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的特征及其经验

2021-08-31李花

理论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经验特征

李花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文化;特征;经验

中图分类号:G1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28 — 03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的内在含蕴

(一)抗战文化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旗帜形成的抗日救亡文化

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时期。毛泽东关于文化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抗战文化的方向标杆,他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里,分析概括文化的基本纲领、指导方针,从理论层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文艺界的文化大众化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指挥并领导了抗日文化运动,成功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抗战文化思想体系。

作为毛泽东抗战文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是推动中国抗战文化前进的一大法宝。抗日战争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反对侵略,共同御敌。中国共产党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发表了抗日宣言,不久又做出《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动员全国人民一起,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日本的侵略。这其中也包含文艺工作者,以及组成抗日文化統一战线的要求。在1936年11月的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毛泽东再次谈及统一战线问题,他指出只有文武两个战线、两支军队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最终战胜敌人。

(二)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映抗战政治、经济、军事的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毛泽东谈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2〕率先阐明了抗战时期的文化是在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反映抗战经济、政治、军事的文化。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再次阐明抗战文化是隶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它服从于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规定的革命任务。

在各个抗日根据地,文化工作直接与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以及其他斗争紧密结合。表现在1937年晋察冀边区成立后,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随即成立,由共产党人带领到县、区、村、部队等进行演出,宣传和组织群众,传播新思想。为了不断提高后方广大民众的政治觉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在中共中央的组织安排下,于1943年设立了编译部,从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翻译和宣传工作。通过《新华日报》《群众》等刊物,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还刊登沈有古、许涤新等人的进步文章,在宣传马列主义、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政治性与社会性

无论是从抗战文化的实践看,还是从抗战文化的内容看,都能体现抗战文化的政治性这一特征,正是因为抗战文化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服务抗战,是旨在通过文化层面的宣传和鼓舞,团结全国人民拿起武器抵御侵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或间接组织下,成立了大量报刊,比如《救亡日报》《抗战日报》《全民抗战》等等,都以“团结抗战”作为宣传的舆论核心,它们就像船上的航标,在民众迷惘时指引方向,也像一把利刃,直插入妥协投降者的心脏。

正是因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事业,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根本无法取得胜利。为抗战而服务的抗战文化也是一样,不是少数人去做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动员人民参与抗战,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伟大胜利。为此,中共中央强调“团结一切抗日不反共的文化力量,建立文化运动上最广泛的统一战线。”〔3〕随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之下,1938年于武汉分别成立了服务于文艺界统一战线的两大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从而凝聚了文艺界的力量,通过抗日文艺创作进而动员和鼓舞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此外,还有其它以进步文化人为骨干的统战性质的文化团体,如火如荼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抗日宣传工作,充当沟通民间和政府之间的桥梁。

(二)地域性与统一性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按照地域划分,既可以分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国统区的文化和沦陷区的文化;也可以分为上海“孤岛”时期,桂林“文化城”以及武汉、重庆、昆明、成都等其他地区的抗战文化。当然,香港和东南亚华侨的抗战文化可以说是抗日文化的延伸,也是抗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抗战文化表现程度不一,也有着不同的社会性质。举例来说,在延安地区,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当地的抗日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展开,云集了许多进步作家、科学家,他们走到农村演出展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熠熠生辉的景象。不同于前者的兴盛和繁荣,相比之下,国统区和沦陷区,不论是在国民党的强权压迫和严厉监控之下,还是在日伪军的奴化殖民教育之下,更显得十分曲折和坎坷。但是仍然有着像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重庆市救亡歌咏协会等文艺团体自发组织起来,宣传抗战。虽然三个地区的抗战程度不同,但都是希望抗战胜利、民族复兴的,因此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力求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支持而形成统一整体。如报告文学、街头剧,首先在延安盛行,然后遍布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和演出;又如,中共中央的方针决策、毛泽东的文章《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不仅在国统区传播,更是在沦陷区秘密地传阅。

(三)曲折性与发展性

抗战爆发后,抗日文化经历了高潮、低潮、再高潮的曲折发展的过程,起初在“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带领下,广大文化工作者纷纷参加各类文化组织,向部队、农村走去,由此涌现出戏剧、歌咏、漫画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成果,掀起了抗日救亡文化的一个高潮。但是由于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全国陷入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在国统区的一些文化团体受到打击和监视,被迫解散,不仅如此,进步报刊也遭到查封、扣留,更甚之,一批批进步作家被逮捕,在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们不得不在党组织的安排筹划之下采取荫蔽精干的方针,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变化。至此之后抗战文化被迫陷入低潮局势。

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抗战文化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质的变化,出现一轮新高潮,展示出新的风貌。文艺工作者在工农兵文艺方向的指引下,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中,不仅以工农兵为创作对象,开拓新主题和新题材,表现解放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火如荼搞斗爭的变化;更是对形式加以创新,巧妙运用群众语言,借鉴民间形式,激起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从秧歌剧《白毛女》《兄妹开荒》再到小说《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以及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南泥湾》等创作越发注重吸收民间元素,呈现出大众化、民族化的发展态势,无不体现抗战文化自1942年起发生巨大变化。

(四)继承性与时代性

从中国近代人民的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日甲午海战,再到义和团运动,完全展示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奋斗史,由此延续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显现出强烈的反对外来侵略,保卫家园故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枪声,东北三省也被日本侵略者吞并,中华儿女正遭受着亡国之祸。广大文化工作者秉承保家卫国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比如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访报道,在台儿庄血战不久,便有《台儿庄战场散记》《台儿庄血战经过》等报告文学出现。1940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针对全国的文化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这项工作的意义在目前有头等重要性,因为它不但是当前抗战的武器,而且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未来变化与推动未来变化的武器。”〔4〕指出抗战文化生长于战争炮火之中,服务于抗日战争的需要的时代大背景,它不仅接续了中华民族敢于反抗外敌侵略的内在精神,传承了救亡图存,保卫国家的民族意识,更是培养了一批勇往直前、顽强斗争的优秀文艺工作者。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的成功经验

(一)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以科学理论为引领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理论成果,是抗战文化的旗帜和方向,也是党中央领导抗战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指导,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直接参与,再到各地党组织的精心部署,这种自上而下的实施形式,才使抗战文化能够呈现出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新气象,具有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内容丰富的新经验。

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引领之下,党中央围绕抗战这第一大主题开展各项工作,合理运用统一战线这一中国革命的法宝,团结全国人民,推动抗战文化前进和发展。正确的旗帜和科学的理论,是抗战文化能够有效配合和帮助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抗战文化能够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占据地位的根本保证。这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和科学指南,才能更好地建设文化,更好地创作出属于新时代的美好文化篇章,更好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坚持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联系群众,依靠群众

马克思一贯主张,文化应当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继承并发展这一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习近平继承并创新了这一思想,谈到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文化文艺工作者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迈开步子,走出小圈子,走进人民的现实中,用心抒写和描绘人民的故事、心声。

这启示我们在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必须坚持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以人民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法表现和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多多关注人民的喜怒哀乐,切实考虑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只有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为了人民服务。

(三)尊重人才,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党在领导抗战文化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开始创建文艺革命军,这是从抗战中总结的又一成功经验。在抗战时期,我们党在科学分析了知识分子的特点、作用的前提下,制定了保护、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团结了文艺工作者的力量,调动了文化工作者积极走出书斋的热情。文艺工作者们开始勇敢走向前线,以推广抗日文化为己任,以激励民众奋起保卫祖国为目标,不断在抗战过程中承担着多方抗日力量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抗战力量、振奋民众思想等方面发挥了震撼的作用。

在新时代,一方面应总结抗战时期有关知识分子政策的成功经验,通过开会和讲座的形式,加强认识和学习,逐步改善党对文艺队伍的领导不足问题,逐步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文化发展培育一批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对于现代文化工作者来说,要不断取其精华,开拓研究视角,加深研究深度,借以传承和运用文化的力量带动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辨析抗战文化的内在含义,凸显抗战文化的卓越成就,总结抗战文化的成功经验,探寻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文化的特征,不仅有利于认识到过去峥嵘岁月的不易,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更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借鉴和指导作用,这就是研究抗战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9-11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68.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487.

〔5〕张静如,唐正芒.抗战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求索,2003,(03).

〔6〕阎凤梧.抗战文化的历史定位与现实启迪〔J〕.长白学刊,1995,(05).

〔7〕文天行.抗战文化运动的基本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2015,(07).

〔8〕唐正芒.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理论体系〔J〕.湖湘论坛,2002,(05).

〔9〕樊丹丹.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经验特征
张一鸣的9条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抓特征解方程组
乐淘淘“先进”经验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不在乎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