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2021-09-02张榕玲俞树煜
张榕玲 俞树煜
(1.兰州城市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开展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微课作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普及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慕课”“翻转课堂”在我国的兴起与普及,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微课,近几年关于微课的研究文献呈井喷态势。同时,几年来各地也开发了较多微课资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微课程比赛、讲座、制作培训会等层出不穷。有学者甚至认为应将微课排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趋势及热点中的第一位(钟晓流,宋述强,胡敏,杨现民,李海霞,2015)。受疫情影响,全球开启了网课模式,微课作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单元,又一次受到了世界的青睐。为了使这一新型数字化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应用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变革,提升学校教育绩效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必要更好地梳理微课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微课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的判读,梳理微课研究的发展轨迹,探求对微课从初步认知逐渐走向成熟体系的发展过程。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知识可视化的方式,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技术,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梳理微课的研究现状,探求微课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为今后新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根据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规律,绝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都会集中发表在少数核心期刊。为此,本文选择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中的发表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时间设定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以“微课”“微课程”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1 613篇。剔除重复、会议通知、人物采访、投稿须知、与主题不符的文章篇数142篇,得到1 471篇有效研究样本 。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以定量研究为主,辅以定性研究的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关键词共词分析法等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文章选择关键词共词分析法是由于与传统的靠个人主观归纳的文献综述方法相比,它能够更为客观、直观和科学地进行分类,能较好地克服传统文献研究法偏于主观、定性归纳等弊端。采用文献计量和分析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科学知识图谱,能够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
(三)研究过程
运行CiteSpace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在处理微课的研究热点部分,采用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进行热点分析时需要结合高频及高中心性文献或术语进行分析。在微课研究热点迁移部分,选择图谱选项中的热点迁移图谱绘制出相关知识图谱,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微课研究热点可视化呈现
对2010年至2020年的1 471篇文献的关键词绘制热点图谱,呈现了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微课研究热点图谱
本研究取高频关键词的前37个,按频次排序如表1所示。
表1 高频关键词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统计表
(二)微课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本研究将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和词频结合进行分析,因为同时具备高中介中心性和高词频的节点才能代表研究广泛且在众多节点网络中较为重要。通过对图1和表1中高频词汇和高中介中心性词汇的综合分析,大致可将2010年至2020年微课研究的热点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微课的应用
从可视化图谱中可以看出与微课应用相关的关键词所占比例最大,结合图1和表1相关的高频、高中介中心性术语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慕课”“mooc”“微课教学”“移动学习”等,这些是微课应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具体研究的视点集中在学科教学、教学模式构建上。在学科教学中以基础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为主,主要探讨了微课应用的方式、方法或应该采取的策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微课主要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慕课学习、智慧课堂、创客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等。其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文献所占比例最大,如祝智庭、管珏琪和邱慧娴(2015)所提到的,目前在翻转课堂中应用最多的是微课,说明微课是翻转课堂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支撑。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微课的一个集成体,从表1可看出关键词“慕课”“mooc”的引用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值都较高,众多研究者主要从基于微课的慕课开发和具体学科慕课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进行讨论。如夏冬生、孙先念和朱公志(2019)在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特性及其相互关联性的探究中提出,微课是点、慕课是线,微课或(和)慕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一种重要的策略。微课的教学模式研究也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因为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信息化教学绩效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微课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最基本构成要素。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和祝智庭(2014)强调,微课的教学应用模式除了支持翻转课堂教学外,还可应用于课内差异化教学、课外的辅导答疑等多种教学模式。2020年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从兰国帅等(2020)提出的在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中可以发现,无论教学模式如何迭代改变,微课作为重点核心知识的承载体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微课与“翻转课堂”“慕课”“教学模式”之间就仿佛是一种“辅车相依”的关系。随着近几年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纵深热度发展,微课的应用研究也会趋于深度发展。焦建利(2013)曾预言:微课的应用对于移动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其发展也必定引发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数字化教学改革。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VR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入,微课的应用形式也将拓展,智慧化的微课应用也将不期而至并火速升温。
2. 微课的设计
教学设计是微课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它有别于传统的基于单元或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法与策略。由图1、表1可知,与此相关的高频、高中介中心性术语有“设计”“微课设计”“教学设计”“对策”等,由此,微课的设计研究为微课研究的第二大热点。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微课的设计研究分别是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微课使用平台设计、微课的内容资源设计和微课的策略方法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展的。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主要是将微课设计看作是“微课程”的设计,从课程所包含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上进行创新性设计,代表性的有刘小晶、张剑平和杜卫锋(2015)提出的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微课使用平台的设计主要从微课、微课网络平台等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流程上去探讨,具有代表性的是余胜泉和陈敏(2014)提出的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在学习元理念指导下设计的微课学习平台是一个具有各项特色功能的新型开放学习平台,其亮点是微课的设计从面向内容转向面向学习过程。除此之外,思想较新的还有从MOOC、Blend Learning、微信公众平台理念出发设计微课网络平台。微课的资源设计是为了提升微课资源的教学效能,把微课仅仅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学习内容或资源进行设计。从微课建设的起点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待、制定策略等真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几方面,代表性的有胡铁生、黄明燕和李民(2013)提出的要把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型资源”,要多从受众(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角度考虑,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活动设计等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微课的策略方法设计主要是针对当前微课设计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对微课应用的教学策略方法进行创新,具有代表性的有郭绍青和杨滨(2014)引入生物“趋同进化”理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构建SMVP微课趋同教学应用环境模型,总结提出了有效的微课趋同设计的方法和实施策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差距难以缩小的问题。蒋立兵、万力勇和陈佑清(2017)构建了面向用户体验的微课设计框架。孙田林子、沈书生和张舒予(2017)提出了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五维度”策略,即从横向三层面(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和纵向五要素(学习者需求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来设计情感化的微课。设计是任何教学资源最起始的重要步骤,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微课设计,只有设计出合理、适用、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才能为后续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智慧化教学的推进,如何设计出智慧化的微课也将是热点中最受关注的,因此针对此部分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3. 微课的开发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资源是开展教育信息化学习活动的必备条件,结合图1和表1可知,与微课的开发与制作相关的关键词如“微视频”“教学资源”“资源建设”“微课资源”“开发”等的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值都较高,微课资源开发类文献主要涉及到微课资源库建设、微课网站开发、微课平台建设等,大多数研究都聚焦在微课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及注重资源的互动、共享、重组与再生上。研究者们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如选题不精、定位不准、互动效率低、支持性资源少、个性化学习服务缺失、成功实践案例少等进行探讨。王玉龙和陈奕如(2015)以国内微课资源为例进行了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研究,探求微课资源建设的全新途径。吴秉健(2013)通过对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的剖析得出了国外对微课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策略,以期为国内微课资源库的开发提供借鉴。张一川和钱扬义(2013)选取Khan Academy、TED-Ed和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等微课资源网站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丰富微课内容呈现形式、完善相关配套资源、拓展教学应用等微课资源开发建议。亦有学者从微课的制作技术上探讨微课的开发途径,或从资源的建设角度对微课的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都将引导微课的开发向纵深热区发展。
4. 其他热点
结合图1和表1可知,除了以上圆环较大的研究热点外,还有零散分布的中心性值大于0.05的小圆环,如“微时代”“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创客教育”“互联网+”“大数据”等关键词。“智慧教育”“创客教育”是2014年后教育界较为热门的话题,江苏师范大学的陈琳和王运武(2015)认为,“智慧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已有教育信息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以智慧的思维去引领微课的应用。全球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教育的创新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杨现民,李冀红,2015)。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中,微课将大有用武之地。由此看来,微课这一新型资源并不是短时炒作,而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且将在未来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可以说,微课是智慧教育的教学资源,慕课和智慧校园是教学环境,教育大数据是智慧管理的依据,翻转课堂是创新的教学方法论,而创客则是智慧教育要培养的目标主体(陈琳 等,2015)。
三、微课研究热点迁移可视化分析
运行CiteSpace,得到如图2所示的研究热点迁移图谱,可以发现:新出现的研究主题不同于当前的研究热点,新研究主题词共现频率较少,但某些关键词的词频年份分布较为稳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些新研究主题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研究热点。以“微课”“微课程”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最早一篇中文文章发表于2010年。因此,这里所选时间节点是从2010年至2020年。从热点迁移图可以明显看出,从微课出现至今,国内微课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词如下页表2所示。
表2 微课研究发展阶段关键词统计表
图2 微课研究热点迁移图谱
第一,探索起步阶段(2010年至2011年):这个时期出现的高屮心性关键词不太多,但被引频次很高。这一阶段也可以认为是微课的“微资源构成”认识与实践的阶段(张一川,钱扬义,2013),发表在该时期的文章不多但大多为国内微课研究的“开山之作”,主要是对微课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及微课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初步探讨,微课的概念和初步应用是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这是微课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对微课的发展起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二,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至2015年):这个时段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激增,聚集了较多高屮心性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大部分依然代表着当前国内微课的研究热点。从陡增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国内对微课的研究进入了热潮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微课的设计、开发、利用、制作及资源建设等问题,研究中大多都是围绕“微课程”“翻转课堂”的模式构建来研究微课应用的。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微课的开发与应用。这也表明对微课的研究开始进入了成熟期,人们开始关注微课的制作、使用等问题。从此微课进入了“微教学活动”认识与实践阶段(胡铁生 等,2013),这一阶段对微课的内涵认识更加深入,研究的热点从微课的资源开发逐步向应用转变。这个时期的研究文献数量陡增,对微课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做了全面准确的阐述,这些研究内容在国内微课研究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对后面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多元化探索阶段(2016年至2020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更多新的关键词术语如“新媒体”“智慧教育”“创客教育”等,由于时间较短,它们的中心性不高,引用频次也并不高,但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将为后期微课的相关研究起到指引作用。从这一时期关键词的分类可以看出,微课的研究转向了微课的应用模式、微课应用教学设计和微课应用的环境建设这几方面,因此,微课的应用仍是研究重点。这一时期随着微课研究的不断深入、成熟及视角多样化,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微课的设计转向更好地运用微课,且与当前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如相关新媒体、创客教育、智慧教育结合较为紧密。
从微课研究热点的迁移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微课从最初的简单认知与应用逐步上升到对高质量微课的设计、开发再到多元化的应用探究上,每一个阶段的提升都是以“微课的应用”为目的做深度的探讨。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其存在就是为应用服务的,从前面对微课的热点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其完全符合教育技术定义中对学习资源部分的阐释与要求,也说明当前我们对于微课研究热点方向的把握是正确的。
四、微课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对微课研究热点的分析和三个研究阶段的梳理,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微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设计”“开发”“应用”三大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微课的构成体系研究逐步健全,内涵认识更加深入,开发途径更加丰富,应用模式更加多样,但微课的评价研究是当前的研究弱项,这应是今后微课研究的一大关注点。当前我们正处于智慧教育的全新阶段, 微课与智慧教育相互作用 ,微课只有置于智慧教育框架内,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智慧教育也只有微课的加入,才能实至名归。着眼智慧教育来设计微课,是时代性的崭新课题(陈琳等,2015)。因此,在国家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微课上升到智慧教育层面,让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智慧化,在未来教育中发挥巨大功效,将是未来微课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1. 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
“微课热”方兴未艾,高度信息化基础上的智慧教育刚刚起步,未来微课的研究应用必须置于国际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应创新微课制作形式,充分发挥微课制作技术的视觉效果,兼顾微课设计制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重视微课设计制作对智慧学习的支持作用,引导更多的一线教育者成为微课设计制作的主流。制作开发出具有引领作用的品牌微课程,进一步提升微课智能学习效果,以适应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学习者。这些是未来微课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将微课置于智慧教育框架之中,立足智慧教育设计微课,设计智慧型微课,是时代性的崭新课题(陈琳 等,2015)。
2. 微课资源平台开发趋于智能化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微课学习与管理平台将为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是微课资源建设必然的发展趋势。今后,微课的开发将在学习科学理论指导下和全媒体的支撑平台上更加专业化。在已有微课资源库基础上进行重组创新,形成系统性课程模块,构建更加符合创客教育、智慧教育思想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和知识体系。同时与大数据的应用相结合构建出面向对象的个性化、高效学习与创新思维的智能化的微课平台。开发的微课平台及其配套资源应能满足微型学习、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的多元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新开发的微课平台应增加机器发现、信息推送、大数据挖掘研究、交互式学习模式、“互联网+课堂”等创新性技术。通过技术与教育、学习科学理念的融合让微课平台具有诊断、交流、学习记录、数据分析等功能(王蕾,李俊,2015)。
3. 微课应用趋向于多样化的模式构建
微课作为一种“草根式”资源,其应用的目的是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今应用的领域不断拓展,势必要求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构建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型数字化学习的需要,因此微课应用的研究需更加理性化,由虚变实。微课的教学模式逐渐向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式微课教学和智慧化学习模式设计方向发展,如现在已经出现的针对个别科目所进行的交互式学习、虚拟仿真、3D视频体验式微课教学模式设计课例。总之,微课的应用研究将逐步由单一的理论研究向多样化和更为具体的教学应用研究迁移,应用模式的构建将更加趋于合理,与相关基础理论的结合也将更为紧密,这些发展趋势将为信息化新型教学模式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4. 微课评价体系构建趋于完善化
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引领微课持续发展的指南。因此,建立一套兼顾微课内容和形式多元化、客观、公平、公正与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国内相关学者从2015年才开始对微课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逐步探讨,最初是黎加厚(2013)提出的“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五大微课评价指标和17条微课设计建议。随后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岚和张一春(2015)提出了由六个一级指标和十五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从微课的本质内涵入手,结合了微课的特点和设计原则,涵盖微课设计开发的各个层面,是目前来说较为完善的一个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智慧教育的发展,东北师范大学的孙聘(2015)又尝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借助Nielsen 的计算机系统可接受性模型制定了微课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将微课视为教育产品,构建出了由两个一级指标八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完全是从学习者的使用体验上进行评价系统的构建,符合当前微课以应用为首的主导思想。除此之外,大部分研究者是针对具体的学科内容进行了多元化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由此可见,微课评价体系为适应微课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将向科学、公正、多元的方向完善,以促进微课更好地发展。
综上所述,分析已有热点和未来发展显示,近年来微课研究呈现出的两大研究趋势: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化、精细化,研究方向更加理性化、明确化。这一趋势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中的智慧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强微课基础研究的理论化、资源完备化、设计合理化、开发智能化、应用普适化、评价多样化,是我们继续努力发展和探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