣”的“反常”部分,讲述者不自觉停下来给予其特写镜头,这是因为事件看上去偏离了轨道,需要对此进行解释,叙述由此进入了细节的描述。与此相对,叙述中当然就会有省略,因为这里没什么意思。

韦纳说:“所谓解释,几乎只是将一个可理解的情节组织起来的叙事手法。”解释是叙事的天然存在,叙事解释由此成为了组织情节的一种手法。

(三)叙事性解释与描绘

描绘是一种得出融贯性和内在联系的历史表达模式。描绘是对结构的解释,它具有同时性的一面。

历史学家构建的任何对象都不会在时间之外,因而对象是处于变动之中的,在对结构的描述内部拥有内含时间顺序的情节,这吻合在时间中说明元素一到达元素二的原因的叙事含义,因此普罗斯特认为在对结构的解释中确实存在叙事性。这是指描绘中是有叙事的,进一步说即描绘中同样是有情节的。对叙事性解释与描绘之间的这种关联,普罗斯特用以下两点进行说明。

描绘同叙事一样,都需要进行选择。分割出描述的区域,选择描述的对象,在描述中也会有聚焦的镜头,形成有层次的分析。和叙事一样,描绘也总是被问题限定,由问题形成结构,须知在这些问题中总会有在时间中的变化问题,这就超出了同时性的维度而跨进了历时性,与叙事不谋而合。

描绘看似是同时性的,是静止的描述,其中却极为隐秘地蕴含了已经过去了的事实作为参照物。描述是具有特殊性的,如果没有不相同的参照物作为对比就无法展现其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才让人们产生研究兴趣。因此普罗斯特指出没有任何历时性的比较观点,同时性的分析也就不可能存在。比较是在时间中进行的,没有时间性,就不可能有历史描绘,描绘的哪怕最小的情节也是从过去过渡到现在的。

三、综合的情节

事件与结构绝非对立的关系。所有发生的,所有变化的都是事件。事件是由叙事构成,它回答“发生了什么?”结构由描绘构成,它回答“那时是怎么样的?”因此历史学家根据所选情节的类型,可以将同样的事实性数据重新构建成事件或是结构中的元素。

历史学中包含了不可磨灭的时间维度的情节型构而成,也就是说,历史学由这种情节限定、修改和组织结构。从普罗斯特前文中已经得知由叙事组织情节,描绘中存在叙事,在这个层面来看,叙事最终都要压倒描绘,或者说事件最终都要压倒结构。结构总是暂时的、临时的,它摆脱不了时间的桎梏,它的核心是事件,是变化。

(一)综合的方法

在已完成的历史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叙事性解释、由原因和意图做出的解释、由规律性和融贯性做出的解释、论证、型构。那么它们是如何组织结合起来并形成能够让人理解的情节呢?普罗斯特对此给出了答案。

在第一个层次上,答案就在历史学家所写文本的结构之中。首先,叙事的前后顺序与逻辑中已经呈现出开始、经过和结果,历史学家无须特意停留下来说明清楚哪里是原因,哪里是意图,哪里是结果。将元素按照情节的发展放置在结构中时就已经做出了解释。文本的连贯反应了原因、理由和规律性在现实中也是紧密相连的。其次,论证包括在叙事或描绘之中,它统领叙事或描绘的纲要。

事实上,文本并非天然融贯流畅,它常常遭遇意外:完全是自然而然突然出现的事件、与之前其他历史学家的解说相悖的新解说、更难让人理解的解释。到此处,历史学家不得不停下来进行讨论,然后再重新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文本的叙述性被打断,它出现了不是叙述的片段。即使如此,文本依然具有融贯性,这是由于型构的情节确保了这一整体的融贯。情节之所以能够有此能力是因为文本的所有元素,不管其是不是支撑论据的证据,都属于自然推理。情节是给各种元素指派位置的框架,历史学文本就由这些元素编制而成。

在第二个层次上,作为历史学家型构文本的情节,通过自己提出解释。面对同样的问题,两个历史学家不会得出一模一样的答案,他们建构自己的且不同于其他人的情节,生产出原创的历史学。情节奠基于不同的東西之上,而这也事关文本的整体融贯性,情节由此处自己提出解释。同时正是情节决定了历史学家所构建历史学的类型。那么历史学家是如何编制自己的情节?

(二)情节的预设

从一本已经完成的历史学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具备一种有别于其他历史学著作的个性和原创性。正如上文所说,历史学家对相同问题的回答不会一模一样,他们构建自己独一无二的情节,形成自己的风格。

想要考察情节的预设,必须先要清楚情节是从何处出发得以塑造起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普罗斯特介绍了海登·怀特③的做法。怀特从19世纪的历史学和哲学两大领域分别选择四位大家,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来回答这一问题。毫无疑问,怀特也观察到了历史学著作的差别和不同类型,由此他试图确定历史学的风格。风格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历史学首先必须要有解释。怀特认为,历史学的解释有三种模式,即情节、论证和意识形态蕴含。由这些解释模式可以得知历史学的风格,它们不同的组合方式即是历史学的风格。

第一个层面上,怀特区分了浪漫的、讽刺的、喜剧的和悲剧的四种情节化。第二个层面上,怀特区分了形式论的、有机论的、机械论的和情境论的四种论证形式,也可以说是四种普遍的解释模式。第三个层面上,怀特描述了四种历史学家对社会的大致态度,即意识形态蕴含。包括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

这些不同类型的情节、论证和意识形态蕴含的组合形成了历史学的风格。怀特并没有在这三种类型之间建立任何必然的对应,它们的组合是灵活的。

怀特将建构情节的起点置于这三种解释模式上,通过它们的组合形成不同风格,依据这一风格建构自己的情节。这也回答了前文中情节是如何通过自己提出解释,保持文本的融贯性的。对怀特的这一说法普罗斯特做出了自己的评价:他的形式主义过于体系化了,因此难以让人完全信服,但他的反思打开了历史学认识论上具有启发性的视野。不能使人信服,但仍具有其价值[1]263。

对于情节化、解释模式和意识形态的绝对分类这一做法确实有些生硬,使人无法安然接受承认。但这种说法确实打开了一种局面,从文本的立场、历史学家的立场、叙述方式等不同方向做出综合思考,或许就是普罗斯特所说的“具有其价值”。在“过去实况”的制约下[3]82,又以“坚实可信的史料证据”[3]84为依托,历史学家有其倾向地选择历史著作的“创作”方式,从这一点可以说,“历史学家的活动是诗性的”,同时也是“创造性的”[1]267。

余论

在《情节化与叙事性》这一讲中,普罗斯特将历史学具象为历史著作,以历史著作为整体的文本,从总体视角逐步分析它的构建。

文本中内含一个称之为情节的框架,历史学家在构建该框架前,他自有的意識形态内涵、偏好的解释模式和情节类型已经在暗中“引导”他构建情节,从而形成诗性的、有独创性的风格。再由情节安排各个元素的位置,通过叙述、描绘、论证等解释方法实现,以达到文本的融贯流畅。

这种分析方法将历史学当作一个文学种类来对待,从这一角度看历史学,就使它接近小说,接近虚构。

首先韦纳已经旗帜鲜明地说历史学就是小说,不过是真实的小说。历史学同文学一样都有情节,但历史学的情节有论证,且这论证基于证据之上,它动用了多种证明装置,有严格的考证方法,这些是文学所不需要的。

历史学本就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没有像物理学那样属于自己的专业术语,它只是借用了文学的方式书写,借用不是照搬,它小心地规避了使自己陷入文学的危险。比如,历史学中不会使用夸张的写作手法,它谨慎地尽量使用客观、理智的方式,并有自己的专业规范和技巧。因此即使用文本的角度衡量历史学,历史学也不会就此纳入了文学的范畴。

注释:

①安托万·普罗斯特(1933—),巴黎一大历史学教授,专攻20世纪法国社会史。他所著的《历史学十二讲》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研究入门读物,《情节化与叙事性》是该书的“第十一讲”。作者从在法国如何做历史谈起,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历史学的关键问题和法国史家的治史经验谈,凝聚了法国史学的丰厚积累。

②保罗·韦纳(PAUL VEYNE,1930—),巴黎高师毕业,法兰西公学院荣誉教授,法国当代最出色的希腊-罗马史研究专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古罗马的性与权力》《人如何书写历史》等。

③海登·怀特(HAYDEN WHITE,1928—2018)他早年研究中世纪史和文化史,1960年后涉足历史哲学领域,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海登·怀特是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历史系荣誉教授,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新历史主义最主要的批评家,被誉为“在文化理解和叙事的语境中,把历史编纂和文学批评完美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安托万·普罗斯特.历史学十二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 保罗·韦纳.人如何书写历史[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作者简介:吴美玉(1991—),女,汉族,安徽黄山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史。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解释叙事
马克·吐温的墓中回忆录:《戏谑人生》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无罪辩护
关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重点问题的思考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大学英语阅课教学中的3+1
关于近地天体撞击地球原理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