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中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

2021-09-02阳忠艳

西部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校园欺凌中学生

摘要:通过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云南省牛街镇初级中学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有这么几个特点:1.寄宿制环境使欺凌具有隐蔽性;2.欺凌行为具有持续性;3.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地位不对等;4.学校和家长预防和干预手段有限;5.以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为主。采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该中学校园欺凌方案设计及执行,有以下对策与建议,社会层面上:创建反欺凌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关心学生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亲子沟通;净化社会风气,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专业层面上:壮大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入驻校园;加强社会工作预防干预;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工作联动机制。

关键词:校园欺凌;小组工作;中学生;青少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5.5;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012-03

近年来,欺负事件在我国中小学校园频繁发生,欺负手段多种多样。这不仅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2017年,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2.5%的中小学生在学校受到欺凌,6.1%的中小学生经常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凌。根据在校学生总数,中国1.3亿中小学生中有4300多万人受到校园欺凌,有700多万名学生经常受到欺凌[1]。本文以云南省牛街镇初级中学(以下简称N中学)为例进行了研究。该校缺乏防止欺凌的机制,而且较少开展法制教育。欺凌行为很猖獗。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靠务农为生,他们受教育程度低,忙于赚钱,没有时间教育和照顾他们的子女。有些学生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陪伴和照顾,容易受到欺凌。本文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了解该校欺凌情况,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进行干预,并提出应对方法。

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心理学家奥维斯(DAN OLWEUS)最早开始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地受到一个人或几个人施加给他的有害的行为,并且他或她不能有效保护自己,这时候,他或她就受到了欺凌[2]。在美国,校园欺凌的学术定义是:“一个人如果反复遭受一个或多个其他人的负面行为,就是遭到霸凌。”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并认为欺凌是由欺凌者、被欺凌者、协助者和旁观者这四个角色的相互作用共同造成的,从而伤害了受害者的身心[3]。国内学者认为欺凌中行為人大多通过持续性采取具有权威、羞辱、骚扰等内容的行为,从而达到恐吓、控制行为对象的目的。由此可见,校园欺凌是一个或多个学生个人或群体在校园内外通过身体、网络或语言等方式,故意实施的欺凌或侮辱,造成对方身体、精神或财产损害的事件。

一、N中学校园欺凌问题分析

(一)N中学校园欺凌情况

N中学位于云南省的农村贫困地区,总共有547名在校学生,笔者通过抽样调查,选取100名学生填写问卷,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结果显示,该校有31%的学生受到过校园欺凌,有45%的学生目睹过欺凌行为,而学生家长没有对子女进行过欺凌防治教育的比例达25%。寄宿制环境使欺凌具有隐蔽性。N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住校人数高达90%以上,该校有两栋学生宿舍,每栋各有一个宿管老师,宿舍发生欺凌事件后无人举报,两名宿管对学生的欺凌行为也不了解,长期疏忽,纵容了欺凌者的行为。校园欺凌一般发生在晚上,宿舍、厕所等地方频发,不容易被老师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看到,但多数人选择了沉默,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欺凌行为具有持续性。两个人或小群体如果结下了矛盾,便会长期进行纠缠,弱势的一方多选择避躲,欺凌者便会变本加厉。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地位不对等。N中学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存在关系和力量的不对等,高年级的同学为了在低年级中树立威严,会对低年级同学进行欺凌,如若低年级同学不屈服,且势力较弱,便会遭到高年级同学的打压。欺凌者常常根据他们的情绪和受害者的行为来决定是否欺负他们,受害者由于自身性格懦弱,不敢向别人报告,致使双方力量差距增大。

校园欺凌的类型包括网络欺凌、语言欺凌、肢体欺凌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是利用互联网传播谣言和他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让被欺凌者的心理受到挫伤;语言欺凌主要是通过语言攻击、辱骂和背后说坏话等方式进行欺凌;肢体欺凌主要是对他人拳打脚踢、动手动脚,造成他人身体损伤;关系欺凌是对他人进行孤立、排挤、蔑视,让被欺凌者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4]。经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N中学校园欺凌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以下事件中的名字均为化名):

肢体欺凌,如:小A和小B是N中学初二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一次,小A在打饭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小B的头发,小B转过身,就极具挑衅的对小A说:是不是想打架?小A也不甘示弱,后两人约好了打架的时间和地点,当天下午放学后,两人便在宿舍前的操场上分别喊来了十来人,准备打群架,后被保卫发现,将其驱散。后来小A和小B又约好了在宿舍熄灯后,在楼道上单挑,无人管制和举报。

言语欺凌,如:小C和小D都是初二年级同班的男生,因为小C说话结巴、不流畅,所以小D经常在同学面前嘲笑他,还给小C起外号,辱骂小C,导致小C更加自卑,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与同学的交流逐渐变少。N中学的男生主要以肢体欺凌为主,对被欺凌者拳打脚踢,伤害他人身体;女生主要以言语欺凌的形式,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进行辱骂,在背后说对方坏话,对其排斥和孤立。

(二)N中学校园欺凌特点

对搜集到的案例和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出了N中学校园欺凌的特点,如下:

1.寄宿制环境使欺凌具有隐蔽性

N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住校人数高达90%以上,该校有两栋学生宿舍,每栋各有一个宿管老师,宿舍发生欺凌事件后无人举报,两名宿管对学生的欺凌行为也不了解,长期疏忽,纵容了欺凌者的行为。校园欺凌一般发生在晚上,宿舍、厕所等地方频发,不容易被老师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看到,但多数人选择了沉默,怕引祸上身。

2.欺凌行为具有持续性

两个人或小群体如果结下了矛盾,便会长期进行纠缠,弱势的一方多选择避躲,欺凌者便会变本加厉。

3.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地位不对等

N中学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存在关系和力量的不对等,高年级的同学为了在低年级中树立威严,会对低年级同学进行欺凌,如若低年级同学不屈服,且势力较弱,便会遭到高年级同学的打压。欺凌者常常根据自己的神志和被欺凌者的表现决定是否进行欺负,被欺凌者害怕遭到报复,不敢向老师和家长诉说,以致双方力量差距增大。

4.学校和家长预防和干预手段有限

学校教师通常只在学生来举报以后才进行管理,对欺凌者进行教育,方式比较传统,无法彻底改变欺凌者的不健康心理,该校也没有心理咨询师和法律顾问,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得到妥善处理,学校通常只进行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校园欺凌发生后,多数家长会找对方家长商量或者找老师调解,只能解决这一次欺凌事件,欺凌者缺乏同情心、霸道、占有欲强的心理没有得到改变,还有再次发生欺凌的可能,而被欺凌者自身胆小怕事,被欺凌后造成的心理阴影无法消除。

5.以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为主

校園欺凌的形式有网络欺凌、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N中学的男生主要以肢体欺凌为主,对被欺凌者拳打脚踢,伤害他人身体;女生主要以言语欺凌的形式,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进行辱骂,在背后说对方坏话,对其排斥和孤立[5]。

二、小组工作介入N中学校园欺凌方案设计及执行

(一)小组理论基础

本次小组工作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它利用认知来改变行为,调节非理性意识。认知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中起着中介和协调作用。一个人的认知影响他的行为和情感,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认知来解释,认知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就可以影响他行为的改变,将认知应用在行为改变上,强调认知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以及内部认知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6]。在小组活动中,笔者采取游戏、小组分享、视频和绘本等形式,使小组成员首先理解和理解校园欺凌的概念,然后通过改变小组成员的错误认知,认识欺凌的危害,学会管理情绪,增强同理心,最终改变,减少欺凌的发生,学会预防和应对。

(二)小组活动计划及执行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采用小组工作方法,设立成长小组,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小组活动分为七节,前三节活动着重调整组员的认知,了解校园欺凌的概念,形成对校园欺凌的正确认知;中间三节活动侧重组员的情绪管理和共情能力提升,让小组成员了解自己的情感,正确管理和宣泄自己的情绪,矫正不恰当行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最后一节活动侧重于巩固组员在小组中的所习得的经验和技巧,鼓励组员相信自己,在生活中积极实践,正确看待校园欺凌,处理组员的分离情绪,宣布小组活动结束。在小组活动开始的时候,笔者引导组员制定小组规范,和组员一起营造安全信任的小组氛围,通过游戏环节吸引组员的注意力、提升其主动性,培养组员间的默契,让组员为了小组共同的目标做出努力,引导组员进行情绪控制,学会应对欺凌的对策,最终提升组员的能力,结束小组。

(三)小组工作介入N中学校园欺凌的反思

首先,缺乏个案和社区工作等综合干预措施。在介入方法上,我们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通过发现小组成员的共性,制定活动计划,开展活动,以减少小组成员的欺凌行为,笔者从干预和预防的角度,只进行了微观到中观的干预。然而,不能有针对性地处理群体成员个体化的问题;在学校一级,没有关于欺凌的活动,也没有达到宏观层面。第二,活动的持续时间很短。这个小组活动进行了七次,但干预的持续性不够,时间短。开展针对群体成员共性的活动后,缺乏防止校园欺凌的骨干力量培养,服务范围未能扩大到全校。学校预防校园欺凌的探索有待完善,整个干预过程尚未形成一个专业的干预体系。最后,人力和资金匮乏。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组织和政府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只有一个人,村委会成员只能起辅助作用,难以开展长期的活动。团体活动没有足够的资金补贴,需要与政府联系,申请财政支持,联系多种资源,推动政府政策转变。

三、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层面

第一,创建反欺凌的长效机制。校园欺凌问题发生的载体都在学校内,学校应该对校园欺凌问题承担主要责任。学校要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营造互助互敬互爱、尊师爱校的和谐校园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心理健康保护门户;对老师进行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干预能力;学校应该与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及时发现具有欺凌行为的学生,将其转介给社会工作机构,让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理论和技巧进行干预;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举报平台,让学生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举报,对欺凌过程详细描述,让学校了解校园欺凌发生的情况,并有效干预,降低隐蔽性,减少欺凌给学生带来的伤害。第二,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关心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该参与学生的生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具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亲子沟通。父母应该用言行影响子女,以身作则,引导子女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不对子女专横、纵容或暴力,正确对待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度过最叛逆的阶段,与子女进行沟通,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第四,净化社会风气,优化学校周边环境。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优化学校周边环境,打击利用青少年无知赚钱的不法分子,禁止青少年进入不适宜场所,保护青少年。学校也要和家长一起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向学生宣传自我保护知识,高中生要有安全保护意识;家长应留意子女玩手电话的情况,与子女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7]。

(二)专业层面

第一,壮大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入驻校园,让更多的社会工作进入校园。政府应购买社会服务,为社会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之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实现良好发展态势。第二,加强社会工作预防干预。社会工作者应该与学校合作,提前进行预防,在校园内开展预防校园欺凌的工作。通过主题会议和讲座的形式进行宣传,增加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校园欺凌发生后,社工应及时介入,为欺凌者和受害者提供辅导、咨询和纠正等治疗服务。社会工作者还应该从生态系统入手,了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服务对象进行系统评估,决定是否需要改善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的干预。第三,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工作联动机制。社会工作者应该促进多方建立联动机制,从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工作入手,加强四者之间的合作,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利用各方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欣.校园欺凌中的学校侵权责任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6).

[2] DAN OLWEUS.Bullying At School Long-Term Outcomes for the Victims and an Effective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J].Springer US,1994(12).

[3] 邓达奇,戴航宁.我国校园欺凌的治理体系研究——“伦理+法治”的分析框架[J].深圳社会科学,2020(4).

[4] 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

[5] 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6]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9-72.

[7] 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

作者简介:阳忠艳(1998—),女,汉族,云南昭通人,单位为云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校园欺凌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
小组工作方法在中职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