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2021-08-31赵庆国

锦绣·中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城镇化

赵庆国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而国家也明确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各个城市必须在稳抓经济的同时,兼顾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宜居环境改造,摒除传统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在这种城市发展理念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不仅要城市化,更要使城市资源、空间可持续化,避免城市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保持经济和生态的平衡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关注的重点问题,城市需要加大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理念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引言

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但过多地追求城市化发展,引发一系列“城市病”,比如,环境病。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导致城市承载力降低,在高强度的城市承载下,发生空气污染及水资源枯竭、噪声污染等问题。同时会引发经济病。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增长,钢筋混凝土及矿石能源等过度开采,粗放型的开采方式导致我国能源不断枯竭,经济发展水平随之受到影响。最后是社会病。我国城市及乡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人际关系较为冷漠,居民缺乏安全感,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此,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案。

1生态城市的核心内涵

生态城市,从广义层面来说,是建立在更加深刻的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的文化价值观念,是遵循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人文经济与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关系格局网络,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效益层面来说,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创建稳定、和谐、安全、健康、舒适的聚居环境。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1)通过对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及设计效果科学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有利于细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满足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保护事业协同发展要求,避免环境质量问题影响范围的扩大,使现代城市处于长效发展状态。(2)重视生态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方案的确定,可保持良好的空间格局状况,逐渐提升城市发展中的环境质量水平,增强生态城市建设效果,给予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方面必要的支持,拓宽现代城市科学发展思路。

3生态城市规划理论

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仍显不足,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尚未实现。因此,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了专家的认可。生态城市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规划以经济为主导的理念,它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追求建立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规划,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求规划者必须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甚至需要公众和相关利益者的参与,除政府主导外,更要求在法律层面制定相关的生态建设规范以引导普通群众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因此,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充分了解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变革、文化氛围和经济发展等特征,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创新城市发展思路,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建设的和谐统一。

4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4.1结合地区情况,明确城市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是地区内部经济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在特定的时间及区域内,表现为城市可容纳的人口数量及经济发展形式。巨大的城市化系统中,可为人们提供对应的活动空间,也应当自人的发展角度提供相应的资源。从人类活动情况上看,环境具有的核心价值可支撑人类展开各项活动。但实际上,城市面積、空间资源均存在一定限度,对此,还需自城市建设承载力角度出发,保证人类活动处于限制范围。比如,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有限,城市人口承载力及产业承载力不强。也有部分城市有名胜古迹,为地区提供旅游资源,能吸引大量游客,提升地区经济效益的同时,若旅游人口数量过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长此以往,对城市内部旅游业发展造成冲击。对此,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需结合地区资源凸显文化特色,保证地区生态承载力。

4.2促进区域合作与城乡协调

(1)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不应仅就城市论城市,而应从区域角度把控,将相邻区域城市看做整体,在资源、技术上做到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完整的区域生态网络。(2)针对当前城乡差异大的现状,探索正确的乡村发展道路,尤为重要的是要防止步入“A模式”(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后尘,杜绝石油农业、化学农业的“现代化”误区和以大城市模式为蓝本的村镇建设方式的蔓延。在未来可发展与乡村联系密切的小城镇,以小城镇为纽带,促进城乡在经济、生态、文化方面的协调,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3)彻底改变“重新城轻旧城”的认知,新建生态城和已有城镇向生态城镇转型这2种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并不相悖,只有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作为生态城市发展对象,才能真正实现全域生态发展。

4.3调整工作模式,促进联合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部分地区政府为扩大自身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居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希望在城市中获得良好的生活,生活环境便是良好生活的前提。但政府为加速城市化发展,发展目标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背离,这也是政府单方面规划产生的弊病。一般情况下,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但城市一直稳定发展的原因是城市内部居民关系的协调性。对此,社会群众参与到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还需对城市进行改造,控制废物排放及工业园区设计,此类问题均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此,政府在展开城市规划时,还需综合思考公众诉求。为有效让人们参与到城市规划中,还需政府相关部门成员对城市居民进行引导,建立与居民有效的对话机制,引导人们认识到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城市中也要设计生态城市建设规范,保证政府与群众相互监督,比如,天津市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政府颁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通知》,要求各个区政府及直属单位执行,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试点,试点面积约22.80km2,是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在组织机构上,天津市建立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并联合管理委员会、建设局等单位,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海绵城市建设组织单位海绵城市在建设前,区域政府通过互联网与居民沟通,商讨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方法,让居民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向居民传达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取得居民广泛认同。试点区域水质超标,夏季水库会散发难闻的气温,管委会出资对污水库进行调研,并对底泥及水体进行根治。治理结束后,结合水库范围打造生态护岸,修对周围雨水进行过滤,避免雨水对水库水质产生污染。现阶段,地域水质较为稳定,达到景观标准,与周围河道联通,形成生态水系核心,随着水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良好,受到居民广泛认可。

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是新型的城市规划,是从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理念出发,利用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打造适宜居住的环境。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城市建设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从而形成高效低碳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促进城市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光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20(3):63-71.

[2]杨保军.生态城市不同于“绿色城市”[J].瞭望,2019(18):43.

[3]仇保兴.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城乡建设,2019(1):8-13,4.

[4]于立.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建设科技,2019(13):30-35.

[5]于立.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现状问题的批判性分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9,27(3):93-101.

[6]马交国,杨永春.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19(2):71-74.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