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2021-08-30许健坤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红色基因道德与法治

许健坤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党史主题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出发,审视教学核心观点和价值引导的方向。通过有效拓展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学科资源,让历史伟人清晰可见,让发展历程前后贯通,让身边榜样深入人心,真正让党史启迪童心,以史育德,培根铸魂。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红色基因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广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充分发挥小学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统编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集中呈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程,与“四史”教育内容无缝对接。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融入历史,关注当下。

一、拓展历史伟人,感知光辉典范

过去的历史对学生而言,在他们原有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突出了抽象的概念和宏大的叙事。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的渲染,学生们虽然意识到了历史事件的年代、事件和人物,但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人物折射出的德性光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党史主题教育,应基于教材,讲好历史故事,让历史伟人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进而拨开历史烟云,生成相应的情感体验。

教材在“活动园”中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英勇就义的故事。为何教材着重介绍李大钊先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李大钊是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李大钊先生知之甚少,基于这样的学情,如何分层走近历史伟人显得尤为重要。

1.诵一诵。李大钊在临刑前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学生在掷地有声的字里行间感受革命先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找一找: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两次的四字词语。李大钊先生的革命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启迪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百年之前的初心。学生对于“共产主义”并不陌生,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以及队会仪式中辅导员带领队员们的呼号,他们会唱到和说到这个关键词。历史伟人最初的信仰在历史长河中延续至今,在历史与今天的交汇中,学生对李大钊先生崇高的革命理想有了自己的体悟。

3.悟一悟:视频片段《被编号为0001号文物的绞刑架》——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这样一件文物,在它铁锈斑斑的底座上,似乎还残留着鲜血的痕迹。就在这个绞刑架上,我们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被反动军阀张作霖下令绞杀而牺牲……学生在历史真相的感染下,聚焦话题:(1)当时,李大钊先生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北京的,为什么他不愿离开?(2)面对绞刑架,李大钊先生为何不惧死亡?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充分领悟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辈舍生忘死、忠贞不渝。

通过李大钊先生牺牲前视频资源的有效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寻找历史人物的心灵踪迹,感受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历史人物不仅仅是课本中的光辉形象,革命伟人有家庭、也有孩子,历史细节的再现有助于学生真切体验和深入思考。由此,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在学生的心田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进而从小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二、拓展发展历程,感受光荣伟大

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至今,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光辉历程。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红色记忆根植内心、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德育课程的育人追求。教材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点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并讲述了“中共一大”转移会址开会的故事。

1.中共一大,开天辟地。学生观看视频《中国有了共产党——红船起航》片段,通过影像资料还原历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学生了解主要信息:(1)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上海秘密召开的;(2)当时全国总共只有50多名党员,中共一大参会代表13人;(3)何叔衡代表年龄最大为48岁,刘仁静代表最小仅19岁,代表们平均年龄只有28岁,正好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4)中共一大在上海进行到1921年7月30日晚,会议被迫终止,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了嘉兴南湖的一艘木船上继续进行。

中共一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遥远的,教学中通过影音片段的播放,让学生直觀立体式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进而知道相关的党史知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2.纵览历程,感受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有历史接续性的,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教学中呈现了部分全国党代会的信息汇总。

历次党代会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出席代表 全国党员

总数

中共

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嘉兴 13名 50多名

中共

二大 1922年7月 上海 12名 195名

中共

三大 1923年6月 广州 30多名 420名

…… …… …… …… ……

中共十八大 2012年11月 北京 2268名 8200多万名

中共十九大 2017年10月 北京 2280名 8900多万名

这样的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一目了然,从出席代表人数的变化,特别是每次党代会期间全国党员总人数的递增,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说明了什么?进而,一个伟大政党的光辉发展历程跃然纸上。

3.关注当下,再悟伟大。出示习近平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节选):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引导学生回归今天的生活,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辉煌成就。

小学阶段“党史教育”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愛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因此,在小学思政课党史系列内容的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学主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拓展身边榜样,感悟红船精神

充分开发、有效利用好各类课程资源,对于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区的邻居以及生活区域范围内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学生的重要资源,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将身边人的资源融入教学之中,能够让课堂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教材在“相关链接”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和党徽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党旗和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这些党史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敬党爱党之情。其实,在学生的身边,包括学校的老师、家人、邻居等,有不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了解更多的党员,从他们的事迹中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平凡和伟大。

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们在课堂上讲述着自己访谈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故事。(1)我的邻居张阿姨是县人民医院的一位护士,参加工作后,她受到护士长的影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后来这位护士长成了她的入党介绍人;(2)我的表哥是一名在校研究生,大学期间他努力奋进、学业优异,被党组织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后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我家一共有三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的爷爷是一名老党员,他是1985年入党的,我的爸爸妈妈也都是中共党员,他们在工作后加入了党组织。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课前学生采访身边党员过程中与各行各业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合影。此时此刻,学生对共产党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中国有了共产党——红船起航》片段2,一起去解疑:走过百年的中国共产党从几十名党员到今天的9100多万党员,究竟是靠什么力量带领全国各族同胞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

课件出示: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红船精神的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通过课前的访谈,学生近距离走近身边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了解他们的入党情况,切身体会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为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学生与各行各业党员的合影在课堂上汇总展示,充分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祖国建设中发挥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认知有了基础,情感得到升华,“红船精神”就像一颗萌芽的种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集中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要突出青少年群体,贴近青少年需求,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通过历史与今天的对应拓展,连接起一条跨越历史时空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可见可感,有思有情,培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引领学生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红色基因道德与法治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