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早期英国的两种历史编纂体例
2021-08-30孙逸凡
孙逸凡
摘要:中世纪早期英国出现两种具有全新特征的历史编纂体例-编年史与传记。按年代顺序记事的编年史诞生于基督教计算宗教节期的实践,经历了从记录到叙事的发展历程。传记体例受世俗与基督教两方影响,既继承了古典的描繪风格,又承载了教会以圣徒生平为中心进行教化目的。
关键词:中世纪;编年史;圣徒传记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0-0019-02
罗马人的统治衰亡后,英国在中世纪经历过漫长的混乱时期。在撒克逊人与基督教进入后,岛上政治秩序与文化活动开始恢复,历史写作活动也得以重新展开。自公元8世纪开始受基督教与撒克逊政治文化的影响,英国的历史编纂呈现出不同于古典时期的新特性,在体例上这体现为编年史与圣徒传这两种新的历史书写形式。
1 中世纪早期英国的编年史
尽管比德的《教会史》中体现出了严格,精准的纪年方式,但是基督教史学中对时间的敏感这一特点,其主要的载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散文式的历史而是编年史(Chronicles)。12世纪英国著名编年史家坎特伯雷的吉维斯队编年史有过如下定义:“散文式的历史(histories)其特点在于追寻历史真相,用精妙的言辞劝诫那些读者,并把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如实的告知读者。编年史主要致力于计算耶稣道成肉生以后的时间年表,并简略的介绍在这段时间内骑士、国王的所作所为,以及预言、奇迹等事件[1]。”编年史趋向于在神意的框架下记录事件,而散文式的历史更加注重叙事、修辞的技巧,是更富于文学色彩的创作,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中世纪的编年史带有浓厚的基督教文化色彩,在历史编纂的动机上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编年体例有根本性区别。
编年史的前身是寺院年代记,是中世纪早期修道院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记事方式。修道士在一般会在复活节日期表(Easter Table)的空白之处记上重大节日里发生的事情。这种记事习惯逐渐发展为成例,对应的日期所记载的事情越来越多,文体越来越复杂,最后记事摆脱了复活节日期表,形成一种以新的纪年体系为时间框架历史体例——编年史[2]。英国历史上最早的年代记可能来自于六世纪的林迪斯芬尼和坎特伯雷但关于这些年代记的资料十分匮乏,因而对英国编年史的考察,要到九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出现才成为可能。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是在九世纪由阿尔弗雷德大帝下令编写的一部编年史,现今存有七种版本,分别被学者编号为A (A-),A2(A),B,C,D,E,F[3]。最初的版本A记载了从公元前60年-公元891年的英国历史,10世纪左右A本被转移到坎特伯雷,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些增补并被续写到1070年此版本被学者称为A-本。在10世纪后半期的阿宾顿,一部分之前的手稿被修改、续写,最终留下两种手稿,B稿成书于11世纪早期,内容从公元前60年到公元927年,C稿成书于11世纪中期,覆盖公元前60年到公元1066年的历史,由于都在阿宾顿完成,B与C稿又被称作阿宾顿手稿。D稿的来源不甚清楚,约克、伍斯特伊夫舍姆等地都被认为有可能是其写作地点,大约在11-12世纪之间成稿,所覆盖的年限从公元前60年—公元1079年。E本为所有版本中记录年限最长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60年到公元1154年。F本为诺曼征服之后在官方的命令下,以E本为基础修改而成的,为拉丁语与英语的双语版本,记录年限从公元前60年到公元1058年。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拥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从公元9世纪到公元12世纪的英国历史记录,为后人研究诺曼征服前后的英国历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仅如此,《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拥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被汤普森称为“早期英国文学中不朽的史学著作[4]。”它是英国史上第一部用民族方言(英语)写成的作品。除开早年少数简短、粗糙的流水账式叙述之外,《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大部分记事内容丰富,行文流畅,在社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中世纪早期显得尤为可贵。
在诺曼征服之前,英格兰本土的编年史写作十分匮乏,除《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之外,少有出色的作品。值得一提的史作有伊瑟尔维尔德(Aethelweard)以非宗教人员的身份所作的《伊瑟尔维尔德编年史》。伊瑟尔维尔德是西萨克森地方的一名郡长,与王室联系密切。他的编年史记录了从上帝创世到公元975年的历史,其中着重记载了萨克森人入侵之后的英格兰史。这部编年史在资料来源方面使用了一种不知名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独立版本现已失传),对后人了解《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全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2 传记与圣徒传记
在中世纪早期的英国,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书写是编年史以外另一盛行的历史体例。细分下来当时的传记有两种类型,一为世俗传记,二为圣徒传记。世俗传记主要以世俗封建首领为对象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武功事业。在诺曼征服之前,主要的世俗传记有《阿尔弗雷德大帝生平》、《国王安瑟尔斯坦生平》和成书于11世纪的《王后艾玛颂》和《国王爱德华生平》。从内容结构来看,这类传记大多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主要功绩,第二部分介绍他的家庭和个人品质。以《阿尔弗雷德大帝生平》为例,此书第一节记述了西萨克森国王的系谱,第二节到第七节介绍了阿尔弗雷德大帝从幼年到成熟的成长历程和在教俗两界的功绩,最后记述了他的家庭和个人品德。这种写作布局可能源自古典人物传记的写作传统,古罗马帝国早期纪传体史家苏维托尼乌斯的《罗马十二帝王传》有着类似的结构。这位古典传记史家在强调“在讲述凯撒被刺杀的经过之前,我最好对他的外貌、个人习惯、衣着、性格以及他在平时和战时的行为进行简要叙述[5]。”这种将对传主私生活的描绘置于正史之前的做法对公元八世纪艾因哈德(Einhard)《查理大帝传》产生了直接影响,此书是中世纪西欧最早的世俗传记,《阿尔弗雷德大帝生平》大体上是对艾因哈德的模仿。
如果说世俗传记是对古典史学传记的模仿的话,那么圣徒传记(Hagiography)则无疑是基督教史学传统影响下的产物。圣徒传记是记录宗教人物生平的传记,一般在其死后不久开始写作,注重记述圣徒个人神圣品质的成长过程,附带记录其生平发生的神圣事迹,以起到启迪、劝诫信徒的作用。这种传记形式在英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代表作有比德的《圣库斯伯特生平》,东英吉利人菲利克斯的《圣古斯拉克生平》以及《教皇格里高利生平》。这类传记形式的写作在十世纪英国修道院复兴时期尤为繁荣,并一直影响到诺曼征服后的英国历史写作。
与编年史不同,这类以著名人物为中心的历史编纂,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少会有夸张,偏离真实的情况,甚至会对事实进行篡改以达到歌颂传主的目的。但从圣徒传记诞生的历史语境来看,这种体例并非单纯的历史作品,而是与地方修道院等教会组织的圣徒崇拜实践捆绑在一起。地方修道院组织人手为与本修道院有历史联系的圣徒编写传记,一方面是作为圣徒崇拜仪式上诵经的文本,能够促进僧侣对修道院的认同,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圣徒死后的名声来庇护修道院,吸引朝圣人群为组织带来声望与财富。出于上述目的,该体例尤其关注修道院创始建立的历史传统和相关的财产变动问题,为后人了解地方修道院沿革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3 结语
严格来说,编年史与传记这两种历史书写形式早在中世纪前便已经普遍存在,但在中世纪本笃会的宗教生活与实践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力。编年史依托僧侣计算宗教节期的活动,早期的写作虽然内容简单、粗糙但由于复活节期年表标准在英国得到统一,使编年史写作活动跨地域的交流成为可能,为其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圣徒传记围绕着地方的圣徒崇拜仪式展开,为带有具体仪式、功能性质的文体。两种历史编纂活动与宗教尤其是本笃修道院的生活牢牢捆绑在一起,也随着修道组织在中世纪的变迁而兴衰。
参考文献
[1]None.Antonia.Gransden,Legends,Tradition and History in Medieval England[M],London-Rio Grande:Hambledon press,1992.
[2]Halphen,Louis.Reginald L.Poole Chronicles and Annals:A brief outline of their origin and growth,Oxford:Clarendon press[M].Persée,périodiques scientifiques en édition électronique,1926.
[3]壽纪瑜.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汤普森,谢德风译.历史著作史·上卷第一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苏维托尼乌斯著,田丽娟,邹恺莉译.罗马十二帝王传[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