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助力宁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08-31宁国市科学技术局
文/汪 瑶 李 甜(宁国市科学技术局)
自2018 年入围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行列以来,宁国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打造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总体方向,以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建设为主线,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全市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19 年,全社会R&D 经费支出占地区GDP 比重达2.62%。截至2020 年底,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41882 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9%;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620 人;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5 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8.18 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10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完成17430 万元;培育新三板、新四板、科创板企业总数达96 家;主导或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累计达89 项;“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50 家。
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集聚
1.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
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路径,实施分类指导,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创业孵化培育一批,全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0 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10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5%。
2.实施“专精特新”示范工程
遴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网+换新”举措,从科技攻关、研发平台、人才引进、绿色改造、两化融合、品牌建设、上市融资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50 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 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 家。
3.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建设
培育挖掘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引领行业标杆的品牌集群,推动“宁国制造”向“宁国创造”升级、“宁国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全市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累计达89 项。
4.实施科技金融发展促进行动
充分发挥宁国市科创扶持资金、创盈一号投资基金杠杆作用,深入开展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服务,推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险、科技保险试点。新增省股交中心(新四板)挂牌企业28 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额达17430 万元。
二、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引导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业创新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累计达65 家。
2.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累计投资2.8 亿元,高水平建设“宁国智谷”,围绕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G60 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平台、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创新发展平台、宁国创新要素集聚示范平台”的建设目标,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集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先进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宁国智谷”。已建成科技创新展馆,完善了众创空间配套基础设施,引进建成覆盖全市三大主导产业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2 家技术研究院、8家科技型孵化企业、3 家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已入驻运营。
3.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以科技攻关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着力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分层次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产学研对接活动。成功举办“2020 中德(安徽)产业合作圆桌会”,促进安徽与德国在智能制造等领域技术合作与市场对接;与安徽工程大学等G60 沿线高校联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 所高校在宁国市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有效产学研合作项目超百项。
4.强化域外研发平台建设
引导企业采用“总部+生产基地在内、研发机构在外”的经营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创新人才集中的先进城市设立研发机构,最大限度减轻高端人才引进难带来的负面作用,例如中鼎集团先后在合肥与安徽大学联合成立安大中鼎密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清华大学成立新能源汽车用密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晨光精工公司投资2 亿元在昆山投资建设研发大楼与中试基地,云塔科技在合肥声谷成立全资子公司专业从事滤波器芯片研发等。全市企业域外研发机构总数已达14 家。
三、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1.加快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模式,开展机器换人工程,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达21 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企业39 家、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第二批工业互联网专业服务商1 家、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 家。
2.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
积极抢抓长三角一线城市“有序疏解一般制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机遇,积极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优化驻点招商区域,扩大驻点招商区域至14 个,做到长三角重点城市全覆盖;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其中上海紫燕食品华东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产,并通过以商招商、以链招商方式,成功引进4 家配套上下游企业入住园区并投产;总投资20 亿元的大型环保成套破碎设备制造项目、投资20 亿元的中达精密部件项目、投资20 亿元的永电智创城建设工程等一批项目成功签约。
3.加快打造产业集群
加快打造“1+5+N”产业集群,力争挤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布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体系。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积极参与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汽车零部件首位产业拓展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条。耐磨铸件和精密制造产业集群,推动耐磨铸件产业向轴承、机床机器人等装备制造方向升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攻5G 技术和新材料,发展高端电力电容、手机电容和汽车电容,打造电子信息专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突出工业固废循环利用,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食品及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熟食加工基地。建立开发区、港口产业园、特色集中区融合发展新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发展共赢,构建全市产业生态圈。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工业设计等新兴业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布局和培育四个细分产业,招引万安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建设汽车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总成或分总成基地;扶持塑料制品小微企业选择单一内饰产品为突破口,进军汽车塑料内饰件领域;以大道模具为龙头,带动模具行业向精密化、高端化发展;启动久天化工搬迁技改,发展精细磷化工、氟化工产业。
4.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依托云燕、顺安等家禽养殖加工企业向全产业链发展,形成“首农种—顺安养—云燕销—司尔特处”畜禽产业链,打造畜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二是依托中国农产品(山核桃)优势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山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优质坚果“长三角绿色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
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1.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
聚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鼓励本土企业与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进行嫁接重组,创办科技型企业。以股权投资或债权等方式,对在宁国市创新创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截至2020 年底,落户宁国市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达26 个,其中10 个团队获得省重点扶持,共获得省市扶持资金达1.45 亿元。
2.加快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深入实施“‘三津英才’六大行动计划”,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53 人;编制2020 年度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目录,通过市县联动、自主引进、绿色通道等方式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组织企业参加长三角双高人才云聘系列活动和各高校线上线下校园招聘,线下每周常态化组织两场招聘会,引进百余名企业紧缺人才。累计举办74 场人才要素对接会,参聘企业1457 家,提供岗位31093 个,进场求职人次5753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300 人。
3.积极落实人才奖补政策
组织开展2020 年“三津英才”政策各项奖补申报,共向34 家企业、151 人次发放108.5 万余元奖补资金。进一步优化全市人才发展环境,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难题,优化了人才公寓审批程序,简化申报材料和程序,适当扩大入住范围,加强人才公寓宣传,累计受理34 家企事业单位申报,78 名引进人才入住人才公寓。
4.加快人才载体建设
与浙江海邦创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跨省同城宁国模式”,探索浙皖人才共享合作长效机制,搭建海外及杭州高层次人才、项目合作共享平台。邀请青岛科技大学在宁国市举办2020 年橡胶加工与应用技术培训班,为市校产学研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五、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孕育创新沃土
1.着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持续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2020 年新设立企业网办率达100%,新设立企业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完善长三角“一网通办”窗口,窗口首批办理服务事项为49 项,其中企业服务事项30 项、个人服务事项19 项。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企业项目备案、核准及节能审查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市民之家,充分授予窗口受理权、审核权,实现“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审批服务做到“最多跑一次”。
2.建设大数据平台
推进“智慧宁国”建设,打破地区、部门、行业间信息壁垒;学习借鉴江苏、浙江互联网管理经验,建成宁国市高质量发展工业大数据平台,实行分类评价,正向激励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升级,精准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推动宁国市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平台、警务大数据平台,驱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转型升级。
3.科技支撑引领社会发展行动
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流动科技馆巡展等系列科普活动,以科技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为重点,强化社会信用、质量安全、应急救援、科普宣传、防震减灾等方面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科普阵地的引领示范作用,成功争创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 个,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园)2个,宣城市科普教育基地2 个。
下一步,宁国市将重点围绕“到2025 年,全市完成研发投入总额达20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200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50 亿元”三大主目标,重点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发投入提升、产业关键技术攻坚、创新平台建设、孵化体系升级、“科创飞地”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创新氛围营造九大专项行动,确保到2025年,全市创新能力实现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