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出一片新天地

2021-09-02沈华英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造句竹竿词语

文|沈华英

听课时,我总习惯翻看一下学生的作业本。一天,走进一个低年级教室后,又顺手翻看了身旁几个学生的作业本。看到他们的字迹不但工整,而且漂亮,教师批改规范、及时、细致,由衷感到高兴。但是,细看学生的作业,发现几个学生的造句惊人雷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跟老师交流中我得知,在口头造句时学生的句子丰富,但是,考虑到有些字不会写,万一写了错别字,考试时是要扣分的,因此,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句子,学生就照着抄了下来。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何为造句?造句是学生运用词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写话的一种初步的、简单的形式,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其中的“造”包含着学生的个性、灵性、创造性。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造句教学。曾经看到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造句的一个案例,堪称造句教学的经典。

于老师首先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读课文原句:“小海鸥想,啥样的船我都见过,可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它决心去看个究竟。”然后引导学生弄明白“究竟”在这个句子中的意思。待学生弄清“究竟”在这里是“明白”后,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遇到的需“看个究竟”的事。学生马上造出这样的句子:“家里来了一群人,我连忙迎上去,想看个究竟。”“听说学校乐队获得了一等奖,我真想去看个究竟。”显然学生已经会用“究竟”造句了。但是,于老师的造句教学并没有就此打住。他借助短语“问个究竟”“探个究竟”,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继续造句。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被调动起来,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不过学生虽然造了好多句子,都是同一类型的句子———陈述句,取得都是同一义项(明白)。于老师接着出示一个例句:“早晨,小强怎么也找不到红领巾,他自言自语地说:‘红领巾究竟放在哪里了呢?’”引导学生弄懂这个“究竟”的意思——到底,因不明白而追问,让学生找出了另一类型的句子——疑问句。最后,于老师让学生以“恐龙”“外星人”为话题,写一段话,用上两个意思不同的“究竟”。于老师这样设计造句教学,环环相扣,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

生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每一片叶子都有它独特的形状,每一朵花都有它特别的香味,每一个孩子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造出具有个性化的句子。我们在造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几点:

首先,要弄清词语的意思。凡是要求造句的词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清楚它的意思,弄明白它运用的范围。比如“新鲜”一词,既可以说“今天的蔬菜很新鲜”,也可以说“这个话题很新鲜”。对于多个义项的词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巧妙地加以拓宽,以便学生在造句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语文一旦与生活结合起来,就生动起来。”造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联系沟通,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造出丰富多彩的句子。比如“连忙”一词。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同学们,什么时候,你连忙做什么?”“什么时候,你看到谁连忙做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要下雨了,我连忙关上窗子。”“妈妈下班回来,我连忙帮她把包挂起来。”“我发烧了,爸爸妈妈连忙开车送我到医院。”“小明不小心碰掉了小强的书,连忙捡起来放在课桌上。”这样的句子,不仅语句通顺,而且有画面感、现场感。

再次,要善于引导学生造出形式丰富的句子。比如“跨越”,可以造这样的句子:“我奋力一跳,跨越了竹竿。”“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我终于跨越这根竹竿啦!”也可以这样造:“这样高的竹竿,我能跨越过去吗?”还可以这样造:“看着小明轻松一跳跨过竹竿,我对自己说:‘难道我就跨越不过去吗?’”同样是用“跨越”造句,但是,句子的类型多样了———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反问句。这种多形式的表达,在高年级尤其需要训练。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整词语的位置。比如“吩咐”造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叮嘱”放在句子的中间——妈妈在上班前叮嘱我:“放学回家后记着收衣服。”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叮嘱”放在句子的后面——“吃过饭后要记得刷碗哟。”妈妈上班前叮嘱我。

这样丰富多样的造句,激活的是学生的思维,催生的是学生的生命,勃发的是学生的灵气,即使在考试时因错别字出现扣分又何妨呢?

句子是文章的基础,把写句子的基本功练好,才能写好文章。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造句教学,把造句教学与关注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体验联系起来,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巧妙地给学生启发和指导,活跃学生思维。只要我们重视了,一定能使学生妙语连珠,造出“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造句竹竿词语
扛竹竿进城
容易混淆的词语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找词语
爬竹竿
一根竹竿
造句
词语欣赏
长竹竿的帽子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