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译介策略研究
2021-09-01张丽
张丽
摘 要:当前,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既是拓展世界文化交流和丰富文明多样性的需要,也是彰显中华文化世界责任的需要。论文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翻译过程中不能迎合西方更不能削足适履,要坚定文化自信,为此,首先要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和热爱,铸牢文化自信意识;其次要揣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意蕴的阐释表达,进行创造性转化;再次要尊重中外文化差异,注重对话交流,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文化自信;阐释;优秀传统文化;译介
实施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仅是让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甲骨文、书法、绘画、京剧、唐诗宋词、四大古典名著,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国家真正了解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如“天人合一”的宇宙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礼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思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活力和独特价值。而在进行文学和文化翻译过程中,经常面临一定的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尤其是译者对待传统文化翻译时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译介效果。因此,基于文化自信的视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去,对其译介策略进行探讨,目的是进一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展示其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首次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将其哲学精华、道德意蕴充分挖掘出来,是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文学翻译是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和媒介,本文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译介策略,以展示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意蕴,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一、文化自信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文化”的意涵不断变迁。但是,有一种共识就是:文化凝聚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血脉传统,体现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和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和力量,文化是涵养精神家园的土壤和沃土。文化自信体现为三个不同层次和侧重点,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侧重点体现为对自己辉煌历史、文明创造力和文化生命力的自信;从一个政党来说,侧重点体现为对自己的领导制度、领导能力、理论学说的自信;从人民群众来说,侧重点体现为对本国道路、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充分肯定和践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文化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无上热爱和价值的充分认同,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先决条件和底气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历经春秋迭代,弦歌不辍,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灵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沃野,也是滋润全人类的不竭甘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诗词曲赋、绘画音乐、历法民俗、节令饮食、服饰设计等优秀传统文化淬炼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经过沉淀积蓄,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依然奋发自强的力量源泉,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溯源,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征程中,“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和“大同”已经衍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浓缩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和信仰习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新时代,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将其思想精髓、道德意蕴和美学理念充分挖掘出来,进行阐释表达,将其生命力和创新力与时代特征、现实需求相结合,展示新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之治”提供思维与智慧,而且也为解决当今世界难题提供启示与方案。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译介策略研究
文化自信,即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欣赏,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实践与创新,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和敬仰。从文化自信的视域出发,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欣赏传统文化的哲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注重其内涵意蕴的阐释表达;要尊重文化差异,注重对话交流,彰显其精华和时代价值。
首先,要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铸牢文化自信意识。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能够在风雨中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经得住时代的考验,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不断被丰富,成为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和坚实根基。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当代文化的创新发展,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坚持继承和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精神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内容和自信根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译介过程中,译者要秉持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纽带和血脉根系,能增强民族集体记忆,凝心聚力。譯者不应崇洋媚外,不自轻自卑,也不自傲自大。面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文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得其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和翻译自觉,文化自信和翻译自觉是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行为,是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的立场和姿势,也是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向世界与其他民族文学和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方略。因此,从文化自信的视域出发,在文学和文化翻译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对中国文化的误译、偏差和文化过滤,将文学和文化翻译不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语言转换,更要理解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跨地域的文化沟通和交流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不同的特质,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思想意蕴,折射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哲理、审美视角和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从文化中汲取力量,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可以映射文化。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转化,在中华文化译介过程中,还必须将其精髓和独特之处传达出来,让西方读者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仍处于不对等地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仍旧很漫长,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翻译使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为世界所认同,在这个过程中,譯者起着重要作用。如何翻译得既保留原著的韵味,又适应异域的文化环境,译者肩负着文化沟通、知识交流和思想译介的特殊使命。
其次,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意蕴的阐释表达,坚定文化自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速,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华文化译介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将灿烂的中华文化译介给世界各国,对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翻译作为人类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行为,同时还是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多重转换行为。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指出,“翻译中不同功能的等值只是翻译的手段而已,而文化转化才是翻译的目的”。[5]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甚至认为翻译研究就是文化互动研究。因此,翻译在促进文化传播和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中国文化,领略欣赏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翻译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在当下,文学和文化的翻译已成为一种跨文化阐释的形式,只有通过这种“跨文化阐释”式翻译,蕴涵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学和文化经典才能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境下涌现持续的生命力。“跨文化阐释”翻译能够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当然,这种翻译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阐释形式。任何脱离文化内蕴的过度阐释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翻译,都达不到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转换技巧以外,更要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意蕴的阐释表达。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提出“文化是依赖于符号的使用而产生的现象的综合——行为(各种类型的行为)、物体(工具、由工具制成的产品)、观念(信仰、知识)和感情(态度、‘价值)。”[6]他将文化划分为三个亚系统: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其中,思想意识系统包括思想、民俗、习性、宗教、神话、思维、信仰、哲学等深层意识系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翻译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就是将这种深层的思想意识翻译出来,它需要译者对其中独特的思想韵味与表意手法有着融会贯通的理解与顿悟,进行阐释性解读,例如,屈原的《楚辞》,作者在诗中广泛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赋予原本的自然物像一种特有的情感包蕴和艺术魅力,使自然、艺术和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心物”关系的有机统一,其中的动、植物文化意象一般带有自然物象、民俗、政治隐喻等三个层面的意义,在翻译中要求从字面意义到言内之意、语言现象的多义性的整体传达才能完整、准确地阐释文本意义。以孙大雨的《离骚》翻译为例,
既替余以蕙纕兮,My worth is flouted for wearing the fragrant herbs,
又申之以揽茝;And the fault is aggravated for the same gall;
亦余心之所善兮,But that is the one thing I heartily care for,—
虽九死其犹未悔!Though Id be nine times dead, I regret not at all.
(《离骚》,L83-86,孙大雨译[7])
“蕙”即蕙兰,兰花的一种,初夏开花,黄绿色,有香气;“茝”,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此处均指香草。诗人引类譬喻,以佩带蕙草,采集茝兰表达心中的爱好志趣和理想追求,香草喻指忠贞、高洁的品质,也象征了诗人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译者在这里就较好地把屈原的志向抱负与自然意象完美地阐释表达出来了。译者深谙诗人“纕蕙揽茝”之意,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采用归化译法,将“蕙”“茝”翻译为“the fragrant herbs”,西方读者便知是香草,译语保留了这两种植物的本质意义,即象征着美好、高洁的品质。而这正是诗人心中所追求的理想。“But that is the one thing I heartily care for,—Though Id be nine times dead, I regret not at all.”这两句从直译的角度再次印证了诗人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译者很好地将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意蕴传递给西方读者,让西方读者了解并体会到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民族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根基,中国古典诗词同样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历史上影响至深且为西方读者所瞩目,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品味古典诗词,传承中华古典文学精髓,感受大千世界生活之美,汲取圣人先哲之智慧,这也正是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在诗歌翻译时,为了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译介给西方读者,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就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意蕴的表达,坚定文化自信。以许渊冲对刘禹锡的《乌衣巷》的翻译为例,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以古鉴今,追索历史,抒发人生感怀。原作是这样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许渊冲的翻译是这样的:
The Street of Mansions
Liu Yuxi
Beside the Bridge of Birds rank grasses overgrow;
Over the Street of Mansions the setting sun hangs low.
Swallows which skimmed by painted eaves in days gone by,
Are dipping now in homes where humble people occupy.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8])
《乌衣巷》这首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朱雀桥”等文化意象的并置勾勒出一幅今非昔比、荒凉惨淡的画面。在作者笔下,昔日乌衣巷一带的繁华盛景不复存在,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夕阳斜挂;当年栖息在王谢两家高堂檐檩之上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平常百姓家中。这里面的“朱雀桥”“野草花”“堂前燕”不只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是饱含作者深厚感情的意象。正如杜夫海纳所说:“审美对象所暗示的世界,是某种情感性质的辐射,是迫切而短暂的经验,是人们完全进入这一感受时,一瞬间发现自己命运的意义的经验。”[9]正是包含着人的生存与命运的最原初的经验世界(即生活世界),决定了意象世界必然是一个情景交融的世界。诗人寄情于景,流露出对世事沧桑、盛衰兴败的慨叹,明朗的意象蕴藉着一种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美在意象。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他在《诗论》中强调,“诗的境界”(意象)是直觉的产物,是每个人的独特的创造: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10]。
对于这些诗歌文化意象的翻译,许渊冲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将“乌衣巷”译为“The Street of Mansions”,“mansion”有“宅邸、豪宅”之意,西方读者较容易理解成“古时候贵族豪门聚居之处”。如果直接按汉语拼音翻译,直接将这一文化负载词移植到目的语中,采用直译法译成“Wuyi Lane”,可能文化形象直接进入了目的语,但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时空的阻隔,对缺乏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而言,他们是难以体会到“乌衣巷”这个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的。“乌”表黑色,在中国文化里与“官位”有一定的联系,王谢两家均为名门望族,贤才辈出,皆居巷中,其子弟喜穿乌衣,以彰显其尊贵的身份,古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朱雀桥”意译成“the Bridge of Birds”,保留了文化意象的基本涵义而舍弃意象的字面所指,避免将汉语中按意象实指字面意思转换成英语,保留诗歌意境的同时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到这是一座不同寻常的桥,与鸟有关。但值得商榷的是,原诗中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文化色彩还没有完全传达出来,“朱”表大红色,在中国文化里有政治文化的色彩。“朱雀”傳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大神兽之一,寓意吉祥和尊贵,也可表方位,朱雀桥位于金陵城南,也与古代的“东苍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的说法相符。很显然,译者在翻译时做了浅化处理,从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论”角度来看,译者更注重“意美”,译笔凝练,竭力将中国古诗词的内涵意蕴之美传递给目标语读者,让读者感受到审美意象的意合之美。“王谢堂”的英译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painted eaves”为高门大宅之一角,来代指“late Premiers Wangs and Xies grand halls”,此处部分代整体,以小见大,化繁为简。译者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使译文形象突出、文笔精炼、具体生动。此外,对于委婉含蓄的文化意象,也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将原诗中的文化意象的实指字面意思进行音译转换,保留原诗文化意象,补充译文意境,填补文化空缺,尽可能让西方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感受到原诗所体现出的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再次,尊重差异,注重对话交流,坚定文化立场,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价值。时代的历史性和特殊性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和生命,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充分阐释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这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命题。在传统文化的对外翻译中,译者要尊重文化差异,注重对话交流,在跨文化翻译中,要做到对源语语篇的正确理解,译者首先要熟悉源语文化。译者不仅要培养和增强两种文化意识,还要学会塑造文化语境意识,借助对比或比较的视角,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异同,将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意蕴准确翻译出来,避免造成文化休克或文化误读。
在传统文化的译介过程中,要树立发展的、开放的、宽广的文化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1]新时代背景下,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是时代主旋律,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盲目排外,也不能自轻自卑、崇洋媚外。我们应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的对话和互鉴,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2]的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型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愿景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源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还出现大量的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以许渊冲对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翻译为例。原作是这样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许渊冲的翻译是这样的:
Hearing the Flute on a Spring Night in Luoyang
Li Bai
From whose house has come the song of jade flute unseen?
It fills the town of Luoyang, spread by wind of spring.
Tonight I hear the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
To whom the tune will not nostalgic feeling bring?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13])
《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客居洛阳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一个春风荡漾,万家灯火渐熄的夜晚,不知谁家暗暗飞出动人嘹亮的玉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飘满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的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生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全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词语的精辟运用和传统文化意象的表达。“闻”字描写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闻笛声而感发,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是猜测性的问句,远处的笛声不知是从何家飘出的,尽管不知道是何人在演奏,但这悠扬的笛声早已萌发了客居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也正是“暗”字的意蕴所在。“散入春风满洛城”兼具诗人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独特,用到了双关,既可指听到的伤感的曲子,还可指折柳的意绪。“折柳”,即《折杨柳》,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多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柳”谐“留”音,在汉朝文化语境里,“折柳相赠”寄寓着惜别之情、思念之情和思乡之情。故国乡情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故乡连着祖国,祖国是中华儿女心灵的港湾和情感的寄托。热爱故乡、思念家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可谓古往今来,一脉相承。
对于诗歌的英译文,许渊冲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玉笛”译成“jade flute”,有精致、精美的意味;“暗”译成“unseen”,“散”译成“spread”,“满”译成“fill”,形象、贴切,符合诗歌的意境;“折柳”译成“the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此处采用了直译加注释,将折柳的文化内涵意蕴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传递出依依惜别的深情。“故园情”译成“nostalgic feeling”,可谓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注意到中国古代的思乡情结,将游子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展现得委婉含蓄又淋漓尽致。怀念故土、思念家乡历来是中华儿女心灵深处的精神指歸,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主题和情结,反映了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团结稳定的重要力量,译者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形象准确地将其精髓翻译出来,有利于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这种文化心理和民族心理有利于把全世界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相处。
三、结语
当前,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频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需要,更是中华文化惠及世界人民的责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理应放出璀璨的光泽,惠及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对外译介,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思想精华和哲学智慧,并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世界文明发展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6,(4):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5] 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1980:36.
[6] [美]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33.
[7] 孙大雨,译.英译屈原诗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16-317.
[8][13] 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33,143.
[9]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8.
[10] 叶朗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56.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4.
[12]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