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
2021-08-31蒲晓林
蒲晓林
糖尿病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严重的患者还需要注射胰岛素,通过药物来降低血糖,使血糖控制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市面上的口服降糖药有很多种,患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来达到降糖的目的。那么,常用的口服降糖药都有哪些种类呢,服用时又该注意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种类
1.1 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
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主要包括磺脲类和非磺脲类两种。
1.2 磺脲类降糖药
磺脲类降糖药是通过刺激胰岛素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其特点是对于胰岛素无法分泌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药物起效慢,多在餐前服用,药物作用时间较长,容易引起低血糖。主要适用于非肥胖Ⅱ型糖尿病患者,或者经饮食控制、运动减重效果不满意的轻中度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单独服用,或者与其他降糖药联合服用。
磺脲类降糖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服用磺脲类降糖药要注意:格列本脲的降糖作用最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服用容易出现低血糖,老年糖尿病的患者应该慎用此药。
格列喹酮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的同时,可以降低尿蛋白等。
格列美脲安全性大,不易引起低血糖,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和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
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重症感染或创伤、手术期间、酮症酸中毒期间、对磺脲类药物过敏的糖尿病患者,要禁止服用此类药物。并且糖尿病患者服用此类型药物时,要注意餐前半小时服用,从小剂量开始,没有不良反应后再加大剂量,但不要超过最大量。
1.3 非磺脲类降糖药
非磺脲类降糖药也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来分泌胰岛素,这类药物属于超短效药物。它的主要特点是降糖作用强,可以有效的降低餐后血糖。像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就属于非磺脲类降糖药。
服用非磺脲类降糖药时要注意:应在进餐前服用。服用后,要注意观察有没有不良反应,像头晕、低血糖或者一些胃肠道反应。
1.4 双胍类降糖药物
双胍类降糖药物主要有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但苯乙双胍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所以不建议服用。
二甲双胍的特点是吸收快,半衰期短,几乎都由肾脏排出,可以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可以控制和降低体重,单用不会引起低血糖,还可以改善血脂、血管的凝血功能。适合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佳者、用胰岛素治疗但病情不能稳定的患者,都可以加用双胍类降糖药。
服用双胍类降糖药要注意:患有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贫血、酮酸症中毒、重度感染等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要禁用双胍类降糖药,胰岛素缺乏的糖尿病患者只服用这一类降糖药,是没有效果的,需要配合其他药物。服用后要注意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像腹胀、腹泻等。
1.5 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的特点是:抑制小肠α-糖苷酶,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单用不会引起低血糖。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经常与其他三类口服降糖药联合服用,常用的这种制剂有拜糖平、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服用这种抑制剂时要注意:对于体重轻、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18岁以下人群不适合用此药。用药时应在吃第一口饭时服用,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后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胃肠反应,反应会逐渐消失。
1.6 胰岛素增敏剂
胰島素增敏剂的特点是:可以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像罗格列酮、吡格列酮都属于胰岛素增敏剂。
服用胰岛素增敏剂时需注意:此类药物每天服用一次即可,可在餐前服用,但对肝脏有所损害,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磺脲类或胰岛素联用时,会有一些副作用,如低血糖、体重增加、贫血或红细胞减少等。
2口服降糖药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药。不要听信广告宣传,不要听别人吃哪种降糖药效果好,就跟风服用,也许并不适合自己,不仅没起到降糖作用,可能还会有其他副作用。
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不能看到血糖稳定了,就擅自停药,导致血糖忽高忽低,还容易引起并发症,加重病情。一定要坚持用药,经常自我监测,保持血糖的稳定性。
不要擅自增减药量。如果服药后降糖效果不明显,可以咨询医生,让医生调整剂量。如果擅自增减药量,可能会导致低血糖或血糖升高,严重的低血糖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糖尿病患者平时还要注意饮食。不要吃太甜的食物,如糖、蛋糕、饮料、冰淇淋等;不要喝含酒精的饮料,或者饮酒;也不要吃太油腻、含脂肪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肝脏等;少吃调味品,如鸡精、酱油等,减少盐的摄入量。可以多吃一些粗粮和豆制品,不要吃太饱,七八分饱就可以。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降糖药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医嘱,自己在家监测血糖。如果服用降糖药后效果不佳,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不要自己自行更换或增减药物。平时也要多注意饮食,可以适当地锻炼身体,减轻体重,积极的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