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Z村脱贫农户脱贫状况调查研究

2021-08-30杨婕琳张飞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

杨婕琳 张飞云

摘要 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收尾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开展的交汇时期,对山西省Z村脱贫农户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家庭规模、收入结构、基础设施状况、发展能力等方面分析了脱贫农户的脱贫状况,并根据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利于提高脱贫农户脱贫稳定性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Z村的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林地面积、“两不愁、三保障”等均处于较好的水平;②脱贫农户的收入结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对脱贫农户的脱贫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③提高脱贫稳定性的对策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险与救助体系、提高农户综合素质、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适宜产业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脱贫状况;精准脱贫;脱贫农户;山西省Z村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6-025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6.06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Peasant Households in Z Village Shanxi Province

YANG Jie-lin,ZHANG Fei-yun (School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end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uses a questionnaire to analyz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armers in Z Village, Shanxi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family size, income structure, infrastructur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and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will help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armer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per capita net income, per capita arable land and forest area,“two no worries,three guarantees”, etc. in Village Z are all at a relatively good level; ②there are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income structure, education level, labor skills, and health conditions, which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of farmers;③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clude establishing a sound rural social insurance and assistance system,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farmers, optimizing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use of clean energy, vigorously developing suitable industries.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alleviation farmers;Z Village in Shanxi Province

我國的扶贫政策,从输血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不断适应国情而发生变化。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取得了重大成效。2020年2月,山西省所有贫困县(区)已正式退出贫困县,区域性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1],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脱贫农户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脱贫稳定性较差,面临返贫风险,给巩固现有脱贫成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显现出脱贫人口返贫的高发态势,各贫困地区脱贫农户的年返贫率高达20%以上,而潜在的返贫群体约5 825万人[2]。因此,返贫问题的解决对提高我国现有的脱贫工作质量、推进持续减贫,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学者围绕贫困的内涵[3-5]、贫困的成因[6-8]、精准脱贫[9-11]、脱贫路径[12-15]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也有不少学者对返贫和返贫风险进行了分析。关于返贫的成因,张建国[16]认为返贫由于资源匮乏、市场风险、持续性支出、文化水平低和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造成的。庄天慧等[17]

认为,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医疗条件会对返贫产生重要影响。李长亮[18]认为既有发展环境和条件因素,还有历史、文化、社会及贫困户的文化水平、劳动能力、健康状况、外出务工、贫困户属性、贫困户自身条件等因素都会对返贫产生影响。关于返贫的类型,刘玲琪[19]认为返贫可以分为生存艰难型返贫、温饱不稳定型返贫、素质低下型返贫、环境恶劣型返贫、天灾人祸型返贫。关于返贫的风险,耿新[20]认为返贫风险可以分为能力缺失型返贫风险、政策性返贫风险、环境性返贫风险、发展型返贫风险。

因此,笔者以山西省Z村为例,采用实地入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脱贫农户的家庭情况、收入结构、基础设施状况、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反映出脱贫农户的脱贫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有利于提高Z村脱贫农户脱贫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1 研究区概况及调查内容

Z村位于中条山脉下,距离县城约23 km,地理位置较偏僻,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村内沟壑纵横,耕地面积113.33 hm2,属于旱作农业区。主导产业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但浇水灌溉极为不便,农业基础设施差。Z村所在县已于2018年9月正式脱贫摘帽。

该研究选取了家庭规模、人均耕地、林地面积等以反映脱贫农户基本家庭情况;选取了人均年纯收入、务工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等来了解脱贫农户现有的收入结构;通过文化程度、劳动技能、健康状况等来反映脱贫农户的发展能力;通过人均住房面积、主要燃料类型、是否有卫生厕所等来反映脱贫农户的基础设施状况,具体调查指标见表1。该研究以全村716人为调查对象,重点分析了其中43户脱贫农户,共132人。

2 脱贫农户基本情况分析

2.1 家庭情况分析

Z村的43户脱贫农户中,家庭规模主要集中在2~5人,占比达78.74%,但受到年龄、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仅有48.57%脱贫农户家庭劳动力的比重在50%以上。此外,独居家庭占比为18.60%,其中75%的独居家庭均为70岁左右的老龄人口。通过调查发现,因残、因病致贫农户占比高达82%,致贫原因占比情况见图1。虽然所有农户的基本医疗已得到保障,但在突发疾病或事故面前,其承受能力还呈现出一定不足。大部分脱贫农户的内生动力较好,仅有0.02%的脱贫需要进一步提升内生动力。耕地是维持农户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脱贫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145 hm2,人均林地面积为0.075 hm2。

2.2 收入结构分析

收入结构可以反映出农户的资金来源构成,若收入结构畸形,脱贫稳定性将受到较大影响。根据国家标准,2019年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须在3 700元以上,而Z村脱贫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11 663元,已远超国家扶贫标准。但在其收入结构中,生产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的脱贫农户仅占41.9%,反映出在脱贫农户的收入来源中转移性收入过高,甚至有4.65%的脱贫农户因病、因残而丧失劳动力导致无工资性与生产经营性收入。

2.3 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当地政府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投入大量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果。Z村已经实现了通公交、广播电视;有村级卫生所,每户贫困户配有专门家庭医生,卫生设施完善;村内所有农户的入户路均为硬化路,与村主干路距离最远为0.1 km。但仍有大量农户使用煤炭、薪柴等非清洁能源,农户在此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务工时间相对减少,且加重了生态负担。

2.4 发展能力分析 脱贫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学,占比分别为47.73%与31.82%,反映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基础较差。从年龄结构来看,60岁以上人口占较大,为34.09%,18岁以下无劳动能力人口占比12.88%,反映出劳动力存在一定不足。从健康状况来看,健康人口的比例为62.12%,长期慢性病人口占比23.48%,患大病的人口占比4.55%,残疾人口占比9.85%,其中有9户存在2人及以上残疾或患大病或长期慢性病,占比为20.93%,医疗支出负担严重,会对脱贫农户追求稳定脱贫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劳动技能、务工区域以及所属行业等发展能力各因素来看,该地區农户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对防止返贫极为不利。同时,所有脱贫农户均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无创业致富人和龙头企业带动。这也是脱贫状况的短板,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具体情况见表2。

3 农户脱贫后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脱贫农户抵御突发事件能力差

根据实地调查发现,脱贫农户对于突发疾病或事故承受能力低,存在一定因病或因残返贫的现象;同时,有20.93%的脱贫农户家庭存在2人及以上残疾或患大病或长期慢性病,一旦家中有人需长期支付高昂医药费,或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健康出现问题,均可能导致其发生返贫。

3.2 脱贫农户收入结构不稳定

稳定的收入是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如果收入结构缺乏稳定性,脱贫农户的生产生活将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在脱贫农户的收入结构中,仅有41.9%的脱贫农户的生产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而58.1%的脱贫农户收入来源中转移性收入或其他收入过高,不利于农户稳定脱贫。

3.3 能源结构有待优化

Z村的住房、道路交通、水电、电视广播、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均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薪柴和煤炭仍是该地区农户生产生活主要能源,清洁能源使用率低,能源结构有待优化,对农户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不利于农户家庭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加重了环境负担,从而成为影响脱贫农户稳定脱贫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3.4 脱贫农户人力资本总体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欠缺

脱贫农户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甚至存在一定比例的文盲或半文盲,同时他们对新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的接受度差,无法真正从中获得实用技能,也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因而多从事农业或简单体力劳动,致使脱贫农户的每年工作时间较短,且没有长期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4 提高脱贫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社会保险与救助体系,提供基础保障

一要加强定期体检的宣传、优惠力度,现有体检惠民政策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疾病的防治,对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健康状况排查力度不足,应从根本上减少因病返贫情况的发生。二要建立适宜的农业农村保险体系,积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降低因自然灾害导致农业生产收入骤降带来的风险对农户的影响,彻底解决因家庭成员患大病或遇突发自然灾害而返贫的问题。

4.2 提高脱贫农户综合素质,增加就业率

为脱贫农户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确保每一个脱贫农户家庭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技能的人,提高其稳定、及时就业的能力,以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应逐步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城乡统一劳动市场,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整合,并适当对外出务工而造成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家庭提供补助帮扶政策,为脱贫农户积极就业解决后顾之忧。

4.3 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转变农户用能思想,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率,建立完善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鼓励天然气的使用,并通过补贴等方式降低清洁能源费用,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同时,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推广太阳能入户,推广农用太阳能小产品,为农户提供一定的生活便利。

4.4 大力发展适宜产业,拓宽农户收入渠道

在充分考虑Z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还应合理规划,尽量避免同质产品出现,并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利用乡村致富能人以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与龙头企业合作,增加资源投入力度,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5 结论

该研究通过对山西省Z村脱贫农户脱贫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研究区脱贫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基础设施、内生动力等状况较好,整体脱贫状况处于较好水平,但在抵御大病或灾害等突发状况的能力、收入结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该研究提出了建立完善社会保险与救助体系、提高农户素质、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适宜产业等对策建议,以有效改善脱贫农户的生产生活现状,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摘帽”后山西省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0(8):11-15.

[2] 孙晗霖,刘新智,张鹏瑶.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生计可持续及其动态风险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2):145-155.

[3] 何晓琦.长期贫困的定义与特征[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6):53-57.

[4] 程兴旺.农村低保退出人口返贫风险防范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20(9):43-44.

[5] 郑瑞强,曹国庆.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619-624.

[6] 毕婷.关于农村老年贫困类型及成因的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5):141-142.

[7] 张巍.中国农村反贫困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8]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9]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28-30.

[10] 王思铁.“十三五”时期四川脱贫攻坚构想[J].党政研究,2016(1):22-28.

[11] 許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云南两大贫困县的调研[J].探索与争鸣,2018(2):106-111.

[12] 武靖州.公共财政支持精准扶贫的机制优化研究[J].理论月刊,2018(1):135-140.

[13] 杨艳琳,袁安.精准扶贫中的产业精准选择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2):1-14.

[14] 戴中亮.脱贫村后续发展的治理路径[J].人民论坛,2020(29):94-95.

[15] 史亚琼.定西精准脱贫的路径选择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5):250-251,280.

[16] 张建国.“摘帽”后山西省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0(8):11-15.

[17] 庄天慧,张海霞,傅新红.少数民族地区村级发展环境对贫困人口返贫的影响分析:基于四川、贵州、重庆少数民族地区67个村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1(2):41-49.

[18] 李长亮.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返贫因素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9(3):109-115.

[19] 刘玲琪.陕西省返贫人口特征分析与对策思考[J].人口学刊,2003,25(4):20-24.

[20] 耿新.民族地区返贫风险与返贫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5):68-75.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
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脱贫作用
云南省整乡推进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之主策
IFAD中国项目精准脱贫绩效评价:基于农民人均收入视角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中日社会救助制度比较
“十三五”时期四川脱贫攻坚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