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举建筑
2021-08-30董竹馨
摘 要: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反映儒学文化的生动教材,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文化演进、文学风尚、教育发展等息息相关,至今仍影响重大。唱经楼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科举文化遗存,是太原乃至全国重要的科举文化实物载体,见证了太原儒学的发展和文脉的延续,展现了科举建筑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科举;建筑;历史;文化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经过唐朝、宋朝的不断完善,在明、清两朝尤为兴盛,到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科举制度历经千年沧桑,留下了诸多科举文化遗存,科举建筑就是其中一项珍贵遗产。太原唱经楼作为科举文化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见证着科举文化的历史演变,是全国现存为数不多的与科举有关的实物载体。
1 唱经楼历史及建筑概况
太原建城历史悠久,从公元前497年董安于始建晋阳城,迄今已逾2500年,从晋阳古城到唐代晋阳城、宋太原城、明清太原城、近代太原城,跨越千年。在太原城2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了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和文物资源。唱经楼(图1、图2)是明清时期太原城内重要的科举建筑遗存,也是太原儒学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唱经楼坐落在太原市中心的鼓楼街中段,地处商贸繁盛的柳巷商业区。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布政司前,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左布政刘鲁重修,相传前明秋榜揭晓,唱五经魁首于此,故名唱经楼。”也就是说,唱经楼是科举发榜之前,书吏高唱“五经魁首”的场所。这里的“唱”是大声宣读的意思,“经”是“四书五经”的经。
唱经楼始建于明代初期,重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扩建。后世屡有修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增建春秋楼,清道光八年(1828)加修通廊(图3)。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唱经楼一度荒废,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2003年,太原市政府对唱经楼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使其得到了有效保护。2003年至2006年,政府多次对唱经楼进行修缮,基本恢复了唱经楼当年的模样,重现风采。2013年,唱经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唱经楼临街而建,楼体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以唱经楼为主,主要包括唱经楼、通廊、正殿、春秋楼这四个建筑,楼与正殿、春秋楼、通廊相组合,构成“工”字形院落。唱经楼位于院南端,为两层方形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顶,顶部由孔雀蓝琉璃瓦剪边,整座大殿庄严肃静,明代风格显而易见。一层为五魁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向明间设卷棚抱厦,原是官员们临时休息之地;二层为唱经阁(图4、图5),面宽一间,进深一间,重檐设平座,座上周围设浮雕游龙牡丹纹孔雀蓝琉璃栏板,檐下施双翘五踩斗拱,再往上为“唱经楼”匾。
整座建筑式样别致,挺拔秀丽,气势雄伟,是太原府官员宣唱“五经魁首”的主要场所。通廊是连接唱经楼与正殿的过道,单檐卷棚顶,构造简练而精致。正殿位于院北,即通廊的尽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虽经清代重修,但主体风格仍保留明代特色,正脊上设有寓意“太平有象”的狮象驼宝瓶。正殿内供奉着关圣帝君、文昌帝君及孔子塑像,是府县官员唱榜前后的祭祀场所。春秋楼位于正殿东侧,增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一层为三间窑洞,二层为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前檐设廊,面宽三间,进深二间,这种建筑形式在屋面左右两侧垒砌山墙,与屋面平齐,把屋面的檩木头部全部包封住,不外悬出山墙,既有利于防止风吹日晒,又能够防止发生火灾时火势顺房蔓延,反映了山西地方建筑的民俗特性。
2 唱经楼的文化内涵
唱经楼即“唱经之楼”,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后宣唱考生名次的主要场所,是一座与科举文化相关的建筑群,其历史特色显著,文化内涵丰富。
明代“科举”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和殿试。明清时期,乡试一般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份中的农历八月举行,所以乡试又被称为“秋闱”。乡试每三年考一次,考试地点在布政使驻地,也就是各省的省城。山西的乡试在太原文瀛湖畔的山西贡院举行,乡试时皇帝亲自派主考和副主考前来监考。考生进入考场前,要经过解衣脱帽的严格搜查,不许夹带,以防作弊。而后开始点名领卷,排号入场,一人一间小屋。每间小屋都装有栅栏门,考生一旦进入,栅栏便被封住。乡试科目共三门,分三天考试,考生们白天参加考试,夜晚在屋内休息。
考试后的第十天,发榜揭晓考试结果。据《明史》记载,洪熙元年(1425)规定了官员录取的名额,要求各地按考区大小录取人数。按规定名额录取公布的榜示称为“正榜”,中正榜者称为“举人”。正榜之外,还有副榜,中副榜者称为“副贡”。
发榜的前一天,在唱经楼的楼上由书吏宣唱第几名某某、某府、某县、某生等,公布考生名次及籍贯。官员在唱经楼宣布考生名次,即为唱经。
唱经结束后,第二天发正榜,榜由第六名写起,写完末一名,再题写前五名,由第五倒写至第一,称为“五经魁首”。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每经以第一名为经魁,每科第一名至第五名必须是一经的经魁。
后来五经取士的制度被废除,但乡试中仍习惯把前五名称为“五魁”。从第五名写起,最后一名则为今科乡试的榜头,即为解元。“五经魁首”写毕,写副榜。全榜写毕,书吏高唱前五名“五经魁首”的姓名。作为乡试考中的第一名,解元名字现出后,便会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随后在五魁厅中给“经魁”“亚魁”“文魁”佩戴红花,继而在唱经楼前、众人簇拥下,展开庆祝活动,这个喜庆的过程名叫“闹五魁”。
唱经楼南面的靴巷中还有一条小巷叫作五魁巷。众士子途經五魁巷短暂休息和喧闹活动后,最终到达贡院(位于今文瀛湖南),再将金榜张贴于贡院门前。就在五魁欢闹之中,金榜被郑重张贴于贡院的大门外,也标志着本场乡试到此便以最热闹的形式结束了。而金榜题名的举人则可参加次年春天京城的会试,会试考中后叫作贡士,题榜后的贡士可参加殿试。
3 唱经楼的价值功能
唱经楼是不可多得的科举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显著。深入挖掘和认识其功能与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丰富儒学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3.1 历史价值
唱经楼在历史变迁中几经修葺,初建于明代初期,重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扩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增建春秋楼;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作为明清时期山西科考唱榜之地,唱经楼在百年历史演变中,见证了明清以来太原历史文化和科举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诞生于古代中国社会,又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围绕科举考试活动而形成的科举文化在长期历史演变中积淀而成。唱经楼作为太原重要的科举文化遗存,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延续了文风文脉,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历史文化价值突出。
3.2 艺术价值
唱经楼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晶,极具观赏性。唱经楼总体空间布局呈不对称“工”字形。目前山西境内保留“工”字形布局的建筑群数量不多,唱经楼对于古建筑研究和建造人员了解明代该类型建筑的设计原理、建造技术有着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且唱经楼继承了中国传统祠观建筑总体布局的风格,为研究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借鉴,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层木结構建筑—唱经楼,采用十字歇山顶,空间简洁,构造精美,装饰独特,一层和二层建筑功能明晰。春秋楼一层为三间窑洞,二层为木结构建筑,恰当反映了山西地方建筑的特色。整个唱经楼建筑构件风格简洁、造型精美,且建筑群在屋顶和挡板处大量使用了琉璃制品,精湛的琉璃工艺、精美的色彩搭配,使得整个建筑群熠熠生辉,不失为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珍品。
3.3 文化价值
唱经楼是一座与科举相关的实物载体,反映了科举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实证研究、历史考古、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科举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教育、文学、汉字、儒学、文化演进等内容息息相关,生动而形象地讲述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史和社会教育史,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学风尚、社会风俗、学术风向和士人风貌,是认识民族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教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中国教育发展史、学校发展史、考试制度演变等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对认识中国传统教育、传承国学精神、开展现代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科举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是再现科举文化,重温儒学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以博物馆的形式,让文物与当代教育相结合,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
3.4 旅游价值
近年来,文物资源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唱经楼建筑结构精巧,外观精美,建筑类型颇具特色,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其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科举文化实物载体,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显著。此外,唱经楼地处商贸繁盛、人潮络绎的太原商贸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它与太原市内的文庙、贡院、皇华馆、书院等儒学建筑相得益彰,成为宣传儒学文化和科举文化的窗口;又与太原府城内的文庙、关帝庙、纯阳宫、崇善寺等人文古迹形成历史文化核心区,践行着“游山西就是读历史”的旅游观念,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历史遗存,围绕科举产生的科举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唱经楼建筑艺术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小巧而秀丽地点缀在太原城中。唱经楼可以说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坚持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应对其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建立科举文化博物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使之成为书写科举故事、传承儒学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阳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阳曲县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41-42.
[2]张廷玉.明史:卷七一:选举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张玲.太原儒学建筑研究[J].山西建筑,2010(33):49-50.
[4]张亚群.论科举文化遗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8-34.
[5]苑杰.关于文物保护修缮理念的思考—从太原市唱经楼修缮过程中引发的一点思索[J].文物世界,2016(5):51-54,92.
【作者简介】董竹馨,女,山西临猗人,硕士,主要从事文物保护、文物利用、陈列展览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