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成都人口
2021-09-01张静
张静
前不久,成都市公布《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公示)。该《规划》范围为成都市行政辖区,面积14335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0至2035年。人口规模方面,确定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同时按照规划城市人口上浮20%配置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用地。
此前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全市常住人口为2093.78万,与2010年“六普”相比增加了581.9万。增长38.49%,年平均增长3.31%。
七普数据还显示,过去十年中,中国人口增量最大的城市,第一是深圳,714万;第二是广州,598万;第三是成都,581.9万。
常住人口首次跨过“2000万+”门槛,人口增速仅次于深圳、广州,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中国第四个两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成都凭什么?
新增人口从何而来?
2093.8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占四川全省的25%。
据统计,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间,成都累计人口增速超969万,仅次于深圳市,是国内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西南财经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王学义分析,2000万级常住人口规模必定对成都未来发展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新增的人口,不仅来自省内流动,也有一部分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回流。“成都,作为西部最成功的区域中心城市,会吸纳大量不能进入一线城市的人口。”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分析。
成都是强省会代表,2018年四川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省域经济发展新战略,以成都带动全川发展的格局正逐渐形成。
作为西南产业重镇,近年来成都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改善,交通等各种公共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城市变得越来越宜居。此外,成都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行政区划调整。
2020年4月28日,成都设立东部新区,简阳市被划为成都东部新区。这一行政区划的改变为成都市带来了不少新增人口。
新增人口的分布很有特点。
据成都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成都有21个区域常住人口增加,增量排在前五位的区域依次为新都区、双流区、成都高新区,郫都区、龙泉驿区。
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到2035年,成都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2300万,新区将成为新增人口的主要承载地。具体来看,东部新区人口规划为160万,天府新区规划人口为580万至630万,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成都”。
人口增长也是成都经济和产业发展能力发展的证明。
近些年,成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中国经济版图表现亮眼。2010年到2020年十年,成都GDP排名从全国第13名跃居到第7名。2020年全年GDP增长4%。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
人口红利有多大?
在各地纷纷推出“抢人大战”背景下,人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
6月26日,成都,周末的春熙路人头攒动游人如织
西南财经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王学义分析,2000万级常住人口规模必定对成都未来发展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人口和人才的规模性集聚,奠立了经济发展坚实的人口基础,意味着劳动力更丰沛,市场规模效应更强,消费空间更大,人口数量红利与人口质量红利并举的条件更成熟等。这将使成都在‘双循环发展战略格局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人口规模性综合效应得到有力释放。”王学义说。
新增人口中人才数量的增速较快,为成都提供了较优质的人口紅利。根据七普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35.63万,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10年的1.6万增至近2.56万。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杨成钢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成都的人口质量和高学历人口数量均处于中上水平。
对于年龄结构,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陈智表示,四川传统数量型人口红利即将消减,但随着教育水准提升、延迟退休、企业家返乡创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四川结构性人口红利将延续。
综合来看,成都市人口虽有大幅增加,但真正属于自然增长的占比并不高。杨成钢认为,较大比重还是由于人口的迁移流动所带来的。“未来,成都的东面和南面会进一步保持人口的相对集中,人口居住的数量在这两个地方也会有较快增长的趋势。”
人多了,挑战也来了
人多了,考验城市治理水平的问题也多了。生活在“天府之国”的新老市民,近些年充分体会到城市的繁华,也感受到交通、入学、看病等公共资源方面的挑战。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分析,在公共服务层面,成都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通勤和环境。能不能做好职住平衡,在空间上做好公共服务布局,影响着成都能否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俯瞰成都
作为影响我国经济版图的大事。成都的崛起,让西部发展的有了一个关键支撑点。在陆铭看来,成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和周边都江堰等城市连片发展的都市圈形态,未来还会实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
也有分析认为,成都的虹吸效应十分明显,从四川省公布的统计看,除绵阳等少数城市,四川其他城市对人口并无太多吸引力,圈内部分城市人口可能还会呈现负增长态势。
未来,成都会“一城独大”吗?
“在都市圈范围内,人口还会进一步集聚,形成一体化的增长极,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成都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陆铭认为,“如果把均衡发展看成是人均GDP和生活质量差距的缩小,人口和经济活动向中心城市周围的都市圈集中,不一定就会带来不均衡的发展。”
陆铭团队跟踪调研发现,珠三角、安徽省和河南省等区域,都市圈内各城市人均GDP差距都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
对成都来讲,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心城市在增长过程中能否增强包容性。
“中心城市扩张可以从外围吸收大量低技能和低收入劳动力来就业、居住,对成都的要求是为这部分人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让城市成为一个适合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发展的共同家园。”陆铭说。
从生产与消费上看,要想发挥成都都市圈的外溢效应,在基础设施联通的基础上,经济一体化趋势应逐渐加强。在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的产业会向现代服务业集中,赋能外围制造业,中心城市负责研发设计以及后端的产业链、销售,外围城市负责制造,分工更加科学。
外围的城市居民如能享受到中心城市不断升级的消费型服务业,包括多样性的生活性消费和高质量的医疗、教育,那么反过来,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以后,中心城市也会产生对外围城市的需求,比如农业、旅游。如此,不同城市就会形成协调的分工,有序的发展格局。
这是成都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体现在人口增速背后的城市潜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