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球抛掷训练对中学生女排运动员上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1-09-01姜磊杨志虹李彤
姜磊 杨志虹 李彤
(1.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湖南长沙 410083;2.周南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8)
作为“三大球”之一的排球运动,具有击球时间短、技巧性强、技术要求高,场上分工细,进攻、防守对抗激烈,技、战术配合复杂又多变等特点。爆发力是排球运动技术发挥的重要基础,如何有效提高排球运动员的爆发力,已成为排球体能教练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1]。
药球训练是一种非常好的末端释放训练方式,海外研究者探究出一个新的理念,即后激活加强效应。这种效应通过给予肌肉较强的刺激,在短时间内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从而促进肌纤维的增长,使肌肉产生的张力得到最大的提升,有助于在运动中有更好的表现。药球训练也是一项能够很好地增强旋转爆发力的训练方式[2],该研究旨在探究药球抛掷是否对排球运动员的上肢击球有激活效应及是否能诱导出后激活增强效应,为促进排球运动员在赛前、赛中募集到击球动作涉及的重要肌群,激活运动链,使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比赛的整个环节保持较高的水准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30名中学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6~18岁,参加排球训练的时间均在5~6年,身高在168~185cm,近3个月身体机能无损伤,将实验目的及实验方案告知运动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了解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排球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确定该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为该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1.2.2 实验法
(1)实验分组
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名运动员。
(2)训练计划
对照组队员进行常规训练,实验组队员除常规训练之外,每周进行2次药球(1kg)抛掷训练,不参与对照组的1h常规体能训练中的部分上肢练习,保证两组之间的训练量、训练时长一致,共8周,训练方案设计遵循渐进负荷原则。
(3)爆发力测试指标
爆发力指标测试前,让队员熟悉测试的内容及测试流程,8周训练前后分别对以下指标进行测试。
同心条件是要保证行星机构3个基本构件的回转中心处于同一轴线上,且各齿轮均能正确啮合,即保证相互啮合齿轮的中心距相等.
排球掷远测试:测试者位于排球场地的端线,双手持球置于头上,用全力将排球掷出。
药球掷远测试:测试队员坐于靠背椅上,躯干依靠椅背,两手持球放于胸前,用全力将药球推出。共3次测试,每次间隔2min,取最高值,该数值可反映受试者的上臂爆发力。
通过BaltiomreTherapeutic Equipment Primurs模拟训练系统测出运动员挥臂扣球阶段上肢峰值功率、最大速度及平均功率。
(4)选择实验训练项目的依据
参考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05月出版的《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排球》中级班第六讲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和高级班第六讲对爆发力素质训练的新要求[3],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年09月出版的《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第三章训练内容纲要中的体能训练、力量训练中的爆发力训练[4]。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1.2.4 对比分析法
结合专项理论,对实验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的爆发力测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实验前后掷远测试成绩差异性分析
实验前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分组,从而保证对照组、实验组之间各指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对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各项爆发力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排球掷远和药球掷远方面,两组基本处于同一水平,P>0.05,即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把实验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周:基本训练阶段;第二阶段4周:提高训练阶段;第三阶段2周:巩固训练阶段。前5周安排双手正面药球下砸反弹、双手正面药球平推、双手正面药球掷远、双手正面排球掷远,并按项目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后3周安排双手正面药球平推、双手正面药球掷远、单侧药球掷远(优势及非优势)、单侧排球掷远(优势及非优势),同样按项目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练习内容组间歇均为1min,每大组训练结束后间歇2min,再进行下一组训练。
2.1.1 训练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排球掷远成绩对比
由表1可知,在进行药球训练后,被测对象的上肢爆发力有显著提高,表明药球训练的效果好于对照组平时的训练。
表1 训练前后实验与对照两组排球掷远成绩对比(m)
2.1.2 训练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药球掷远成绩对比
由表2可知,药球训练后被测对象的上肢爆发力有显著提高,表明药球训练的效果好于对照组平时的训练。
表2 训练前后实验与对照两组药球掷远成绩对比(m)
通过上述掷远测试成绩对比发现,选取为期8周的药球抛掷练习对提高上肢爆发力有一定效果,且有助于提高排球掷远和药球掷远成绩,效果明显。
2.2 训练前后上肢各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2.2.1 上肢扣球挥臂峰值功率变化分析
由表3可知,训练效果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上肢挥臂扣球的峰值功率增加了8.4±3.2w,实验组上肢挥臂扣球的峰值功率增加了16.0±3.4w,实验组的上臂扣球峰值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增值高于对照组近2倍,效果较为明显。通过实验组的数据变化可看出,药球训练对排球运动员上肢爆发力的提高效果明显。
表3 训练后实验与对照两组上肢挥臂扣球峰值功率对比分析(w)
2.2.2 上肢扣球挥臂最大速度变化分析
被测对象通过上肢蓄力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使得上臂获得最大速度,通过BTE模拟训练系统测量出运动员挥臂扣球阶段的最大速度,而最大速度的峰值就是被测对象的最佳训练效果。
由表4可知,对照组实验后上肢挥臂扣球的最大速度增加了15.0±12.5m/s,实验组实验后上肢挥臂扣球的最大速度增加了19.6±3.4m/s,实验组的上臂扣球最大速度高于对照组。通过P值可得出,实验组实验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P值大于0.05,表明实验前后对照组并未有明显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药球训练对排球运动员上肢训练有较大益处。
表4 训练后实验与对照两组上肢挥臂扣球最大速度对比分析(m/s)
2.2.3 上肢扣球挥臂平均功率变化分析
被测对象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上肢蓄力使上臂获得一定功率,通过BTE模拟训练系统测量出运动员挥臂扣球阶段的平均功率,通过平均功率表现出被测对象上肢爆发力的大小,也是检验药球训练对上肢爆发力影响的有效因素之一。
由表5可知,对照组实验后上肢挥臂扣球的平均功率增加了3.2±1.2w,实验组实验后上肢挥臂扣球的平均功率增加了9.2±1.3w,通过P值可得出,实验组实验前后有明显性差异,表明药球训练对排球运动员上肢挥臂扣球爆发力的提高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表5 训练后实验与对照两组上肢挥臂扣球平均功率对比分析(w)
3 分析讨论
就药球抛掷训练对中学女排运动员上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药球的自身重量大于排球,且药球大小接近排球,同时利用药球训练模拟排球项目中的扣球,被测运动员在克服药球自身重量的同时,又要保持甚至要高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在为期8周的药球抛掷训练中,被测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有明显提升,实验组的峰值功率、挥臂最大速度和挥臂平均功率都比对照组有明显提升。
该实验发现,被测运动员在做挥臂动作的过程中,要顺利将下肢和腰腹传递的力量过渡到上肢,通过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依次将力量逐步传递到扣杀球的发力瞬间,这就要求运动员要在保持全身协调的情况下,下肢动力链和上肢动力链高效地传递力量。因此,在训练中不应单纯地进行上肢药球抛接和侧抛药球训练,应合理增加上下肢同时协调用力的相关技术动作练习,使整个挥臂动作从下肢到腰腹再到肩、肘、手腕能够协调、流畅的配合,力量的高效传导是必不可少的[5-6]。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实验设计中还存在部分实验对象动作不合理、实验过程监督指导不到位等问题,有较少的运动员出现了肩关节拉伤。但通过实验发现,药球抛掷训练对上肢爆发力有较为显著的提高作用,理论基础也较为科学合理。药球抛掷结合专项素质训练中再配合专项技术训练的方法是较为合理的,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运动员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8周的训练之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排球运动员上肢爆发力测量指标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组较对照组而言提高幅度明显。不断创新排球运动员上肢爆发力训练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加符合排球项目所追求的力量、技术等的效益最大化。
经过8周的训练,上肢扣球挥臂最大功率、最大速度和平均功率发生变化,药球训练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训练效果,但上肢爆发力挥臂扣球时平均功率的变化不明显,是因为上肢肩关节肌肉群转动不足,无法完全将下肢的力量应用于挥臂扣球,但药球训练对上肢挥臂扣球的最大速度和峰值功率的提高效果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