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宣恩县“1+6+N”配套服务模式提升易迁安置社区治理水平

2021-08-31刘友春

民族大家庭 2021年4期
关键词:易地社区群众

文/刘友春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委组织部)

宣恩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相结合,全面加强安置点党群的建设,及时跟进安置点社区管理,通过推进安置社区1+6配套模式,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成为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典范。

2019年8月,全国发改系统易地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宣恩县设置4个参观点,同年12月,胡春华副总理在恩施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对宣恩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20年,宣恩县被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先进集体,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通报。2021年1月,宣恩县松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

一、政策背景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根据新任务做出的决策,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具体措施。

宣恩县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国土面积2737平方公里,辖4乡5镇、276个村、8个城市社区,总人口36.37万。宣恩是山区农业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革命老区、山区贫困县,2013年贫困人口2.75万户8.74万人,贫困发生率24%,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之一,全县“十三五”贫困户搬迁总规模9881户30936人。

安置社区全景

二、工作方法

宣恩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新推行“1+6+N”配套服务新模式,1个安置社区落实6个配套建设标准,辅之以若干升级服务设施,宣恩县率先申报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建设试点,融社区治理于便民服务之中,在日常服务中改进治理模式,在增强治理中优化服务,引导群众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

健全“一个”社区组织体系。按照社区居委会的模式规划安置小区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增强乡镇政府的服务能力,每个安置区安排1名乡镇干部,配备1名公益性岗位主任,牵头协调林业、国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对需要搬迁户回户籍所在村办理的事项,实行全程代办服务;全面完善合理的社区组织架构,加强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党组织建设,探索以党建统领服务、以服务凝聚人心的“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模式,完善搬出地与搬入地党组织分工协作和沟通机制,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安置社区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征求社区居民群众意见,印发宣恩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建设工作方案,批复设立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居委会,经费比照城市社区20万元/社区·年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健全社区其他机构,按照楼栋划分网格、推选楼栋长,成立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文体协会、志愿者协会4个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精神文明需求服务,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网格员+楼栋长+社会组织+易迁居民”的社区组织架构。

落实“六个”社区配套标准。全面落实6个配套建设标准,建设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个就业创业空间、1个标准卫生室、1个文体活动场所、1个便民服务超市和一户一块菜地。

1个社区服务中心,即按照城市社区建设标准,参照村级服务事项、服务流程,建设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集中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1个就业创业空间,即依托集中安置社区一楼架空层门面,通过以奖代补、资金入股、资产折股等举措,与企业联姻建设136个就业扶贫“微工厂”、与景区联手做旅游服务、与社区联合开服务公司,帮助2725名搬迁群众培训后上岗就业。1个标准卫生室,即在规模在100户以上或2公里内没有医疗机构的易迁社区,设立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标准卫生室,设置诊断室、治疗室、输液观察室、基本公卫服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和药房,解决易迁户看病难的问题;1个文体活动场所,即建设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场所,配备文化广播、体育运动相关的文化和体育设施,整合文化广电、党员教育、科学普法等功能,确保活动开展经常性、常态化。1个便民超市,即创新“扶贫资金+扶贫互助社+银行信贷”路径,提供5—10万元金融扶贫创业贷款及贴息,鼓励支持易迁户中有经营能力人员开设便民服务超市,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调动贫困户创业增收积极性。一户一块菜地,即通过利用存量闲置土地、流转置换等措施,保障每户搬迁户有一块30平方米的菜地,居民对菜地享有使用权,不具所有权,实现搬迁群众蔬菜自给,为他们减少生活支出。

完善“若干”升级服务设施。在“1+6”社区配套标准的基础上,全面完善易迁安置社区“四点半学堂”、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红白喜事用房、垃圾收集转运、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等升级版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以帮助搬1次新家、开好1次家庭会议、组织1次入住培训、每月1次入户走访、每月1次院落活动、建立1本易迁台帐等“6个1”贴心服务为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安置小区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保学助学网”“健康保障网”“就业兜底网”等“三网共建”,9个易迁安置社区改扩建小学20所,新建幼儿园5所,每个安置社区配备爱心书屋,设立“四点半学堂”,社区管理人员和党员义工轮流值班为孩子们辅导作业,确保了安置区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宣恩易迁安置社区“四点半学堂”得到国家发改委高度肯定。

此外,在安置社区新建了4个卫生院,改建了5个卫生院,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健康扶贫小分队进点入户开展健康上门服务,实现9个安置社区医疗服务全覆盖;统筹政策支持黑茶、白柚等特色产业建设,带动941户贫困家庭就业,设立保洁、保安、河道管理等易迁公益性岗位253个,组织“春风行动”和技能培训推介1421名易迁对象就业;提升社区公益服务能力,按照“五有”标准成立红白理事会、老年公益协会、文体娱乐协会和志愿服务协会,为社区居民提供红白事务服务,定期组织开展社区乐龄服务健康活动,满足社区不同年龄层次群体文体活动需求,为社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空巢老人、困难儿童提供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等志愿服务。

下坝安置社区“庆端午”

三、工作成效

一是构建集中安置“新生态”。宣恩县按照“靠近县城和集镇、靠近中心村、靠近景区、靠近工业园区、靠近福利院”的原则,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了9个易迁安置社区56个易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945人,集中安置率达95%。宣恩县沙道沟镇坛子洞村平均海拔1300米,曾经“交通靠走、照明靠油、吃水靠挑”,119户贫困户搬迁至沙道沟镇酉水情和酉水苑安置社区后,条件大为改善。邹玉军2018年搬迁至酉水情安置社区,实现了住进新房、走路不带泥、用上放心电、饮上安全水,他说:“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这样舒服的日子”。

二是彰显勤劳奋斗“新业态”。宣恩县着力加强产业后扶项目规划和培育,利用产业发展和扶贫协作资金,在安置社区周边建设蔬菜大棚26个,建设茶叶、药材、水果等加工厂49家,通过走出去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引进体育用品、服装花卉、电子元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55家,1200余名易迁百姓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高罗镇歌乐城社区居民郑远宝在外打拼10余年,安置社区引进湖北展旭服饰有限公司后,长期从事服装制作行业的他和妻子回乡当起制衣师傅,就近照顾父母儿女,每月收入近万元。沙道沟镇酉水情安置社区湖北准者体育(众仁服饰)有限公司2020年总产值达1.5亿元,带动150余名安置社区群众就业,“易迁社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为易迁群众带来了发展机遇。

三是展现安居乐业“新姿态”。宣恩县持续为易迁群众搭建生活舞台、文化阵地,组织志愿者服务社区、治理社区,定期开展易迁社区“出彩楼栋”“出彩家庭”“出彩居民”评选活动,以榜样力量激发易迁百姓的内生动力。

柚乡苑社区贫困居民李吉海勤劳肯干,承包10亩淤泥田种植莲藕,当年纯收入2万元,以4000元一年的价格流转抛荒地60亩种植红心猕猴桃和八月瓜,带领群众致富,李吉海因为做事认真负责有担当,被群众推选为安置社区楼栋长,2019年1月被表彰为“出彩宣恩人”。

猜你喜欢

易地社区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