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8-31王利娜
王利娜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心理护理,对比两组血压控制情况及负面情绪。结果: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减少负面情绪。
关键词:心理护理;高血压;焦虑抑郁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示,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也许是高血压患者病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心理护理在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57~70岁,平均年龄(60.3±1.1)岁;患病时间1~9年,平均患病时间(5.84±1.03)。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8~72岁,平均年龄(60.5±1.2)岁;患病时间2~10年,平均患病时间(5.89±1.0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血压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
观察组进行心理护理: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早晚通风换气;护理人员日常应带着饱满的情绪来感染患者,关注患者情绪,耐心并积极跟患者进行沟通,解答患者的疑惑,倾听患者主诉,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减轻患者顾虑;根据患者负性情绪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疏导,鼓励患者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健康饮食,少油少盐,适当运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控制情况、负性情绪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估患者负性情绪。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高血压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发病年龄趋势也越发的年轻化。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初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主要症状有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其中仅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会引起血压升高,但在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等也会引起高血压。据调查显示[1],焦虑、抑郁患者合并高血压发生率分别是11.6%~38.5%和5.7%~15.8%。焦慮抑郁常见症状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等。若长时间维持这种状况,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伤害。焦虑抑郁患者多数伴有顽固性睡眠障碍,同时可改变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因睡眠节奏紊乱使夜间血压呈非杓型,导致夜间血压升高。
本研究发现,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使患者更好地了解负面情绪的弊处,教会患者如何来平衡自己的情绪波动,从而增强血压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甜,贾友宏,李一石.高血压伴发焦虑和抑郁的研究进展[J].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5,15(4):1424-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