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现实体现与当下启示

2021-08-31魏国明

民族大家庭 2021年4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穆斯林中国化

文/魏国明

(作者单位:湖北省伊斯兰教事务服务中心)

七世纪中叶,以阿拉伯人、波斯商人、使臣为主的穆斯林从海路、陆路以不同的方式与路径进入中国。大批穆斯林在政治、商贸城市中从流动、暂居到定居,逐渐出现了穆斯林中国化的现象,形成穆斯林的稳定居住区——蕃坊,以及伊斯兰经堂教育的雏形——蕃学。此时的穆斯林群体没有形成社会实体,也没有政治经济利益,多从商或求仕。如果说唐代称为“蕃商胡贾”,还带有外夷侨民的意味,到五代时期部分穆斯林已经落籍有年,身份有变。宋代则开枝散叶,成为“土生蕃客”“五世蕃客”,世居中国,成为本土居民,伊斯兰教也成为了中国人的宗教。至元代时,“回回遍天下”;明清时期,“以儒诠经”运动用中国儒家文化诠解伊斯兰教经典,建立了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体系。宗教的本土化是宗教发展的基本规律,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传入中国后,便开启了中国化进程,注入了多彩的中国元素。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现实体现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体体现。自1300多年前伊斯兰教传入以来,不仅适应中国社会留存了下来,而且与中华文明实现了交融结合。中国穆斯林探索走出了一条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渐进发展道路。

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性体现在与传统文化的相适应上。比如,语言文字方面,中国穆斯林用中国人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和儒家学说诠释伊斯兰教教义教规,用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刻印《古兰经》,用中文翻译讲解《古兰经》。明朝回族穆斯林主动改汉姓,取汉名,延用至今。组织管理制度方面,清真寺教务从三掌教制到单一教长制与学董乡老制相结合的制度,苏菲教团与中国传统家系结构结合,形成门宦制度。建筑方面,明初清真寺普遍采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样式,内部装饰风格也采用了汉式的碑刻、彩绘等形式。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北京东四清真寺等,都是中国殿堂式风格。到了清代,已完全形成中国特有的形制——四合院式布局,雕梁画柱,琉璃覆檐。教育方面,在明代形成具有私塾性质的经堂教育。这一中国化的教育制度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形式,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教育教学。

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 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研讨会

中国伊斯兰教的地域性体现在与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相适应上,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伊斯兰教中国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现当代,主要表现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认知体现。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具体认知表现在三个认同上,即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为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而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为文化认同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三者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顺利演进。

一是政治层面对国家的强烈认同。阿拉伯人是游牧民族,迁徙是游牧文化的核心,因此他们强调无国界的“乌玛”(穆斯林共同体)。而中国人是农耕民族,“家天下”是农耕文化的核心,中国穆斯林传统里蕴藏的是农耕文化的基因,因此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的先贤们把对真主的崇拜和对国家的忠诚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古兰经》经文“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为思想依据,将忠主和忠君放在一起进行论述,打开了中国穆斯林政治认同的大门。近代以来,中国穆斯林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强调“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更加增强了中国穆斯林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社会层面与中华民族的相濡以沫。从元代开始,穆斯林对中国的社会认同已深深融入思想感情中,并逐渐发展为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抗战时期,面对社会动荡、国家危难,中国穆斯林的民族团结意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广大穆斯林群众纷纷将爱国爱教上升为自觉行为,主动献身于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穆斯林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是文化层面伊儒“二元”文化并存。穆斯林学者强调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在精神追求上的相通性。明清之际开展了汉文译著、“以儒诠经”运动,在信仰、义务与善行方面坚持伊斯兰教教义,同时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的理解和在儒家思想理论方面的深厚功底,以汉语言文字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伊斯兰文化的内涵和哲理,从而把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起来,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思想体系,在思想领域使中国穆斯林有了文化归属感。此外,中国穆斯林还把伊斯兰文化中的“中正之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致中和”思想相结合,成就了中国伊斯兰教温和、理性、包容的可贵品格。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当下启示

要把握政治认同,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的适应和认同,是外来宗教本土化的关键。伊斯兰教传入初期,较早认同并主动融入当时政治伦理和主流儒家文化,顺利适应中国社会并扎根生存下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宗教要与时俱进,宗教中国化的前提就是要在政治上认同并适应。信教群众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当下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目标上来。

要坚持文化自信,对宗教教规教义作出与时俱进的新阐释。新的历史时期,宗教中国化也要与时俱进,对宗教教义在新时代作出新的阐释。宗教中国化不是改造宗教、改变信仰,而是在保持我国各宗教的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坚持文化自信与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相结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要牢记职责使命,充分发挥宗教界的主体作用。大道之行,传宗在人。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党和政府起积极引导作用,但主体是宗教界,宗教的中国化必须靠宗教界的自觉自愿。要充分调动宗教界人士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要引导宗教界人士认真学习钻研宗教经典教义,提高宗教学识水平,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要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加强宗教教职人才队伍建设。要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政治上可靠、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领导班子,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同时要办好宗教院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穆斯林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印尼·雅加达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