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护林员 甘守寂寞护青山

2021-08-31耿国彪

绿色中国·B 2021年7期
关键词:雷公山赤水市光华

耿国彪

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场大洪水,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痛定思痛,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起点。2000 年至 2020 年,天保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实施,尤其是 2016 年起全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通过停伐、限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施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森林抚育、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后备资源培育等措施,使天然林得到保护和修复,让森林休养生息。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天然林资源恢复性增长持续加快。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2018年)结果显示,天然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全国天然林面积净增4.28亿亩、天然林蓄积量净增 37.75亿立方米,生态屏障作用得以巩固。各省区市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全国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8%增加到现在的23.04%,全球惊呼中国变绿了。

在这种巨大的变化中,有一个群体功不可没。他们常年与毒蛇猛兽为伍,丛林鸟语为伴,无论是高山峡谷,还是逶迤雪山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路虽然崎岖,但他们身影却坚毅,尽忠职守呵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他们就是寂寞的护林员。

7月12日至16日,记者随国家林草局组织的“访红色圣地,看绿色新貌”采访团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和赤水市,采访了多名护林员,面对面感受到了他们为了保护绿水青山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雷公山上守护神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台湾杉(秃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78万公顷,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涉及10个乡(镇)、42个行政村、8900户、3万多人,居住在区内的有25个村、3300多户、1.3万人,其中有一个乡全部位于保护区的腹地。保护区林地总面积4.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2.34%,森林蓄积416万立方米,其中集体林地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1%,是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区内社情、林情较为复杂,管护难度非常大。

见到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江管理站护林队队长李胜清时,是在雷公山顶峰。这里山高林密,气候变化无常。云雾缭绕中,李胜清和两名护林员身穿迷彩服,脚蹬解放鞋,肩背水壶,正在巡护山林。

李胜清今年58岁了,护林员这项工作,李胜清一干就是31年。他31年如一日,以山为家,以林为伴,常年冒酷暑,顶寒风,穿山越岭,跋山涉水,只为心中那片绿水青山。他在平凡的护林岗位上,甘于寂寞,谱写人生,在密林深处铸就绿色,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大山的守护神”。

“我是从小就在雷公山脚下长大的,门前出去就是大山,看见山上一片片绿色,我对此特别有感情,我有责任为保护绿水青山尽一份力。”李胜清说。

他所管辖的西江管理站辖区雷公坪是雷公山保护区国有林地带,森林覆盖率達98%,资源丰富,面积2万多亩,那里地处雷山、台江两县交界地,山脉横亘,山峦起伏,延绵百里,地形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让李胜清畏缩退步,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要坚持巡山护林,每次都是早出晚归。

雷公坪,是雷公山的原始森林地带,飞禽走兽经常出没。李胜清常年走在家和管护片区之间,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封山,从没有间断过。护林工作是艰苦的,更难忍受是孤独。每隔三两天,他都要把自己负责的2万多亩林地全部巡查一遍。从他家到雷公坪,有28公里崎岖的山路,很多时候,来不及返回,就在山上过夜,还要忍受蚊子、蚂蝗的叮咬和毒蛇猛兽的惊吓,根本睡不踏实。尤其是遇到烈日当空、闷热难熬之时,毒蛇猛兽时常到雷公坪的水源处饮水、乘凉,他总是绕道而行,不去惊动那些生灵们。因为那里是它们的栖息地。

作为护林员,制止偷砍盗猎、扑救森林火灾是常事。每次巡山护林制止偷砍盗猎、扑救森林火灾,李胜清总是冲在最前面,因为他有着敢于制止偷砍盗猎违法者的经验和娴熟的扑火技术。在工作任务面前,他从不把自己当作年近60岁的人,敢和年轻人一比高低。31年来,李胜清参与处理大大小小林业案件10多起,没收作案工具36把(个),野生动物50只,木材20多立方米,罚款近6000余元,参与救火17次。他所管的片区很少发生偷砍盗猎,从未发生一起重大森林火灾。

李胜清家有6口人,人均年收入三千元左右,是当地的精准贫困户。护林员工资待遇低,从最初的50元到现在的2600元,李胜清的工资应付完水电费、手机话费、油盐柴米、液化气等开销所剩无几。与他一起护林的同事嫌待遇低走了一拨又一拨,可他却从未动过心。乡亲们说他是老憨,他说:“我从小在雷公山里长大,这里的水清亮透彻,这里的树四季常青,我爱雷公山,我想让子孙后代都能享受到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生态。”

独自相处时间久了,李胜清的话已经不太多,采访之中,时常抬起头仰望蓝天,也许穿越密林之时,头顶的一小片蓝天是他最大的依靠。

与李胜清相似的护林员还有杨光华。杨光华是雷公山保护区方祥管理站护林员,也在大山中坚守31载,不同的是他的二儿子杨昌武也和父亲一起加入护林队伍,成为雷公山上护林父子兵。

杨光华是格头村本地人,熟悉情况,管理站安排他负责管护格头片区。

格头村坐落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部的山麓上,地处深山峡谷。全村有159户700余人,总面积3.1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主要植被类型是以秃杉为主的常绿阔叶混交林,是雷公山保护区内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珍稀植物特别是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国秃杉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原生性最强的一片。

格头村地处高寒地带,受大山气候条件的制约,不太适宜农业发展,加之耕作粗放,粮食收成极低,自产粮食不足半年口粮,全是国家回销和购高价粮解决,农民生活艰难。2005年前,格头村还未通公路,村民耕作都是爬坡上坎,经济发展步履艰辛。为了生活,村民历史性的“两眼盯山,靠山砍树”、“大火不烧地不肥”传统陋习仍然存在,保护资源与发展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偷砍盗伐、乱捕滥猎、森林火灾时有发生,给资源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保护好格头村这片秃杉原始林,杨光华上任后,每天起早摸黑巡山护林,晚上与站里的同志组织村干部召开会议,宣传护林防火。起初,他还经常与其他同志一道一家一家、一人一人地面对面宣传教育不要偷砍盗伐、乱捕滥猎,上山不要带火种等等,苦口婆心地宣传教育本村群众要自觉遵守《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

杨光华说,“其实护林人很艰辛也很寂寞。”格头村有林地近3万亩,每天要巡山一趟,来回要走30多公里,就是走直线覆盖也不到1000亩林地,1个月就是不休息都不一定走得完全村的面积。所以,杨光华通常选择重要路口、重点地段和村民往返劳作的地段巡护,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所有的巡护都只能靠双脚完成。

护林员工资很低,最初每月只50元,其他片區的护林员嫌待遇低、工作苦,每年都走了一批又一批。多少次,杨光华也动摇过,也想放弃,但他看到曾是林木稀疏的山坡在自己的管护下变成了成片的森林时,心里觉得很有成就感,毅然决定留下来,继续干下去。

“护林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时常受到毒蛇猛兽的威胁。”杨光华说,“由于格头片区植被好,是贵州的蛇区,毒蛇猛兽特别多,巡山护林途中,遇到的五步蛇、竹叶青等毒蛇数都数不清。记得有一次,差点被五步蛇咬到了,那时候年轻,反应快,要是放在现在的话,说不定你们就见不到我了”,杨光华打趣地说。“被野兽威胁也是有的。”1997年3月17日,他在巡山途中,在一处密林深处,突遇一只豹子,吓得他赶忙爬上树,在树上吼了半天,豹子见他吼得凶,也不敢靠近,等到天快黑了,见那只豹子走远了,他才三步并作两步赶回家,到家后没敢跟家人说,怕他们担心。还有受到黑熊、野猪、猴子等动物惊吓也不少于10多次。

杨光华巡山执法不徇私情。他曾参与制止和处理3起盗伐、盗猎珍稀动植物案件,然而这三起案件的嫌疑人都是他的堂兄弟。面对亲情与法,杨光华不徇私情,和执法人员一起严肃处理了他们,三名不法人员分别被处以罚款3000元、4年和5年的有期徒刑。

由于杨光华护林不留情,得罪亲朋邻居较多,时常受到打击报复。1992年10月的一天,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护林员去捣毁山上非法炭窑。他们一行一起捣毁340多口炭窑,最后杨光华因远离队伍,有10多个人跑过来围攻他,鼻子被打出了血,幸运的是同事们及时过来解围,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护林31年,杨光华老了,巡不动山了。这时,他 30岁的二儿子杨昌武接过了父亲的班成为第二代护林人。杨光华说,护林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他希望儿子替他继续守好这片山林,守护这片绿色。

记者见到杨昌武时,他正佩戴着父亲的红袖套,走在父亲走过的林间小路,认真地巡护着。他告诉记者,父亲还时不时抽空陪着自己一起巡山,上山指点让他尽快熟悉地形,给他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那些不为人知的护林趣事。

正是因为有了杨光华父子、李胜清这样一大批甘于寂寞守护青山的护林员,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才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生物种类、森林覆盖率”四大指标的大幅增长。我们眼中也才能看到参天的古树和茂盛的森林。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雄伟对记者说,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保护区累计投入天保资金800多万元用于长期聘请60多名天保护林员;每年利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510万元聘请生态护林员510名,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片古老孑遗生物的避难所。

竹林深处守护人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省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因美丽神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更因为红军长征的“四渡赤水”而闻名于世。赤水革命老区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一直激励着赤水人不断奋进前行。

在拥有深厚红色文化的同时,赤水市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之城。这里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2.51%,居贵州全省第一。全市景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5.2万个,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95%左右,水源达国家一二级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连绵天然林让赤水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为长江上游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1998年我国特大洪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1999年,我市列入天保工程县市,2000年正式实施。20年来,在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赤水市天然林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赤水市林业局局长廖艳飞告诉记者,赤水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20多年来,全市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171.3万亩,上升到目前的2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3.4%上升到目前的82.51%。

赤水市天保中心主任靳勇告诉记者,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持续实施,特别是天保管护任务落实,全市森林生态体系日趋完备,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不断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赤水河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400万吨以上。而这一切实现的背后,有着林业人的艰辛和付出。赤水市“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在“十三五”期间,共计聘请天保管护人员900余名,为森林管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赤水市林业局副局长李作龙对记者说,自2016年9月以来,赤水市累计选(续)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3033人次,有力充实了管护力量。生态护林员好比林业部门的眼睛,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崎岖的山林里,都能看见他们巡护的身影,基本实现了各个山头有人巡,各个路口有人守。

“护林员们真是非常辛苦,他们隐居在大山深处,吃森林、住森林、行森林、爱森林,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刺,只是为了守护好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靳勇说。

在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的茂密竹林里见到葫市国有林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护林员袁仁贵时,他正身着迷彩服,手持磨得铮亮的护林刀,走在护林的路上。周围的楠竹高大挺拔,像一群整齐列队的卫兵向他致敬。

袁仁贵告诉记者,他常年都行走在竹海的崇山峻岭之中,守护着这片绿色的海洋。他每天早上总是早早地起床,穿上迷彩服,带上护林刀,脚下穿好还未来得及洗净泥土的胶鞋,腰上挂个森林防火宣传小喇叭,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邦、邦、邦......”山林深处传来清脆的敲击声,那正是袁仁贵上山的“脚步声”。每年初春,鲜嫩的春笋争先恐后地窜出地面来迎接第一缕阳光,可这对于山林中的野生动物来说正是大饱口福的时间,春笋独有的清香会请来无数的“客人”,有野猪、猕猴、刺猪等。

为了保护好森林资源不被大面积破坏,袁仁贵想出妙招:通过大声吼叫或敲打竹筒产生清脆的声音以“敲山震虎”的办法来吓跑它们,这样即保护了竹笋的生长又不伤害到野生动物,一举两得。而这邦邦声正是袁仁贵春季护林的行走常态。

从1980年参加工作到现在,58岁的袁仁贵几乎走遍了林场的十多万亩山林,為后来的护林员总结了许多工作经验。

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都是林场防火的重点时期,所有护林员高度警惕,实施蹲点守路口、入户宣传等等。袁仁贵一天突发奇想说到:“我们可以用鲜花来交换祭祀的香烛纸钱不”?大家仔细想了想,这真是绝好的主意!立即行动起来。他立即组织人员将鲜花摆放在林区出入的重要路口,将文明祭祀的标语高高挂起来,看见有上山祭祀的人便上前宣传文明祭祀的重要性,用鲜花交换他们用于祭祀的可燃物品,从而杜绝了野外用火的隐患。几天忙碌下来,没有一起安全事故发生,也给广大群众树立了“文明祭祀”的理念。

站在高高的望海楼,袁仁贵俯瞰万顷竹海如同注视自己的孩子,目光沉静而安详。他对记者说,从林场改制以来,由于我们林区分散且管护面积比较广,山高路远,人员逐步减少、平均年龄高达54岁,从而使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但他们仍然会靠着坚定的信念和一代代林业人传承下的“守护精神”,继续肩负着森林防火宣传、森林病虫害预防、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止森林的偷砍盗伐和对森林的培育工作。在高山林区、田间地头、农户村落中,也会一直回荡着那“森林防火条例……”的优美旋律和他们对那片绿的执着守护。

与袁仁贵一样,家住赤水市葫市镇高竹村一组31号的高竹村生态护林员组长王术兵也是凭着一腔热情坚守在山林竹海间。

葫市镇是赤水市的林业大镇,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王术兵自担任生态护林组长起,就把森林防火和保护生态资源的责任深深地刻在心里,带领全村32名生态护林员,走遍了高竹村的每个角落,查遍了林区中每一处安全隐患,宣传遍了每一户农家森林防火知识,为高竹村筑牢了一道安全的生态屏障。

“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这是王术兵对护林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提升业务技能,他经常组织护林员学习护林业务知识,规范巡护记录书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当地林业站报告,带头整改完善,并督促每一名护林员将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夏季和冬季是森林火灾的多发季节,也是生态护林员们工作最忙碌的时候。王术兵总是自费开着自己的三轮车带领生态护林员排查全村的森林火灾隐患,一旦遇到险情,总是第一时间报告林业主管部门。为此,他每月的护林工资收入,几乎所剩无几,但他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时刻守护着自己家乡的山水。

“当一名生态护林员,不仅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积极为村里分忧”。王术兵对记者说,他要努力成为团结邻里关系的“和事佬”。

近5年的时间里,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化解群众林权纠纷180余起,当事双方均被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感动、敬佩,无一起纠纷反悔、申诉,深受群众的好评。

让王术兵头痛的是,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推进竹原料收购工作压力巨大。他经常放弃晚上休息时间到群众家中做思想工作劝其伐竹。遇到劳动力缺乏的农户,他就亲自上门,组织护林人员和群众一起帮助完成竹原料采伐任务。

王术兵说:“良好的生态是群众致富的‘法宝,在绿水青山上做‘致富文章,自己也是受益者,只有生态好了,环境才更美。环境美了,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我会为我的生态护林工作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共同维护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

几年前,王术兵的儿子一家就搬进了城,看到年近六旬的父亲还每天这样奔波忙碌,儿子难免心生埋怨:“工资待遇又不高,你为何就不能早日进城与家人团聚。”王术兵总是淡然一笑:“人要懂得感恩,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群众的恩惠太多了,我从事的是一份很重要的工作,我要一直坚持下去,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无怨无悔。”

贵州省天保中心发布的《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省级自评估报告》显示,自2016年贵州省开始选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以来,截止2020年,全省生态护林员队伍已达18.28万名。而来自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央层面共安排贫困地区林业和草原资金1500多亿元;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共选聘11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有效保护了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资源。

生态护林员是生态脱贫的“践行者”,也是森林资源保护的“排头兵”。在全国各地,这群护林员队伍,依然常年与寂寞、孤独作伴,视山林为亲人,他们每天坚守在一望无际的大山里,守护着那里的一草一木,用实际行动捍卫着绿色家园。是他们以寂寞和孤独为我们换来了绿水青山,是他们无私的付出染绿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接下来的时间,护林员与山林的动人故事依然在延续,每一棵树木,每一片绿荫都会将其铭记。

猜你喜欢

雷公山赤水市光华
作曲家邓光华简介
关于发展赤水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相关问题的思考
赤水市老年大学举办时装秀活动
How to expand the corpus of spoken English
赤水市开展2014年度关工委干部培训
雷公山区生物多样性与苗族传统文化耦合传承关系析略
基于生态足迹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浅谈贵州赤水市楠竹林营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