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补肺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分析
2021-08-31冉光强
冉光强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健脾补肺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收治的7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随机分为参考组和研究组,各35例。参考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参考组基础上联合健脾补肺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接受健脾补肺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健脾补肺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健脾补肺方;背俞穴取穴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疾病,发病原因主要为肺组织残气量增加,造成肺组织持续性扩张,并对肺泡间隔造成一定的破坏。肺气肿是一种对患者身体健康威胁极大的疾病,虽然病情进程缓慢,但是病程持续时间长,不易治愈,容易反复发作。中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被纳入“咳嗽、喘症、肺张”等范畴,且中医形成了一系列治疗方案[1]。本研究采用健脾补肺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全部患者均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确诊,且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考组和研究组,各35例。研究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1~69岁,平均(50.3±4.2)岁。参考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0~69岁,平均(51.1±4.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参考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祛痰、止咳、平喘,并予以抗感染、吸氧和补液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健脾补肺方治疗。药剂组方如下:白术、黄芪、山药、茯苓、太子参、牡丹皮、玄参、桑白皮、葶苈子、川贝母、炒白芍、麦冬、白果、杏仁、生甘草各10 g,生甘草5 g。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量加减,若患者明显表现寒重,则增加干姜、附片各5 g;患者有明显过躁症状,则增加天冬15 g、生地黄10 g;患者明显表现体质虚弱,则增加熟地黄、生地黄各10 g;患者表现明显痰黏难咳症状,则增加白芥子13 g、紫苏子10 g;患者出现咳痰带血,则增加白芨20 g与茜草根12 g。以上方剂,每日煎服1剂,每日2次。同时为患者实施背俞穴针刺治疗,主要穴位包括肺俞、脾俞、大椎、风门、天突、鱼际、风池、太渊、合谷等穴位,均针刺双侧穴位。另外根据患者症状,明显痰多患者增加曲池穴;伴有压痛患者增加少商穴放血。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体征完全正常,则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症状与体征均获得明显改善,则为有效;患者治疗后无显著好转或出现恶化,则为无效[2]。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相关指标展开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接受健脾补肺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3%显著高于参考组的74.3%,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西医的疗效欠理想,且长期用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若症状长期无法得到缓解,可能引发肺气虚弱、脏腑受损等问题。在中医学中并没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可归为“咳嗽、喘症、肺张”范畴。中医认为该疾病的病位在肺,但与脾肾有密切的关联;主要原因是肺虚,同时可伴有脾虚、肾虚。
本研究采用自擬健脾补肺方通过各味中药的合用,能够发挥很好补脾益气、降气止咳的功效。另外在中药汤剂基础上增加了背俞穴针刺治疗,能够针对脏腑功能失调起到有效调节和刺激作用,进而引导患者身体机能达到阴阳平衡、气血正常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健脾补肺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3%显著高于参考组的74.3%,P<0.05。这充分表明了中西医联合疗法对于临床疗效有显著改善的作用,不仅总有效较高,显效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综上所述,健脾补肺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更好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有较高推广价值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娟.健脾补肺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4):223-225.
[2]曹绪深.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9,41(7):11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