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究
2021-08-30张蓓蓓
张蓓蓓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以肥东县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实证分析,探索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成效、
困境及路径选择,以期为推动肥东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乡;党建;引领;困境;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可以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在此过程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以此来提升亿万农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1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影响国家战略的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要从文本走向实践,需要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供给和资源服务,但是在实际中这些用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资源和项目落实到基层一线的成效上并不是非常理想。鉴于一系列国家战略政策的有效推进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领导,在新时代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同样需要遵循和借鉴这一经验。
1.2提升乡村振兴实效需要强有力的基层党建引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就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非常看重各级党政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效。但是有时候,执行落实者能力存在欠缺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纷繁复杂任务的落实很大程度上需要基层党组织。面对纷繁复杂的乡村振兴内容和体系,对于基层一线工作者来说,单单是能够理解、弄懂、搞透就实属不易,更何况还要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落实到位。因此,要想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实施过程中获得群众较为满意的成效,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党建引领的作用和意义便清晰地勾勒了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中央的政策与扶持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底线,基层党组织的理解与执行能力才真正决定了乡村振兴可能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2肥东县乡村振兴面临的实践困境
十九大以来,肥东县着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现实挑战。
2.1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客观要求广大农民、乡村干部、社会组织多元参与,形成合力。但就当前情况看,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一些乡村干部及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乡村振兴实施的重大现实意义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大多数民众的自主认识意识不强,还停留于对政府的依赖,“等、靠、要”的思想在一些地区客观普遍存在,缺少创新和发展的自主动力意识,缺少一种要成为乡村振兴和乡村生产中主体地位和责任感。
2.2文明乡风亟待提升
乡村振兴中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动力就是建设文明乡风。但是,从调研的情况看,一些(社区)不文明的乡风仍然存在,究此原因,其一是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情况下,一些农民以追求自我和利益的本能思想冲破了道德制约,导致了他们在农村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出现精神滑坡的状况;其二是村规民约不健全,虽然大部分乡村都制定了的“三包”责任,但是落实依然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在一些农户家里依然出现“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村规民约;其三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有力抓手,村民的集体观念淡薄,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良的传统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反差明显,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铺张浪费、攀比成风等问题。
2.3集体经济薄弱乏力
主要体现在不少村居社区的集体经济实力不够大、发展缺乏活力,制约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和执行力。近年来,乡村振兴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南部发展较快,村(社区)集体经济明显优于北部地区。肥东县北部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但不少村(社区)为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的薄弱化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可服务群众的手段和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拓宽其“造血”功能,亟须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2.4机制保障力度不大
总体来看,肥东县虽然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机制问题。首先是经营机制不够健全,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分散的家庭经营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益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直接联结不紧密,订单农业没有形成规模气候。其次是各级执行机构的统筹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大,目前推出的乡村振兴举措还没有完全整合,部门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多元多级共治尚未形成体系。再次是乡村发展整体规划水平不高,一 些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精准性,这些问题比较突出。如在经济发展方面,产业发展统筹规划不够,处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缺乏中长期的谋划。
3进一步推进肥东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是农村现代化发展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当前,进一步推进肥东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党建引领、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笔者认为切入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强化思想引领力,赋能乡村振兴新融合
处理好基层党组织與村民自治组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的关系,是关乎乡村振兴前途命运的难题。要解决好这些关系,关键在于强化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一支拥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充满活力的乡村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中,尤其要处理好“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从“自治”的范畴来看,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村民自治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在规范乡村秩序和修订村规民约上,都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征求和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调动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从“法治”的范畴来看,基层党组织要率先带头遵纪守法,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村居的各种组织行为,引导村民知法懂法用法,而不是靠习惯来处理问题。通过村民逐渐学会依法办事,政府部门健全完善乡村相关法律服务体系,比如送法下乡,搭建村社之间互联互通的法律服务平台,以此来形成良好积极乡村社会法治氛围。从“德治”的范畴来看,基层党组织规矩树立道德标杆是净化乡村社会风气的重中之重。同时要创新各种生动的方式来激发和完善乡村传统文化活力,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比如以本地特色戏形式来传达风清气正的道德舆论导向,以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明建设大主题在乡村文明创建与评议的小活动中落地生根。
3.2加强组织领导力,构建乡村振兴新模式
不断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推进网格化和跨区域党建联建等组织方式,始终保持对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发展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作为“首要工程”,组织引领推动乡村振兴。一是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对示范型党支部实行标准化培育、对达标型党支部进行巩固提高、对整转型党支部实行整顿转化。二是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拓展组织覆盖的“广度”。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比如联合建、聯合建、挂靠建等,把党组织建到乡村振兴项目一线、产业链条一线,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三是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头羊”。以基层党组织换届为契机,采取从本村(社区)人才中“找”、从外出人员中“引”、从邻村(社区)中“调”、从退休人员中“请”、从上级单位中“派”、从优秀大学生中“聘”等方式,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头羊”。四是把党员身份亮出来。组织部门制定出台《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工作条例》,规定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党员必须配戴党徽,家庭门前必须悬挂“党员家庭户”标牌,起到率先标杆的作用,使其成为服务群众的“排头兵”,指引方向的“领航灯”。
3.3优化服务功能,健全人才培育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在首要位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一是重视本土人才的挖掘。乡村本土人才不仅熟悉本地情况,还饱含对家乡发展振兴的热情和责任心,可以说是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借助于家乡情感和优惠政策支持吸引优秀人才回归乡村,增强内生动力。二是充分发挥乡贤和精英的作用。乡贤和精英身上具有一股独特的力量,这是农民所不具有的品质和能力,要充分发挥其潜质。建议可在县、乡镇、村三级组织乡贤理事会,吸引流向城市的本地贤人能人反哺家乡、造福桑梓,变村闲为乡贤,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三是多渠道培养乡村专业人才。没有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能是一句空话。建议将农村回乡的高中学历以上人员进行摸底,只要愿意在农村进行生产生活的都要进行培养,可通过短期培训、中长期进修等方式,把他们培养成乡村需要的实用人才,以满足农机农技、农村旅游管理、农村合作社经营等需要。
3.4 完善组织建设制度,提供永续动力
要强化村一级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创新性,为乡村振兴实施提供支撑。深化农村改革制度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和引擎。壮大和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充分释放“三变”改革红利、不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此增加农民收入。鼓励村集体与省会城市下乡资本合作,盘活土地、水面、房屋等集体资源,再以入股、委托、租赁或自营等方式激活,大力发展新业态农业,引进业主兴办农村实体经济,与业主共同享受经济利益最大化。乡镇、村居社区党组织要统筹规划区域发展,依托已有势头较大的发展产业,集中连片优势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周边群体发展辐射作用,支持多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组建区域经济联合体,抱团发展集体经济项目。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安徽省党校系统重点科研课题《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编号: QS2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