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英翻译中所出现的中式英语及对策

2021-08-30崔晓婕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汉英翻译中式英语对策

崔晓婕

摘要:中式英语是受汉语思维方式和汉语文化影响之下所产生的一种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两种文本所分别对应的文化背景,然而由于对于文化背景、语言知识等不熟悉的因素,难免会译出一些中式英语的表达形式。中式英语的出现不仅降低了译文质量,还会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更不利于文化的互通与传播。本文以举例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在汉英翻译中出现中式英语错误的原因及其特点,同时也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中式英语;汉英翻译; 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0-0043-02

1中式英语的定义及其出现原因

1.1中式英语的定义

“中式英语 (Chinglish) 是指中国人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受汉语思维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1]向颖博(2020)。国内有学者指出,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本土中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主要由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等构成。而国外学者则将其定义为对某一种目的语的尝试性产物,认为这种语言系统是由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母语发展特征所发展出的一种具有自身母语特征又有目的语语言特征的一种语言系统。总之,中式英语是指译者将汉语思维和汉语的语言习惯运用到英语翻译之中,从而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英语语法但表达不地道的英语。

1.2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1.2.1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奠基者,他在行为主义方面的学说在研究语言习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他认为,认识的构成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包含主客体双方所具有的不同特点。皮亚杰提出“同化”和“顺应”两个理论来对认识的过程进行了具体的诠释。“同化”是指内部格局纳入原有的格局中,但同化并不会引起内部的格局的改变或者创新。“顺应”是指对于新格局的建造或者对于旧格局的修正。“学习者在刚开始接受到英语项目时会按照他们原有的汉语格局进行同化,也就是说按照汉语的规则去理解英语。如果二者的语法规则相差甚远,也就是同化失败后,他们会创造一个新的关于英语的格局,也就是说对其进行顺应处理”[2]马庆林,季建芬 (2003)。运用皮亚杰的认识论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发现学习的本质,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式英语存在必要性。

1.2.2 中英思维差异的冲击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有了母语的语言基础,因此母语所带来的冲击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会不自主地将汉语的思维带入其中,因此在学生的翻译中常常会有汉语思维的蛛丝马迹。例如:“My class has thirty students.”应改为“There are thirty students in my class.”如果从语言习惯的层面进行翻译思考,则需要将我们原有的汉语语言思维习惯向英语的语言习惯进行转变,调整原句中主语的位置,將突出主语的汉语结构 “我们班有三十个学生”转换为相应主语不突出的英语思维结构 “有三十个学生在我班里。”

1.2.3语言迁移产生的影响

语言迁移的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1957)中提出来的,Lado(1957)的对比分析假设认为:学习者的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障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导致的困难之间成正比,即“差异=难度”。差异越大,难度就越大。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在英语写作中,常常受汉语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极易把母语的语法规则与表达习惯生搬硬套入英语,经常造出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表达,从而产生大量的中式英语”[3]严研(2014)。中英之间存在着语言结构,修辞方法以及句法结构的种种差异。中式英语的出现是语言负迁移的结果。中文译者易将汉语的文化结构以及思维无意识地带入英语翻译中,将汉语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译入目的语,从而产生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表达。

2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特点及举例

汉英翻译中,常常出现中式英语的地方主要有标识语,俗语翻译以及网络用语,本文就以上三处进行举例分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例1:

原文:小心地滑。

译文1: Slip Carefully

译文2 :Wet Floor

分析:本句中的中式英语出现了理解错误的问题。中文中的“地” 是多音字,一音为“de”,一音为 “di”。在译文1 的翻译中,是将原文中的拼音读法读错,以致对于“地”字的成分划分出现了错误,将原本的名词意义错误理解为副词成分,使得整个标识语的翻译出现了错误。此类中式英语的出现是缘于对原语言的理解出错,一错再错,造成了读者的阅读理解困难。

例2:

原文:请勿翻越。

译文1: No Turning Over, Please.

译文2: Do Not Lean Or Climb On Railing

分析:本句中的中式英语出现了字对字错误翻译的问题。译文1是将汉字 “请”“勿”“翻越” 作为单独的三个独立词语进行字对字翻译,并没有对整体的句法语法进行考虑。

例3:

原文:她没有错。

译文1: She didn't make a fault anyway.

译文2: She didn't make a mistake anyway.

分析: 本句的中式英语出现了词汇应用不当的问题,对于英语词汇中的“fault”和 “mistake” 产生了混淆应用,译者只是理解了词汇的外延意义,但是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词义。“fault”多指性格上的缺点以及行为方面的过失,“mistake”多指由于判断、看法或粗心而导致的错误与误解。两个词的翻译虽然相同,但是它们的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却大不一样。

3避免中式英语的对策

针对汉英翻译中所产生的中式英语,不难发现在许多的译文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字对字翻译,用词不当以及句式结构方面的错误排列等问题。为避免在日常的汉英翻译中出现此类问题,本文列举了以下的几种方式来进行英语的基础夯实。

3.1 地道英语的“读”与“记”

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对于不懂的单词和短语,部分译者会采用对照其中文的释义来进行翻译,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不利于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词汇和短语的了解和积累,还会大大降低译文的质量,产出大量的无效译文。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多查询英语词典上的译义,更加深入地了解英文单词以及其背景故事理解词与词之间的关系,适应语言规则,改变中式英语习惯,避免盲目错误的使用中式英语。

3.2英汉语言对比学习

中式英语的出现源于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本进行对比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同与异,从而在词汇、语法以及句法结构方面建立起一种对比性思维架构。“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适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4]连淑能(2004)。

4结语

中式英语的存在,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一种中介语现象,但其犹如英语中的“火星文”,不仅语言翻译价值低,还会造成读者的阅读理解困难。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法不通的中式英语难登国际“大雅之堂”,因此我们务必要将其进行修正,改善以及提高,在翻译工作中更需要在原有基础之上克服原有文化层面的思维定势,避免在翻译作品中出现中式英语的使用以及堆叠现象。

参考文献

[1]向颖博.论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及其对策[J].青年文学家,2020(36):148-150.

[2]马庆林,季建芬.“中式英语”成因之认知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59-161.

[3]嚴研.论英语写作中常见的中式英语[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170-172.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编:赵露)

猜你喜欢

汉英翻译中式英语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网络司法外宣翻译初探
汉译英中“Chinglish”面面观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及中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