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绣的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

2021-08-31罗元涛

民族大家庭 2021年4期
关键词:苗绣文化

文/罗元涛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报社)

2009至2020年,十万回(北京)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丽四次把苗绣广告投放到美国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上。在她眼里,苗绣是贵州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她想让世界了解贵州。

“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传递苗绣的价值,为大家带来苗绣的文化内涵以及苗绣延伸出来的文化产品。”在一场齐聚非遗传承人、企业代表、专家的研讨会上,曾丽分享了她多年来从事苗绣收藏与研发的故事。

前不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举办了苗绣“传统-时尚”对话暨“非遗购物节”线上线下互联营销研讨会。会议期间,主办方邀请苗绣传承人、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等110名嘉宾共话苗绣的传承与发展。

会议采取传承人陈述和专家评议两种方式,围绕苗绣“传统——时尚”和“非遗购物节”线上线下互联营销两个主题来进行讨论。

会议旨在持续优化保护传承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市场化思路成立苗绣研究中心,邀请业界人士共同推动苗绣产业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开拓非遗产品市场空间,让民族民间文化活起来,走向世界。

苗绣

创意是苗绣最好的传承

苗绣的源头在哪里?一代又一代苗族妇女,双手穿针引线,把相似的图纹缝在衣服上,就像把一个共同捍卫又不可言说的文化密码,藏在不同的刺绣针法和配色里。曾丽做了20多年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整理,试图确认和归纳苗绣图源的脉络。

前不久,由曾丽及其父亲整理的《苗绣图源》面世,她希望《苗绣图源》能为当今苗绣溯源、苗绣恢复和传承保护,提供重要的样本依据。

“我懂苗绣也懂时尚。”曾丽说,“我的设计理念是决不会去改变苗绣传统的符号和图形,但它的功能、呈现的形式,包括色彩,我会用时尚的语言来表达。”

在黔东南州施秉县,2006年,龙禄颖创办了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民族工艺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现在主要生产苗绣产品。多年的经营,让龙禄颖收获颇多。

“因为在苗寨里长大,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对于我来说,苗绣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让龙禄颖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和她一起从事苗绣产品研发,公司团队里年轻人也逐渐增多,打消了她对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顾虑。

对于苗绣的态度,龙禄颖坦言:“无论我们文化的形式如何变化,老祖宗留下来的价值理念、体现出来的情感要素,才是吸引现代人的根本原因。把传统手艺融进时代血脉,把价值基因激活,让‘老’传统奔涌出‘新’时尚,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加坚定。”

“在我看来,创意是苗绣最好的传承。”这是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20多年来的总结,也是她对苗绣的理解和思考。

苗绣产业化需要“两条腿”走路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副院长左丹认为,苗绣产业面临复合型人才稀缺、销售量未达到预期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左丹建议,苗绣符号化有助于传播、数字化有助于保护、规范化有助于发展、专业化有助于传承、产业化有助于创新。其中,苗绣数字化保护同样需要结合民族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进行研究。2020年,教育部备案新增37个本科专业,其中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属于艺术学。这一举措,未来或能很好地解决传承方面的很多问题。

长期关注苗绣产业发展的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梅表示,她看到了传承人的思想和眼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苗绣产业还存在“小散乱”,没有品牌意识,还处于产品的代加工阶段,且没有形成行业规范。

另外,产品缺乏设计,产品单一、雷同,创新不够。

在陈梅看来,要实现苗绣产业化发展,需要手绣、机绣“两条腿”走路。传统手绣是苗绣的根,绣的是精品;而机绣则在保留苗绣纹样、色彩、绣法等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通过机械快速批量规范性复制生产,降低苗绣成本,让产品价格亲民,进入大众消费生活,促进文化的宣传与经济的发展。

陈梅建议在贵州省各高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懂文化、会工艺的设计人才,将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拓宽苗绣市场。同时,与院校合作培训技艺精、知识广、眼界宽的“新绣娘”,并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确保在几年时间培训出具有职业资格等级的一批“新绣娘”,解决人才断层的问题。

另外,相关部门应联合高校,组织专家团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苗绣企业提供智囊服务。同时,建立行业标准、拓展苗绣产业链、多部门协同推进苗绣产业发展。

同样,贵州大学文化与旅游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徐小雯认为,苗绣传承、创新、产业发展需要在经典化、品牌化、体验化、多元化、创意化、园区化等方面下功夫。

让苗绣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

黔西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井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他的发展故事,为了帮助化屋村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苗绣产业发展,鼓励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到工坊里刺绣,增加收入。“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一点力量,我们感到很自豪。”杨井说。

不可否认,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在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了积极贡献。那么,如何让苗绣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贵州师范学院教授王明认为,要做好“三化”同步,实现“三品”提升。

一是故事化,讲好每一个项目、每一个载体所蕴含的、代表的、显现的情节、记忆、味道,用故事叙述美好生活,因为非遗源自生活,更是“见人见物见生活”。

二是标准化,做好区域特色品牌的形象识别、符号标识,重点围绕传统工艺的地理标志产品、著作权、外观专利等塑造标识。

三是融合化,糅合新元素、契入新场域,充分激发非遗的活态属性与内在潜能,推动“非遗+业态融合”,有效提升非遗的场景化体验,延展新的时代表达。重点着力推动“非遗+农文旅”,引导推动非遗元素融入集精品农业、文化体验、特色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在山地乡村旅游发展中,支持创建非遗体验馆、研学基地等新场景。

最后,努力实现提品位、增品质、树品牌的“三品”提升,在“道器合一”的践行中,再现“生活美学”。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闫玉坦言,苗绣助力乡村振兴,一要下功夫挖掘、提炼并普及苗绣文化。提炼每个村寨、每个种类绣品的独特表征,从图案纹样、质地、针法等使不同的苗绣有清楚的区分,从而使苗绣文化有内容、有体系、有特色,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稳定的文化资源。二要下功夫培养、扶持人才,全方位帮助苗绣以及其他手工艺人才的全面发展。

而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桑童从高校的角度表示,期待更多的专家、企业、传承人以及热爱服饰的老师们一起培育更多的专业人才,做到行业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苗绣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入寨出山 留住苗绣
继续,苗疆故事
苗绣
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有了市场眼光,情怀方能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